摘要:16省市消协联合开展的调查中,随机抽取的30个私域直播间样本,竟然100%存在违规问题。
喊着是正品,发的却是假货。
承诺的是低价,藏的却是套路。
消费者掏着真金白银,却踩了一堆坑!
这直播带货的光鲜,到底骗了多少人?
私域直播早已成了违规操作的重灾区。
16省市消协联合开展的调查中,随机抽取的30个私域直播间样本,竟然100%存在违规问题。
这些商家最擅长的就是精准围猎,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骗术套路,其中老年人和宝妈群体最容易中招。
针对老年人,骗子的手段格外“贴心”。
先在小区门口摆个摊子,送鸡蛋、送挂面,只要扫码进群就行。进群后天天发“健康养生”文章,再安排“老师”直播讲课。
动不动就说“阿姨你这病我能治”“这个产品是祖传秘方”。
这些年相同的事件层出不穷。
之前河北沧州就有老人,被直播间“白大褂专家” 忽悠。
掏自己的养老钱,花 8000 多买了“抗癌神药”
结果买回来一看,就是普通保健品,连批准文号都没有。
而面对年轻消费者,主播们则玩起了“极限营销”。
张口就是“全网最低价,仅限今天”“错过再等一年”。
还故意制造抢购假象,屏幕上不停刷“库存只剩3件”“最后5分钟降价”。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近半数消费者都遭遇过这类虚假宣传。
“辛选系”旗下某主播就因把普通玫瑰花茶,吹成能“养雌助排、治疗不孕”,被监管部门罚款20万元,
可类似的话术至今还在不少直播间流传。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专家扮演术”。
主播穿件白大褂,挂个不知真假的“医师证”,就敢自称“三甲医院退休专家”。
有的还会安排“托儿”在评论区配合。
“连麦求助” 说 “吃了三天血压就降了”“用了一周皮肤就变白了”。
一旦有真实用户质疑,立马被禁言拉黑。
北京市消协曝光的案例里,就有主播靠这套把戏。
把成本20元的膏药卖到298元,单场直播赚了100多万。
还有些直播间玩“虚构原价”的猫腻。
先把产品标价标到几千元,再声称“老板补贴”“平台返利”,打折后卖几百元。
消费者以为捡了大便宜,其实所谓的“原价”根本没人卖过,完全是凭空捏造。
浙江省消保委测试发现,62% 的直播间“历史最低价”都是虚假标注,实际价格比平时还贵。
价格欺诈的背后,是更离谱的质量问题。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
超四成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遭遇过“以次充好”的事。
花大价钱买的名牌,收到手却是粗制滥造的仿品。
河南镇平县一家玉器店的直播骗局,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主播拿着普通阿富汗玉,声称是“新疆和田玉原石”。
还现场 “切割鉴定”,把不值钱的玉石炒到 3 万元一串。
有消费者买回家后找人鉴定,发现只是价值几百元的普通玉石,于是便想退货却被商家拉黑,平台还以“个人鉴赏问题”拒绝介入。
直播带货的即时性和隐蔽性,让消费者维权难上加难。
很多私域直播间没有回放功能,主播的虚假承诺、产品宣传说完就没,消费者想取证都没机会。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只有14%的消费者会在直播时全程录屏。
所以导致大部分人维权时只能拿出付款记录,根本证明不了商家的虚假宣传。
就算保存了部分证据,维权流程也处处是坎。
消费者申请退货,商家会以“食品拆封不退”“化妆品已使用不退” 为由拒绝。
就算找平台投诉,平台又会说“商家自主经营,平台只提供场地”,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数据显示,61.7%的直播带货投诉涉及售后推诿,50% 的消费者反映退货退款难。
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骗局根本没法追溯。
很多违规直播间用的是临时账号,骗到钱就注销,换个马甲再开新号。
江苏苏州的消费者张女士,在直播间买了“名牌包包”,收到货发现是假货
随后便想找商家理论,却发现店铺已经关闭
就连主播账号也注销了,平台只能帮忙登记,却没法追回损失。
还有些消费者因为维权成本太高,只能选择沉默。
私域直播间的隐蔽性更是让违规行为难以监管。
这些直播间大多需要邀请码才能进入,陌生人根本进不去。
任由主播在里面怎么吹、怎么骗都没人管。
山东省消协就曾指出,私域直播的封闭性,让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行为更难被发现。
成了监管的“盲区”,也让不良商家更加肆无忌惮。
直播带货不该是骗钱的温床。
监管部门已经加大力度,一批违规商家被查处,相关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消费者购物时要多留个心眼,全程录屏保存证据。
只有监管发力、平台尽责、消费者警惕,才能撕开直播带货的虚假面纱。
不让“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局继续上演,才能让直播带货回归正轨。
来源:依壹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