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今年的智能汽车市场,有个变化越来越明显:以前大家比的是谁的屏幕大、谁的零百加速快,现在,话题核心变成了“你的智能驾驶好不好用”。而在这个新战场上,华为乾崑交出的成绩单,有点“一骑绝尘”的意思。
聊起今年的智能汽车市场,有个变化越来越明显:以前大家比的是谁的屏幕大、谁的零百加速快,现在,话题核心变成了“你的智能驾驶好不好用”。而在这个新战场上,华为乾崑交出的成绩单,有点“一骑绝尘”的意思。
看几个硬核数据就明白了:
1、今年1到9月,全国卖出去的所有带城区领航辅助功能的新车里,每100辆里就有将近28辆用的是华为乾崑的系统,销量45.2万辆。这个数字,比行业第二和第三名加起来的还要多。
2、再把范围缩小到35万以上的豪华车市场,华为乾崑的优势更大,占有率直接过半,达到52.7%。简单说,在高端市场,每卖出去两辆搭载城区领航辅助的汽车,就有一辆搭载了华为乾崑。
3、目前乾崑智驾已更新至ADS 4版本,全新WEWA(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架构,4月份就已经模拟行驶了6亿公里,难例场景密度是真实世界的1000倍,在业界几乎无出其右。
4、用户不仅是买了就算了,而是真的在用。截至10月底,华为乾崑的辅助驾驶总里程已经跑了超过58亿公里,而且活跃用户比例高达95.2%。这说明功能不是摆设,已经成了用户日常开车的一部分。
这几组数据摆在一起,透露出的信息已经超出了“卖得好”这个层面。它意味着,智能驾驶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PK,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华为乾崑能占到这么高的市场份额,根本原因当然是技术过硬。但技术好的公司不止一家,为什么是它跑出来了?关键可能在于,它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了用户愿意持续使用的体验。
智能驾驶这个东西,很像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学生”。它跑的路越多,遇到的场景越复杂,它就变得越聪明。华为乾崑目前逾58亿公里的路测数据,尤其是10月份一个月就新增6.8亿公里,这是一个巨大的“数据粮仓”。
这意味着,它的系统处理过无数稀奇古怪的加塞、鬼探头、复杂路况,这些经验会反过来帮助系统迭代升级,让它变得更可靠、更拟人化。用户发现这玩意儿确实能减轻驾驶疲劳,而且越用越顺手,自然就形成了使用习惯。95.2%的活跃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销量带来数据,数据优化体验,体验促进销量——一个正向循环的飞轮就这样转起来了。后来者想要追赶,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这几十亿公里真实路况积累下来的“经验值”。这道壁垒,会越来越高。
华为乾崑另一个聪明的地方,在于它的“朋友圈”足够大。它不像有些品牌只给自己的车用,而是选择和各种各样的车企合作,从亲密的鸿蒙智行伙伴,到阿维塔、深蓝、岚图、猛士甚至奥迪,覆盖了从15万到上百万的各个价位段。
这种开放策略,带来了两个直接好处。
第一是快速上量。自己造车卖车,速度是有限的。但和多家车企合作,就像开了多条生产线,能迅速把搭载先进技术的车型铺向市场的每个角落。45.2万辆的销量,正是这个“联盟”共同发力的结果。
第二是数据多样性。不同品牌的车主,开车风格不同,常去的路段也不同。华为乾崑能从豪华轿车、硬派越野、家用SUV等不同车型上,收集到更全面、更多样的驾驶场景数据。这比只局限于单一品牌或单一价位段的数据,对于训练一个普适性更强的智能驾驶系统,价值要大得多。
反观一些坚持全栈自研、闭环发展的品牌,虽然短期内能保持调性统一,但在智能驾驶这场拼数据、拼迭代速度的马拉松里,可能会因为规模和数据维度不够而慢慢掉队。有数据显示,在同样的豪华车市场,某个以自研为主的品牌,其市场份额在今年出现了下滑,而华为乾崑的份额却在持续扩大。这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智能驾驶市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华为乾崑通过前期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打下了技术基础;再通过广泛的合作生态,实现了规模和数据的快速积累;最终,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牢牢锁住了用户,形成了闭环。这个循环一旦稳固,后来者想要打破会非常困难。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个好消息。当竞争的重点从营销话术回归到真实的技术积累和用户体验,我们才能更快地开上真正聪明、可靠的智能汽车。对于行业而言,华为乾崑的这份成绩单,清晰地标出了下一阶段竞争的门槛:单点技术的突破不再足够,综合的生态能力、数据闭环能力和用户运营能力,才是决胜的关键。
总结一下,华为乾崑这份三季度数据,不仅仅是一份销量冠军的成绩单,更像是一份行业风向标。它告诉我们,智能驾驶的上半场热身赛已经结束,下半场围绕真实用户体验和生态体系的硬仗,正式开始了。
来源:九边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