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个95岁的老人,用一句很英式的表达Im going quiet,来为自己长达60年的传奇画上句号时,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安静了一秒。巴菲特,这位股神,终于决定安静退场。
大家好。一个时代,真的落幕了。
当一个95岁的老人,用一句很英式的表达Im going quiet,来为自己长达60年的传奇画上句号时,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安静了一秒。巴菲特,这位股神,终于决定安静退场。
这不只是一封信,这是一个时代的交接。这封信里,没有现金,没有美股,没有具体的市场预测,但它比任何一份研报都重。
他说的going quiet,不是开玩笑的。
他在信里说得很明白,今年年底,他就不当CEO了,彻底退出公司的日常管理。这对伯克希尔哈撒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封全球投资者每年必读的、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巴菲特致股东信,明年,执笔人就要换了。
这对奥马哈那个每年几万人朝圣的股东大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个喝着可乐、吃着樱桃味健怡可乐,在台上坐六个小时、回答各种刁钻问题的老头,真的要休息了。
他95岁了。这封信,就像一场漫长盛宴的最后一杯酒。
当然,他不会彻底消失。他还是会保留董事长职务,每年感恩节也还会继续写信,但他说了,那些信更多是关于慈善和人生感悟。作为那个奥马哈神谕 的身份,那个执掌伯克希尔长达六十年的CEO巴菲特,他正式交棒了。
棒子交给谁?格雷格·阿贝尔 。
这个名字我们之前就知道了,巴菲特和芒格早就选定了他。但在这封告别信里,巴菲特给出了近乎托孤式的盛赞。他说阿贝尔的表现完全超出了他的高预期,称他是伟大的经理人、勤奋的工作者和诚实的沟通者。
他甚至用了这样一句话:我想象不出还有哪位CEO……能比格雷格更适合处理你的和我的储蓄。
这是多高的评价?这已经不是在夸员工了,这是在用自己积攒了一辈子的信誉,给新国王加冕。他是在告诉所有股东:相信我,就像你们过去相信我一样。
但市场嘛,总是有情绪的。从今年5月他第一次宣布卸任计划开始,伯克希尔的A类股股价,还是跌了大约8%。这就是股神的个人魅力溢价。一个人的名字,就值一家万亿帝国市值的8%。
巴菲特太懂人性了。所以他在信里安抚大家,说为了确保阿贝尔顺利过渡,他将继续持有相当一部分伯克希尔A类股。翻译一下就是:别慌,我身家性命都还押在这儿,我都不跑,你们怕什么。他要用自己的持仓,稳住大家,直到股东们对新的领导层建立起充分的信心。
但我觉得,这封信真正刷屏、真正出圈的,不是退休,也不是交接班,而是他留下的箴言,或者说,是这位95岁老人对这个世界最严厉的警告。
在宣告个人角色转变的同时,巴菲特几乎是火力全开,痛批了现在企业界的歪风邪气。
他把矛头直指企业贪婪,特别是高管薪酬。他说,本来那个高管薪酬披露要求是好事,想让事情更透明。结果呢?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来了——它反而引发了一场CEO之间比谁赚得更多的攀比竞赛。
他写下了这句全信中最扎心的话:让那些非常富有的CEO们感到困扰的,往往是其他CEO变得更加富有。
哇,这句话太狠了。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内卷和攀比吗?
嫉妒与贪婪如影随形。
他特别嘱咐伯克希尔,也就是在警告阿贝尔,千万别招那种人:那种才65岁就想着退休享受的;那种拼了命想变得引人瞩目地富有 的;那种试图在公司内部开创王朝、搞小圈子的。
Look-at-me-rich,这个词太生动了。什么叫引人瞩目地富有?就是那种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的CEO。要开最贵的游艇,要住最大的豪宅,要上最多的杂志封面。巴菲特一辈子都在躲避这种人。
在一个金融精英们普遍追求退休即自由、追求奢华生活方式的时代,这个95岁的老人,在最后,还在敲打他们:别忘了,你们是管家,是受人信托的,不是皇帝。
这种理念,就引出了巴菲特一辈子的核心——坚守长期主义。
说实话,在今天这个世界,巴菲特才像个异类。
现在大家玩的是什么?是加密货币,是AI概念股,是马斯克的下一个推文,是毫秒级的算法交易,是All in之后期待明天就暴富。谁还在跟你聊价值投资?谁还愿意花几十年的时间去滚雪球?
巴菲特就像那个老古董。他从1962年投资一家当时快倒闭的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开始,把它做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业务横跨冰雪皇后、鲜果布衣,还有保险、制造、公用事业和北美最大的铁路公司之一。
全是些笨重的实业,全是些需要时间来沉淀的生意。
他这套哲学,跟近几十年来金融业的演变,是格格不入的。但他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这套笨方法,管用。
他在信里写了句很重的话:伯克希尔的经营方式将永远使其成为美国的一项资产,并避开那些可能导致其沦为乞求者的活动。
沦为乞求者,这简直是在说那些玩杠杆、玩投机、最后玩脱了,不得不伸手向政府或别人乞求的那些人。他要伯克希尔,永远当那个给与者,而不是索取者。
那他赚这么多钱,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Look-at-me-rich吗?
恰恰相反。
在宣告职业生涯转变的同时,他又捐了。这是他感恩节的传统。根据信函内容,他已经向由其子女管理的四个家族基金会捐赠了270万股伯克希尔B类股,价值约13亿美元。
这对他来说,就是常规操作。
他早在2006年就首次承诺,将捐出其持有的全部伯克希尔股票用于慈善事业。他还跟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弗兰奇·盖茨共同发起了捐赠誓言,倡导全球最富有的人们将自己一半以上的财富捐给慈善。
他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在加速捐。他提到,加速捐赠是为了确保他的孩子们在替代受托人接管之前,能够处理掉他的大部分遗产。
但最有意思的,是他对这一切财富的归因。
他没有在信里吹嘘自己多牛,眼光多准。他坦言自己一生受幸运女神眷顾,他形容自己,仿佛抽中了一根长得出奇的签。
这是一个站在世界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我只是运气好。
这种清醒和谦逊,比他赚了多少钱,更让人敬畏。他知道自己的成功里有多少是时代的红利,有多少是生在美国的红利,有多少是运气。所以他觉得,把这些钱还给社会,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这封告别信,与其说是投资指南,不如说是一份人生指南。
巴菲特不再谈论具体的市场预测,他开始谈论哲学,谈论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故乡奥马哈,说在这里生活、组建家庭和建立企业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好,奥马哈是他人生的基石。
他鼓励人们去选择榜样,然后努力像他们一样生活。
他谈到善良。他留下了一句金句:Kindness is costless but also priceless.
他谈到犯错。他建议大家不要为过去的错误自责,而是从中学习并继续前进,因为改进永远不会太迟。
整封信看下来,你会发现,那个在股东大会上纵横捭阖、言出法随的股神形象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睿智、通透,甚至有点可爱的美国老爷爷,在跟你分享他95年的人生经验。
巴菲特留下的最后一句箴言是: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但你总能变得更好。
巴菲特的安静,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一个靠价值和耐心就能积累巨额财富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而他留给继任者阿贝尔,也留给我们所有人的问题是:当贪婪和嫉妒成为主流,当引人瞩目地富有成为追求,我们还能不能坚守那些老派的、但却无价的原则?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你对巴菲特的这封告别信有什么看法?哪句话戳中了你?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茶叶情报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