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地被沙湾水电站租用,后来水电站破产了,6年的租金一直没有兑付,地也没有给我们划分,自己想种点儿蔬菜啥的也没法种,希望镇上协调解决……”。2023年4月的一个中午,寺上村10多个群众集体来到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诉求说。
“我们的地被沙湾水电站租用,后来水电站破产了,6年的租金一直没有兑付,地也没有给我们划分,自己想种点儿蔬菜啥的也没法种,希望镇上协调解决……”。2023年4月的一个中午,寺上村10多个群众集体来到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诉求说。
随着沙湾水电站、212国道改扩建、兰渝铁路、渭武高速等项目落地实施,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加快要素资源流通,有力带动了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镇村面貌随之发生了明显改变。但是,纷繁复杂的遗留问题也成了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肠梗阻”和“拦路虎”。
近年来,沙湾镇党委、政府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坚决扛起化解遗留问题的历史重任,将化解遗留问题确定为年度任务的重中之重,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成立了工作专班。同时,把遗留问题化解工作作为全镇主动创稳主动创安的“实举措”、密切干群关系的“橄榄枝”、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硬支撑”、破解发展难题的“长杠杆”、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提升干部纪律作风的“练兵场”一抓到底。终于,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沙湾镇遗留问题化解工作专班攻坚克难,完整了解事情原委、认真分析问题症结、精准找寻破解办法,倾注大量心血,付出艰辛努力,不遗余力推动沙湾水电站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化解,200多亩土地从死寂的租用关系中被解放了出来。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序化解,营商环境不断转好后,沙湾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更加致力于全镇产业发展,大力争取产业发展项目,宣扬区位优势,全面盘点资源资产,系统分析市场前景,认真听取群众意愿,倾力对接优势企业,探索实践“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积极走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今年来,将100亩因遗留问题化解而被松绑的集中连片土地整体流转给县水投公司,建成蔬菜种植基地,切实为蔬菜产业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涉及100多户群众的土地不再撂荒,有人管理,他们不仅得到了土地流转金,而且家中壮劳力可以安心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实现互利共赢。
“第一茬我们全部种植冬播马铃薯,再过1个月就到采挖期。因为是头年种植,受土壤肥力和干旱天气影响,整个基地预计可以产出6万斤左右马铃薯。马铃薯收完后,我们将进一步改良土壤,及时种植其他应季蔬菜”。基地管理人员介绍说。
正在地里面除草浇水的寺上村村民申大婶说:“我在家中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出远门务工。农忙时可以到这里打零工,一天能挣120块钱补贴家用。我们村还有十几个像我一样不能外出务工的邻居在这儿打零工,虽然挣不到多少钱,但空闲的时候有了事干,感觉心里暖暖的”。
下一步,沙湾镇党委、政府将深入践行“一强三引领”和“六争九提三突破”行动,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持续在镇域特色产业发展上聚焦发力,做足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谋划,盘活利用因遗留问题化解得到的集中连片土地资源和村办合作社资产发展特色产业,逐渐让遗留问题化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让产业发展成为撬开群众增收之门的“金钥匙”。同时,充分利用辖区三县交界、气候、交通、灌溉等优势条件,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引入头部优势企业,加强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和动物疫病防控,做到让懂农业的人干农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断推动全镇特色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补链延链强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可持续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任务,以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蓄势。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