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炀帝一声令下,300万民夫被驱赶至汴水河畔。从河南到江苏的运河工地上,"死者相枕,臭秽盈路"(《隋书》)。官府用木枷锁住壮丁脖颈防止逃亡,却锁不住每日三万具抛入河道的尸体。更残酷的是"役男不供,乃征妇人",河南妇人被迫扛起锄头,田间只剩老弱病残,当秋风吹过.
当隋朝腐朽到极致,山东汉子王薄站在长白山巅,振臂一呼的"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表面强大的隋王朝竟然轰然崩塌。
一、血肉筑就的帝国动脉
隋炀帝一声令下,300万民夫被驱赶至汴水河畔。从河南到江苏的运河工地上,"死者相枕,臭秽盈路"(《隋书》)。官府用木枷锁住壮丁脖颈防止逃亡,却锁不住每日三万具抛入河道的尸体。更残酷的是"役男不供,乃征妇人",河南妇人被迫扛起锄头,田间只剩老弱病残,当秋风吹过.empty粮仓,易子而食的惨剧在40余郡相继上演。
二、辽东战场上的枯骨堆
当运河还在渗着民血,隋炀帝又征发200万大军攻伐高句丽。河北男子"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官府却催粮更急,"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孺纺织,不足以赡资装"。山东农民窦建德的家人,便在这样的苛政中饿死大半。第一次征辽失败后,朝廷为重整军备,竟在涿郡设立"望楼监",凡敢私藏粮食者"全家坐斩",冀州一带因此"僵尸数万,流血成川"。
三、从瓦岗寨到江淮烽烟
当草根树皮被啃食殆尽,漳南镇的孙安祖砍死逼税的县官,率数百流民躲进高鸡泊。很快,翟让在瓦岗寨聚起十万饥民,他们劫粮仓、开粥厂,喊出"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檄文。江淮地区,杜伏威率饥民杀隋将陈棱,所过之处"隋官莫能御";山西境内,李渊父子乘乱起兵,关中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四、江都宫的最后黄昏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醉眼朦胧,看着铜镜自语:"好头颅,谁当斩之?"此时洛阳粮荒已至"人相啖食,白骨盈野",而他的御膳房仍每日宰杀千头牲畜。当禁卫军在宇文化及率领下哗变时,这个曾让四海震恐的帝王,终于死在自己征发的江淮士兵刀下。
从文帝时期"府库盈溢"的盛世,到炀帝末年"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隋书》),不过短短30年。隋亡的血鉴警示后人:当朝廷把百姓逼到"生存即犯罪"的绝境,再坚固的城墙,也挡不住千万个王薄举起的锄头。这正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年回响。#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创作挑战赛#
来源:大玲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