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了二十多集剧本只换来“前期责任编辑”六个字,出国维权还被剧组一句“合同写得很清楚”堵死,这种哑巴亏正在刷屏。
写了二十多集剧本只换来“前期责任编辑”六个字,出国维权还被剧组一句“合同写得很清楚”堵死,这种哑巴亏正在刷屏。
昨晚刷到这条消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翻自己劳动合同,看看岗位那一栏有没有坑。
影视剧组的分工表对外人像天书,对内却是真金白银的标尺。
古二说亲手搭出宝总炒股、李李复仇、汪小姐创业三条主线,观众在弹幕里刷得飞起,结果片尾滚动的编剧名单里找不到他。
剧组反驳:搜集资料、打印剧本、顺便给导演带饭,这些活归在“前期责编”里,没毛病。
两边隔空交火,真正的战场却是那份没公开的合同。
有人翻出广电备案系统,一部三十集左右的电视剧,备案编剧通常两到三人,署名顺序直接决定后期分账比例。
按行规,第一编剧能拿全稿费的40%,第二第三依次递减,到了“责编”这一栏,多数是一次性劳务费,没有分红。
古二如果真能拿出二十多集手稿,对照播出剧本重合度超过60%,法律上就能主张“事实创作”,要求追加署名,甚至重新分配稿酬。
问题是他人在海外,国内诉讼周期长,剧组又咬死“从未承诺”,时间一拖,热度过去,维权成本更高。
工资流水是另一把钥匙。
影视项目为了避税,常用两份合同:一份给税局,金额低;一份私下按手印,是真价。
古二有没有拿到编剧档的价码,只要拉出银行流水就能见光。
剧组至今不提具体数字,只强调“按合同办事”,反而让围观群众默认:给的肯定不多。
行业里“拿助理工资干编剧活”的现象并不新鲜,刚毕业的小孩被哄去写大纲,一集只给三千,署的还是别人名,熬两年熬不动就转行,留下少数硬骨头才出来爆料。
录音事件更热闹。
古二放出的版本里,疑似制片人口头承诺“不会亏待你”,剧组连夜回应“剪辑过,断章取义”。
网友喊话:放完整版就行。
可法律上,偷录的音频要作为证据,需要鉴定未剪辑,且取得方式合法,否则法院不予采信。
两边都懂,所以谁也没真把完整版扔出来,舆论场变成拉锯战。
跳出八卦,这件事把影视行业灰色分工撕开了口子。
编剧地位看似高,其实处在食物链中段,平台要流量,导演要风格,演员要人设,剧本成了橡皮泥,谁都能捏两下。
最惨的是年轻创作者,名字进不了片尾,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还没地方说理。
古二敢站出来,是因为他已经离开圈子,不怕被封杀;更多在职的只能选择沉默,毕竟房贷、孩子、父母医药费都指着下一部戏的定金。
短期看,剧组只要咬死合同,古二很难翻盘;长期看,观众越来越识货,知道好故事才是核心,平台也开始推“编剧剧场”,把署名权写进招商PPT。
行业慢慢洗牌,留下来的只有真本事。
古二们想不被坑,只有三条路:一是签合同时让律师逐条抠,岗位、稿费、分红、署名顺序全写清;二是工作过程留痕,每版剧本邮件、微信、云盘多份备份;三是学会中途止损,发现不对立刻暂停,别把活干完才扯皮。
观众能做的就是记住片尾名单,下次再看到熟悉却陌生的名字,多点几下搜索,让热度变成创作者的保护伞。
合同、流水、手稿、录音,这四样证据只要出现一个,局面就能反转。
现在双方都在等对方先眨眼,围观群众也在等一个答案。
可答案真出来那天,热度早已过去,只剩当事人自己收拾残局。
别把希望全押在舆论,也别把委屈咽进肚子,写字的人就该让字替自己说话。
来源:鸣蜩下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