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不久前的秋天,古城襄阳的一幕,引发了这样一股清新又持久的热议,那就是央视主持人劳春燕,以一种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再次走进了大众视野。
就在不久前的秋天,古城襄阳的一幕,引发了这样一股清新又持久的热议,那就是央视主持人劳春燕,以一种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再次走进了大众视野。
那天,劳春燕身着一袭蓝色西服,搭配白色阔腿裤,轻轻松松地走在青石板路上。
她的齐肩短发干练清爽,脸上挂着亲和的笑容,即使是在路人随手拍的无滤镜镜头里,52岁的她皮肤状态依然细腻紧致,神采奕奕。
有眼尖的游客认出了她,随手拍下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这一个简单的短视频,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网友们纷纷留言赞叹,52岁还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太绝了!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趟襄阳之行,并非她的工作任务,只是劳春燕在工作间隙的一次短途旅行。可就是这样一次“非营业”的露面,却意外成了近期娱乐圈里的小热点。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一位资深主持人不靠炒作、不靠八卦,仅凭素颜状态就能引发如此关注,背后恰恰印证了她多年来在观众心中积累的深厚好感和难以撼动的专业地位。
说起劳春燕,大多数观众脑海里浮现的,首先不是她的外貌,而是她那响当当的学霸履历。这并非空穴来风,她的高光时刻,要追溯到1990年的夏天。
那一年,18岁的劳春燕在浙江绍兴的高考考场上,以文科状元的身份,轻松敲开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学府,那就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大门。
在那个大学生还属于稀缺资源的年代,文科状元的头衔足以让她成为家乡的骄傲,名声远扬。
然而,劳春燕并没有被这些荣誉的光环所束缚,她深知,这些只是起点,而非终点。进入复旦后,她反而铆足了劲,展现出更惊人的拼搏精神。
复旦新闻学院的课程,强度之大是出了名的。但劳春燕不光能轻松应对,专业课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并非那种只会埋头苦读的书呆子。她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一入学,就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
从节目的策划、选题,到稿件的撰写,再到最终的出镜主持,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摸得一清二楚。
那时候,学校的电视台设备还很简陋,为了赶节目,熬夜是家常便饭。但劳春燕乐在其中,从不抱怨。
正是这种理论+实践的模式,让她比同龄的同学更早、更深入地掌握了媒体行业的底层逻辑和运作规律。
凭借这份超乎寻常的努力和投入,她不光提前修完了学业,顺利毕业,更重要的是,她为自己积累了厚厚的主持经验,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埋下了成功的伏笔。
1994年,劳春燕正式踏入新闻行业,加入了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她的职业起点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光鲜,她最初主持的,是一档道路交通类的节目。
这类节目,内容大多是播报路况、解读交通法规,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很容易做得沉闷。但劳春燕有她自己的办法,总能化腐朽为神奇。
她把那些生硬拗口的法律条文,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家常话。遇到突发路况,她不仅播报,还能结合现场情况,给出实用又贴心的建议。
就是这样一档原本不起眼的小节目,在她的主持下,收视率一路飙升,成了当时上海当地司机们每天必看的宝典。
然而,真正让劳春燕在行业内崭露头角的,是她那令人叹服的临危不乱、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
有一次,她在直播国际新闻时,突然遭遇了播出事故信号中断,画面卡在原地不动了。直播现场的工作人员都慌了神,一片手忙脚乱。但镜头前的劳春燕,却丝毫没有露出慌张的神色。
她当机立断,立刻放下手中的提词稿,凭借着之前对新闻背景资料的充分准备,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条理清晰地为观众讲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她从历史渊源讲到当下影响,语言生动形象,逻辑严谨,还不时穿插几个有趣的知识点。
硬生生地,她把原本可能造成播出事故的五分钟直播空窗期,变成了一段干货满满的深度讲解。
直播结束后,上边亲自找到她,激动地对她说:这临危不乱的本事,以后是要挑大梁的!这番话,绝对是对她专业能力最大的肯定。
2006年,劳春燕迎来了她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她正式调入央视。从地方台到国家平台,这意味着更高的起点,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和更广阔的舞台。
然而,凭借着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快速的学习能力,她很快就适应了央视的工作节奏。她最初在央视主持的是《中国法治报道》。
这档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极高,既要懂法律知识,又要具备新闻素养。
为了胜任这份工作,劳春燕利用业余时间,疯狂恶补法律知识,甚至跟着记者去法庭旁听庭审,深入了解案件的细节。
她把那些复杂枯燥的法律案例,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份认真和投入,再次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此后,劳春燕又陆续主持了《新闻直播间》《环球视线》等多档央视的王牌节目。
在《环球视线》这档国际评论节目中,她与嘉宾们探讨国际热点问题,总是能精准地抛出问题,又能及时地总结嘉宾的观点,她的逻辑清晰、立场鲜明,每一次对话都显得游刃有余。
在职业生涯上,劳春燕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步步高升。然而,她的个人生活却始终保持着低调和神秘。
她的丈夫是裘正义,现任复旦大学副院长,同时担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两人相识于一次朋友聚会,并非那种轰轰烈烈的故事。夫妻俩感情一直很好,丈夫对劳春燕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
关于孩子,劳春燕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但偶尔在一些公益活动中,她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为人母的温柔和慈爱。她曾多次深入贫困山区,为那里的留守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和关怀。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在兼顾着繁忙的事业的同时,也在用心经营着家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如今,52岁的劳春燕,依然活跃在央视的主播台上。和年轻一代的主持人相比,她少了些许青涩和稚嫩,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和智慧。
镜头前的她,无需浓妆艳抹,也不需要刻意去营造某种人设,她只是用她那沉稳有力的语气播报新闻,用她那专业独到的眼光解读热点。光是这样,就足以打动无数观众的心。
有年轻的同事曾向她请教“保持这样好状态的秘诀”,她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每天坚持看书,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好好吃饭睡觉,对自己的身体负责而已。”
现在的劳春燕,依然对工作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好奇心。
今年以来,除了常规的主持工作,她还积极参与了央视“非遗传承”系列纪录片的录制,深入到全国各地,探访那些默默无闻的非遗传承人。
她那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好奇,让观众看到了她作为专业主持人之外的另一面,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对传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的智者。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