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亲口讲述了自己在哈佛求学时的迷茫、愤怒,甚至羞耻,因为那些原本应该教授思想、探索真理的教授,以“安全”为名,让马克思主义彻底从课堂上消失。
美国名校像教资本主义圣经一样回避马克思主义,这背后不是无知,是恐惧!
“我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因为哈佛没人敢教我。”
说这句话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学者理查德·沃尔夫(Richard D. Wolff)。
他亲口讲述了自己在哈佛求学时的迷茫、愤怒,甚至羞耻,因为那些原本应该教授思想、探索真理的教授,以“安全”为名,让马克思主义彻底从课堂上消失。
这不是故事,这是曾经真实发生在全球最顶尖高等学府之一的荒诞现实。
一个自诩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的大学,为何宁愿闭口不谈马克思主义?
这背后藏着美国学术界对意识形态的深层恐惧,也藏着当代资本主义话语体系的脆弱性。
“我不能替你写推荐信”,沃尔夫的经历是很多人的缩影。
哈佛经济系授课,博士阶段,他曾经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的亲口警告:“Rick,你搞这些政治内容,会毁了你的学术生涯。”
为了表现这不是虚言,托宾紧接着宣布不会帮他写推荐信。
在美国的常规学术体系中,推荐信往往比简历、论文还重要,尤其是在常春藤联盟的金字塔顶端。
只要你沾上“左翼”“社会主义”,哪怕只是批评几句资本主义,你就从系统中被摘出去。
托宾没有争辩理论,也没有反驳逻辑,他只用一句话就封杀了沃尔夫的仕途,有如美国学界运行的一条铁律,哈佛不教马克思,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因为不允许知道。
沃尔夫还原了一所顶尖大学如何塑造经济学家的过程,获取博士学位;教授亮出学术关系网,打电话或写推荐信;毕业后直接进机构或者大学教职,无须面试,也无需竞争。
这套机制非常典型,也非常美国化,学术圈与精英阶层之间存在高度的“内部生态”循环。
这种生态下最忌讳的是干扰系统稳定的“异见”,而马克思主义恰恰就是这个系统最怕面对的“异见”。
它不仅挑战企业、市场逻辑,还挑战了这一切的合法性基础。
它不是一场课上辩论,而是对现代资本主义整个运行机制的系统性质疑。
现实远比哈佛更难掩盖,沃尔夫指出两大民调公司,美国的盖洛普(Gallup)与哈里斯(Harris)在三周内分别给出了几乎相同的数据。
美国40岁以下群体,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偏好”,几乎是五五开对半分。
沃尔夫在参加福克斯新闻关于“社会主义VS资本主义”的辩论时,他和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代表对面,坐着的是右翼政客赫尔曼·凯恩。
对手全程只会重复一句口号:“资本主义无所不能,社会主义处处失败。”
可这一次“固定台词”失效了,越来越多美国年轻人不再相信“资本主义等于自由、进步”的叙事。
他们开始自问,资本主义出了什么问题?
当一个体制从来不让你读懂对它的批评,你自然而然也不会理解什么是“反思”。
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重新被唤醒,不是因为学校教授得好,而是因为现实生活让人不得不寻找替代答案。
“你们连教都不敢教,又何谈批判?”沃尔夫怒不可遏地指出,哈佛教授不是高傲地拒绝马克思主义,而是恐惧得根本不敢接触。
而这背后的情绪本质上就是美国学术界很多人不愿承认的事实:他们不是不懂马克思主义,而是不敢懂。
“你可以告诉我怕丢饭碗、怕被审查、怕学术边缘化,我都能理解。
可你连承认都不敢,只是悄悄把它剔除课纲,这才让我感到真正愤怒。”
这也正解释了美国虽然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学府,却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制度批评者”,更别说提供“制度替代方案”。
这不是哈佛一个学校的问题,更不是某个教授的选择的问题,这是一整个体制如何自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操作逻辑。
资本主义确实没崩,但这套逻辑开始松动了。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开始在美国年轻人中卖得越来越好。
沃尔夫的新书甚至没有出版社支持,只能自己出版,结果销量却打破预期。
他讽刺地说:“能引起年轻人对资本主义怀疑,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这件事最讽刺的一面是哈佛越努力压制的声音,终究越会被放大。
马克思早就说过: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表现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旦这个“主流”无法回答普通人面临的真实困境,裂缝就会出现,怀疑也就不可逆。
美国的一个“赤裸现实”是中产阶级在萎缩,工人阶层被边缘,年轻人步入社会后负债累累,买不起房,看不起病,甚至连未来都没有概念。
这样的处境下,他们不再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微调方案”,他们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资本主义是怎么把他们逼到这种地步的,而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仅靠“市场自由论”“供需模型”是不够的。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最系统最成熟的反思体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哈佛选择彻底掩耳盗铃,无非是怕这质问太有杀伤力。
遗憾的是对现实的质问从不会因为学院的沉默而熄火,只会在街头、网络、青年运动里爆炸式发酵。
你可以不教马克思主义,但你无法阻止人们在生活中“学会”这套体系的意义。
这是哈佛真正无法控制的部分,是美国资本主义无法封锁的漏洞。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思思的会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