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身体好,控糖要趁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1 09:16 1

摘要:正如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述,高糖饮食已在全球饮食文化中根深蒂固。研究表明,生命的头1000天(受孕到约2岁)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外界因素(如饮食)更加敏感。近日,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Chuang Yang团队通过分析63433名英国生物银行参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正如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述,高糖饮食已在全球饮食文化中根深蒂固。研究表明,生命的头1000天(受孕到约2岁)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外界因素(如饮食)更加敏感。近日,德国莱比锡大学医院Chuang Yang团队通过分析63433名英国生物银行参与者的饮食和健康数据后发现,生命早期(前1000天)控糖与个体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低风险存在关联。具体来讲,与不控糖相比,早期控糖参与者成年后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颤、中风的风险分别降低约20%、25%、26%、24%和31%,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降低约27%。此外,早期控糖还与成年后的左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和射血分数的适度提升相关,更有利于心脏功能健康。相关论文于10月22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城市绿地上经常会见到被随意丢弃的烟蒂(俗称烟头、“烟屁股”)。这些生活垃圾不仅影响环境清洁,还存在扩散病原的风险。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Dong Zhu团队通过对烟蒂进行基因测序发现,“烟屁股”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和细菌性病原的丰度要明显高于植物垃圾或土壤。健康风险评估进一步表明,烟头中携带的ARG具有更大的流动性、临床相关性和致病潜力。此外,移动遗传元件和氧化应激反应是携带ARG病原富集的关键因素,特别是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在应激条件下,烟蒂促进了水平基因转移,并提高了关键ARG(如mexE、mexF、cfrC)水平。扫描电子显微镜证实,香烟纤维上形成的生物膜更有利于耐药菌的持久生存。相关论文于10月2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525377122

据估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年约有30万人被蛇咬伤,超7000人因此失去生命,而真实的数据可能更高。当前临床对蛇咬伤的治疗主要依赖免疫动物获得的抗蛇毒血清,价格昂贵,不良反应较多,广谱性不强。近日,丹麦技术大学生物科技与生物医学系Andreas H. Laustsen团队用包括曼巴蛇、眼镜蛇和唾蛇在内的18种毒蛇的毒液免疫羊驼和美洲驼,并通过构建噬菌体展示库鉴定出高亲和力、广泛中和蛇毒的纳米抗体。研究人员将八个这样的纳米抗体组合在一起,开发出一种多价重组抗蛇毒血清,能够中和七个毒素家族或亚家族。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抗蛇毒血清能有效预防17种非洲眼镜蛇毒液引起的死亡,并显著缓解了蛇毒引起的皮肤坏死。重组抗蛇毒血清的性能优于目前使用的动物血浆抗蛇毒血清,临床使用前景广阔。详细数据于10月29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61-0

弓头鲸的最长寿命逾200年,超过了其他所有哺乳动物。弓头鲸也是地球上第二大动物,体重超80吨。 虽然弓头鲸体内细胞众多且寿命很长,但其组织很少发生癌变。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Vera Gorbunova团队惊奇地发现,相比于人类成纤维细胞,弓头鲸的成纤维细胞发生癌变所需的致癌刺激次数其实更少,也就是更易癌变。然而,与其他哺乳动物细胞相比,弓头鲸细胞表现出更强的DNA双链断裂修复能力和保真性能,以及较低的突变率。

进一步地,Vera Gorbunova团队发现,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CIRBP)在弓头鲸成纤维细胞和组织中高度表达。在体外将弓头鲸CIRBP基因转入人类细胞也能增强人类细胞中的DNA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同源重组修复,减少微核形成,促进DNA末端保护。过表达CIRBP的果蝇寿命更长,对辐射的抵抗力更强。该研究说明,弓头鲸并不是依靠肿瘤抑制基因来预防癌症,而是通过增强DNA修复来保持基因组完整性,从而降低癌症发病风险,延年益寿。相关论文于10月29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94-5

此前地球系统模型的预测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将通过施肥效应刺激全球植被的生产量。近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袁文平团队分析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大气干燥加剧,大大抵消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该团队预测,全球植被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将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左右达到峰值,随后下降。与当前值相比,全球GPP峰值预计仅增长5.4%左右。GPP的停滞增长在热带地区更为突出。此外,两种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CH4和N2O)导致的大气干燥度增加在GPP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气体会引发气候变暖和大气干燥,但与二氧化碳不同,它们不会发生施肥效应。该研究提示,气候变暖造成的大气干燥可能在未来显著降低陆地的植被总量。相关论文于10月23日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杂志。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5-02885-3

车水马龙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但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汽车尾气、交通噪音是城市打工人无法回避的生活干扰。近日,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Pyoung Jik Lee团队通过一项400名志愿者参与的调查发现,户外噪音暴露(如马路交通与铁路运输)与个人身心健康存在负相关性,又以马路交通噪音影响为甚。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发现3种影响此类相关性的因素:个体噪音敏感性、室内声音满意度和室外噪音烦躁值。个人对噪音更敏感、更易怒,环境噪音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提高室内声音满意度,尽力忽视室外噪音是保证自己身心健康的最佳途径。详细数据于10月28日发表在《暴露科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杂志》(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370-025-00816-9

来源:知识分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