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朝鲜裔音乐家的经历本身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1931年春,郑律成与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
在探讨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时,优秀的抗战歌曲是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这些伴随着先辈浴血奋战的旋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是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众人熟知的《黄河大合唱》在1939年延安首演后,深深影响了另一位文艺工作者郑律成。
这位朝鲜裔音乐家的经历本身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1931年春,郑律成与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
当时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鲁迅艺术学院从事诗歌创作和教学的公木,后来创作了抗美援朝经典影片《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的歌词。
这段艺术创作的经历,展现了抗战时期文化工作的特殊意义。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文艺作品成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武器。
郑律成建议公木像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歌词那样,创作一部《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
公木欣然应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饱满的创作热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军民一家》等八首歌曲的歌词。
这段创作佳话,反映了当时文艺工作者高度的使命感和创造力。
延安时期的创作条件极其简陋,公木回忆郑律成的创作过程时说道:"没有钢琴,连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哼着,打着手势,敲着盆、拍着腿完成作曲。"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创作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经过数月的呕心沥血,他们最终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编曲,共八首歌曲。
其中《八路军进行曲》演出后最受抗日军民喜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激昂的旋律和豪迈的歌词,将人民子弟兵消灭日寇、英勇善战、收复失地的战斗意志和精神风貌完整地表现出来。
这首歌之所以能够迅速传唱,正是因为它准确地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心声。
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郑律成亲自指挥,在延安中央大礼堂成功演唱。
《八路军进行曲》很快传遍抗日前线和大后方,成为激励全体军民坚持抗战的精神动力。
这首歌的传播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文化动员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历史发展,这首歌的歌词也随着时代变迁而调整。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后,原歌词"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改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这个细节反映了文艺作品与政治话语的互动关系。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进行曲》作为广大官兵最喜爱的歌曲继续传唱,曲谱保持原样,但各部队根据形势任务对歌词做了适当修改。
公木后来回忆创作历程时提到,创作这首歌曲是1939年,那时还是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能力。
但这首歌曲却是大兵团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写出一种战略大反攻的感觉。
这段回忆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前瞻性,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这首歌的生命力体现在它的与时俱进上。
在解放战争时期,歌词中的个别词句经过调整后,继续为广大解放军战士所传唱。
伴随着人民军队南征北战的步伐,这首歌传遍了祖国大地,成为激励将士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号角。
直到今天,拥有现代化装备、穿着新式军服的人民解放军依然高唱这首歌曲。
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和谐统一,彰显了人民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着优良传统的延续性。
这首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歌曲,能够穿越时空至今传唱,正说明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具有永恒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曲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后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它不仅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投身军旅、报效祖国,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和平建设时期,这首歌所蕴含的奋勇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挥着激励作用。
在美国发动对华科技战的背景下,我们在一所被制裁的科技企业调研时,看到食堂悬挂着"扛起枪上战场"的横幅,这个细节生动体现了军歌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从不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这样的精神品质不仅适用于战场,同样适用于科技攻坚等领域。
这正是我们在2018年就预判美国将输掉对华科技战的重要依据。
西方学界形成的政治学、经济学、决策学等社会科学体系,始终难以准确把握中国的精神内核。
这种认知差距源于多方面因素,首先是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学者很难理解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
其次是方法论的限制,定量分析难以捕捉精神力量的质性特征;再次是历史视角的缺失,西方学者往往忽视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和精神觉醒。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为例,西方学者可能只会从音乐学或文本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却难以理解这首歌在中国人民精神世界中的特殊地位。
他们无法体会,为什么一首创作于80多年前的歌曲,至今仍然能够激发中国人的情感共鸣。
这种理解上的盲区,导致西方在诸多对华事务上屡屡出现误判。
从更深的层面看,西方误判中国的原因在于他们习惯用自己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而忽视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谱系。
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精神世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只有深入理解中国的精神文化,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创作和传播历程,是理解中国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这首歌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奋斗史,更蕴含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密码。
西方要想避免对华的持续误判,就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更加客观、准确的对华认知框架,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这首歌的生命力告诉我们,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将继续引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对这种精神的深刻理解,也将是破解西方对华误判难题的关键所在。
来源:秦大夫健康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