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9月到10月是中国秋粮收获(秋收)时间,但今年自9月中下旬起,黄淮海、华北、华西等地持续降水,农田积水导致收割机无法下地。眼看粮食泡水,农民不得不在泥里雨里进行人工抢收,但效率远低于机器,不少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作者:察客
每年9月到10月是中国秋粮收获(秋收)时间,但今年自9月中下旬起,黄淮海、华北、华西等地持续降水,农田积水导致收割机无法下地。眼看粮食泡水,农民不得不在泥里雨里进行人工抢收,但效率远低于机器,不少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图为独立纪录片导演赵玉顺片中出现的潮湿长芽的玉米。(B站视频《河南农民不喜欢这个秋天》截图)
河南、山东等中国产粮大省的农户,今年春夏季节经历了干旱高温考验,入秋后又遭逢连阴雨打击。财新网报道引用河南气象数据显示,9月至10月6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328.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7倍;平均阴雨日数24.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9.6天,两项数据均打破1961年以来同期纪录。
河南长期稳居中国前三大产粮省,与黑龙江、山东并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三成。山东秋收情形也不乐观。10月1日至13日,山东出现历史罕见秋季连阴雨过程,10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141.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51.2%,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阴雨过程。
中国气象局星期五(10月3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0月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51.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1.8%,为历史同期第三多,山西、山东、甘肃降水日数达历史同期最多,土壤过湿导致秋收秋种进度偏慢。
持续的降雨,导致田地渍涝严重,农机进田受阻,玉米、花生等秋粮集中收割困难。独立纪录片导演赵玉顺在B站“遇真纪事”发布长视频《河南农民不喜欢这个秋天》,纪录了他在10月10日至11日走访河南几个市县走访农户的情况。视频播放量达到28万6000次。
片中大片田地泥泞,不少耕田还有水洼。机械无法进入的情况下,一名农户只能弯着腰在地里徒手拔花生。他有些无奈地开玩笑:夏天各处跟老天爷申报下雨,一层层上报,到现在秋天了,审批下来了,正秋收,它下雨了。
秋收的老人开玩笑说,夏天申报的雨,层层审批后,秋天下来了。(B站视频《河南农民不喜欢这个秋天》截图)
他说,花生泡久了不一定会烂,但落到地里就难受了。花生是果实在地下的作物,烂掉、根断了,收获不彻底,不仅会造成实实在在的减产,后续也可能会发霉或滋生病菌、害虫,不利于下茬作物的健康生长。
秋收不仅影响今年粮食收成,也影响下一年的播种。片中另一名农民一边剥着发霉的玉米,一边说:“本来到9月底就要收完的,现在都种上麦子了。”
耕地里的积水不退,就没法翻地再种小麦,她说:“今年这情况,小麦能不能种上还不知道。”
过去几年的公开报道显示,中国秋粮收获时间一般在10月上旬完成。但今年,据农业农村部星期一(10月27日)介绍,中国全国秋收过八成半。
其中,玉米大豆收获过九成,中稻八成半。分地域看,东北过九成,西北近九成,西南、黄淮海八成半,长江中下游近八成,华南三成半。
抖音上有网民说,秋收推迟简单几个字,对城里人来说没感觉,但对要赶农时的农民而言,几天都是“天塌了的感觉”。推迟一方面意味着人工、农机、烘干等成本增加、农民收益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田间腾地、整地、播种时间被压缩。“冬小麦播种时间很短,只有十几天,若错过最佳时间,将导致出苗不齐、越冬能力差、来年减产。”
为了抢收成,不少农户雇人下地收粮,一天80到100元(人民币,14.64至18.29新元)不等。据《中国新闻周刊》10月中旬的报道,河南周口,一名承包种地的张姓农户“狠下心”雇了十余名工人,日薪80元,连干两三天,“一点点(把作物)从烂泥里拽出来”。地里待太久,即便挖出来,也不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报道称,花钱雇人成本高,有农户干脆放弃,“发视频让别人去水里捞,发芽的就炒菜吃”。
一些农户也萌生退意。赵玉顺的纪录片中,一名承包了200多亩土地的种植户说,种了四五年地,已经连续赔本两年,决定明年“不种了,赔不起了”。
一名种植户说,赔本两年,明年不种了。(B站视频《河南农民不喜欢这个秋天》截图)
财新网评论文章《秋收救灾,最该倾听受灾农户的心声》指出,今年的秋收,并非一场仓促的遭遇战,因此前根据天气监测已预判到潜在困难,北京和地方政府都有所准备。
中央财政10月下达4.84亿元防灾救灾资金,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七省受灾地区的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不同地方政府也拨出专项资金,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
但是,有限的资源却未必能覆盖到一线受灾地区和农户。抢收和烘干是两大重点,粮食潮湿需要及时烘干才能入仓。对此,河南、山西、河北等地也公布了烘干机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指出,虽然各地政府公布了烘干站信息,但农户实际联系时却被告知低于300亩或60吨的小农户粮食不接收,“量太少烘不了”,并没解决小散农户的湿粮问题。
有农户反映,部分烘干站趁灾压价,玉米收购价被压到每斤0.4元多,烘干费用却在每斤0.6元以上。显然,农户在灾情中处于议价劣势的境地。
多个受访农户认为,救灾补贴绕过了真正受灾的农户,流向了拥有烘干设备和收储能力的企业。“他们烘干后能储存,等粮价涨了再卖;遇上连雨天,我们的湿粮晒不干,只能低价卖给他们,否则就发霉砸在手里。”
一些亏损严重的农户寄希望于中国政策性的农业保险。但据上海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看看新闻”星期一报道,农户为了对冲风险而购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却在最需要的时候失灵了。
报道称,自2024年起,中国实施稻谷、小麦、玉米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但不少农户反映保险理赔金额极低,投入上千元,赔付却只有几元甚至个位数,远不够弥补损失。
河南周口的种植大户杜良春今年种300多亩玉米大面积受灾后,保险业务员地里掰了十几个玉米拍照取样,就离开。正式定损结果还未出,杜良春就已经收到了6627元“预赔款”,算下来平均每亩仅赔20元,除去自缴保费,实际只得8元。理赔结果让他失望,过程也是草率的、不透明的。
不过,这些一线农户的意见和声音,却仍只在少数媒体中出现。抖音上许多农民抱怨秋收太苦的同时也说,媒体、社交平台,对农民的秋收之难缺少关注。财新网的评论也提到:“必须承认,在大约20天的秋收期间,来自一线受灾农户的声音一直偏弱。”
新华社10月28日报道引述中国农业农村部负责人称:“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体看,中国粮食产量能守住基本盘,但这句丰收在望背后,仍有许多农民望着泡软的玉米和花生,处于焦虑之中。
来源:早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