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历三十五年,22岁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亲手缝制的“远游冠”,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自助游。临行前,他对着担忧的乡亲们笑道:“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岂能以一隅自限?”
万历三十五年,22岁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亲手缝制的“远游冠”,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自助游。临行前,他对着担忧的乡亲们笑道:“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岂能以一隅自限?”
这个来自江阴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他这一走就是三十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不会想到,他写的“旅游攻略”会在四百年后,成为地理学的经典著作。
01 另类的人生选择
明朝万历年间,大多数读书人都在埋头准备科举考试,徐霞客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徐霞客游记》开篇就表明了他的志向:
“余夙负山水之癖,每闻名山胜迹,必穷其幽邃而后已。”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个“旅游发烧友”。别人在背四书五经,他在研究哪座山最好爬;别人在写八股文,他在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
这让我想起邻居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不找工作,背着相机到处旅行。起初大家都觉得他不务正业,后来他成了知名旅游博主。看来,古今的“斜杠青年”都要面对相似的非议。
徐霞客的母亲很开明,不但没有逼他考功名,还鼓励他:“志在四方,男子事也。”有这样的母亲支持,徐霞客才能安心地走自己的路。
02 古代的“穷游”攻略
徐霞客的旅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穷游”。他在《滇游日记》中写道:
“途中不携仆从,不蓄车马,惟以一杖一襆被自随。”
一根拐杖,一个包袱,这就是他的全部行头。住不起客栈,就睡在破庙里;没钱吃饭,就用随身带的干粮充饥。
最惊险的是在广西真仙岩,他差点掉进深不见底的洞穴。《徐霞客游记》中记载:
“忽仰见崖壁上有穴,遂攀援而上。石滑难着足,几坠者数矣。”
这种冒险精神,简直可以当现代户外博主的祖师爷。要是放在今天,他肯定是个粉丝千万的旅游UP主,视频标题可能就是《冒着生命危险探秘无人洞穴,里面的景象让我惊呆了!》。
03 实景测评第一人
徐霞客的游记,读起来就像现在的实景测评报告。比如他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但又不忘吐槽:
“但石骨嶙峋,不易攀跻耳。”
这不就是现代人在旅游网站写点评吗?先夸景色美,再说路难走。
在考察黄河源头时,他推翻了“岷山导江”的传统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这种求真精神,让他的游记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科学考察报告。
想想现在那些认真写商品测评的网友,徐霞客可以说是他们的“祖师爷”了。只不过他测评的不是化妆品、电子产品,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04 旅途中的温暖瞬间
徐霞客的游记里,不仅有名山大川,还有许多温暖的人情故事。在湘江遇盗时,他身无分文,是个叫静闻的和尚救了他。
《徐霞客游记》中动情地写道:
“静闻愿以身护经,被创不恤。”
后来静闻病逝,徐霞客背着好友的骨灰和血书翻译的佛经,继续完成他们的约定。这种重情重义,让人感动。
在云南鸡足山,当地的少数民族热情地招待他,尽管语言不通,却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善意。这些经历,让他的旅途充满了人情味。
05 留给后人的财富
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留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这些文字,后来被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钱谦益在《徐霞客传》中评价: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霜露下宿,能即数百里。”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只听从内心的召唤,把生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今,在徐霞客的故乡江阴,建起了徐霞客纪念馆。每年都有无数旅游爱好者前来瞻仰,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和勇气。
徐霞客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成功不止一种定义,幸福不止一种模式。 有人金榜题名是成功,有人走遍天下也是成功。
下次当你面临人生选择时,不妨想想徐霞客—— 这位古代的“斜杠青年”用他的经历证明:跟随自己的内心,把热爱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人生。这或许就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启示。
来源:大伟来讲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