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松韵新剧造型被嘲“消消乐”,观众直呼看累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8 21:53 1

摘要:最近谭松韵的新剧《兰香如故》开播,本来观众都搬好小板凳准备看甜妹谈恋爱,结果被造型整不会了——弹幕里全是"这发带怎么和《锦衣之下》里的今夏好像?""这朵绒花是不是《以家人之名》里尖尖戴过的?""消消乐玩到剧里了?"

最近谭松韵的新剧《兰香如故》开播,本来观众都搬好小板凳准备看甜妹谈恋爱,结果被造型整不会了——弹幕里全是"这发带怎么和《锦衣之下》里的今夏好像?""这朵绒花是不是《以家人之名》里尖尖戴过的?""消消乐玩到剧里了?"

咱先别急着说观众挑刺。点开谭松韵的造型路透,确实有点"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儿:半披发+侧边编发的基础款发型,发间点缀的珍珠绒花,耳坠是熟悉的流苏款,连外搭的纱质披帛都和她前两年某部古偶的造型有八分像。有网友开玩笑:"建议剧组给造型师配个连连看APP,省得观众自己找不同。"

可谭松韵明明是"古装造型扛把子"啊!《锦衣之下》里的袁今夏,马尾辫扎得利落,发间别朵小绒花,活脱脱古灵精怪的小捕快;《狐狸的夏天》里的黎晏书,齐刘海配点翠发簪,又甜又带点小机灵。怎么到了《兰香如故》,反而陷入"复制粘贴"怪圈?

这事儿还真不怪谭松韵。往大了说,整个古偶圈都在闹"造型荒"。去年《长月烬明》开播,网友发现女主的"蝴蝶钗"和《宁安如梦》的"珍珠链"像失散多年的姐妹;《长风渡》里的红盖头造型,被扒出和《星汉灿烂》的某套婚服布料纹路都一模一样。有观众统计,近三年80%的古装剧女主造型都能在其他剧里找到"孪生姐妹",不是"半永久披发"就是"万能流苏耳坠",连道具组都偷懒——同一款发冠,能从仙侠剧穿到宅斗剧,从大女主穿到小丫鬟。

为啥会这样?说穿了就俩字:"懒"和"怕"。先说"懒"——现在古偶剧拍得跟流水线似的,3个月开机4个月杀青,造型团队接活接到手软,哪有时间给每个角色设计专属造型?反正观众记不住,把之前用过的"爆款模板"改吧改吧往上套,省时省力还省钱。再说"怕"——前两年某S级古偶靠一套"碎玉点簪"造型火上热搜,制作方眼睛一亮:"原来观众就吃这一套!"于是乎,"碎玉点簪"从江南闺秀戴到草原公主,从大家闺秀戴到江湖侠女,反正"抄爆款"总比"冒风险"强。

可观众真的吃这一套吗?《梦华录》开播时,赵盼儿的"点茶妆"和"缠花头面"火上热搜,不是因为多华丽,而是因为剧组翻遍《东京梦华录》《韩熙载夜宴图》,连发间的绢花都是手作师傅一针一线缝的。网友说:"看这造型,我能闻到宋代茶坊的香气。"《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的粗布短打、檀棋的倭堕髻,每个细节都考据到《旧唐书》,观众哪会吐槽"消消乐"?反而夸"剧组把钱花在刀刃上"。

回到《兰香如故》,谭松韵的演技咱从来不担心,但再灵的演技也架不住"套模板"的造型。观众看古偶,图的就是"沉浸式体验"——你说这是江湖侠女,结果发型和深闺小姐一样;你说这是将门之女,结果配饰和小家碧玉同款,代入感"唰"就没了。

其实观众不是不让重复,是希望"重复"得有道理。《知否》里盛明兰从闺阁到主母,发型从双螺髻换到高鬟,每一步都跟着身份变;《琅琊榜》里梅长苏的素色直裰,和林殊的银甲战衣形成鲜明对比,观众看了直掉眼泪。这才是"造型服务角色"的正确打开方式。

说到底,观众吐槽"消消乐"造型,不是找茬,是真看累了。我们想看的,是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专属印记",是造型师能多花点心思"量体裁衣",而不是把观众当"连连看玩家"。毕竟,谭松韵这样的演员值得更用心的造型,观众也值得更有诚意的剧集。

下次再拍古偶,能不能让造型师把"连连看APP"卸了?咱看点新鲜的,成不?

来源:伊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