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刺眼的是,2025年上半年八马茶业营收10.63亿元同比下滑4.2%,净利润1.20亿元同比暴跌17.8%,这场看似风光的上市,更像传统茶企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一次“惊险一跃”。
©文/王蕤 风味棱镜资深作者
2025年10月28日,香港交易所的铜锣声为八马茶业画上了12年上市闯关的句点。
这家从深圳罗湖起步的茶企以每股50港元的发行价登陆主板,公开发售获得2680.04倍超额认购,申购资金逾1200亿港元,创下港股茶企新股最高认购纪录。
截至收盘,其股价暴涨86.7%至93.35港元,总市值突破79.35亿港元,用一场“超级认购”的热度,加冕“港股高端中国茶第一股”。
但锣声背后,中国茶企的集体困境并未消散。
160余万家茶企瓜分万亿市场,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仅5.6%,八马即便坐上高端茶头把交椅,其在中国高端茶叶市场的份额也仅为约1.7%。
更刺眼的是,2025年上半年八马茶业营收10.63亿元同比下滑4.2%,净利润1.20亿元同比暴跌17.8%,这场看似风光的上市,更像传统茶企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一次“惊险一跃”。
从记者到茶企老板:300年世家与现代连锁的碰撞
八马的故事,始于一次咖啡与茶的价格冲击。1992年,22岁的王文礼刚入职深圳法制报社,拿着首月工资请同事喝咖啡,一杯就要几十元。这让他想起家乡安溪的铁观音:“味道丝毫不输咖啡,为什么两者的价格差这么多?”这个疑问,成了他辞掉记者工作进行创业的导火索。
1993年,王文礼回到安溪创办西坪溪源茶厂,注册“八马茶”商标;1997年,他与兄弟王文彬、王文超在深圳成立公司,次年开出第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茶叶店,成了最早吃“茶叶连锁”螃蟹的人。
彼时的中国茶市场,还陷在“有品类、无品牌”的泥沼里。消费者认铁观音、龙井,却记不住任何一个全国性品牌,夫妻店式的茶庄占比超90%。
八马的破局点,藏在2009年的一次战略转型里,在营销专家叶茂中的策划下,它放弃“茶中奢侈品”的模糊定位,转向“商政礼节茶”,把目标客群精准锁定中小企业主。
为了撑起这个定位,八马搬出了“三百年制茶世家”的家底:王文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先祖王士让在清乾隆年间发现铁观音并献入内廷,咸丰年间王氏后人更在东南亚创办“信记茶行”。
这套“文化+场景”的组合拳,很快打开了市场。八马推出高端礼盒“赛珍珠11111”,斤价过万;多次服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印东湖茶叙等国事活动,把“国事用茶”的标签钉在品牌上。
渠道端,它用“直营树标杆、加盟扩规模”的模式快速扩张:直营店打造“城市会客厅”,提供商务洽谈场景;加盟商则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成本,截至2025年10月,线下门店达3716家,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其中加盟店占比超90%。
科技则成了传统技艺的“稳定剂”。八马在武夷山建“超级工厂”,引入获中国茶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的第六代智能化生产线,主导或参与制定20余项行业标准,把“摇青、炒青”的手工经验,转化为光电过滤、滚筒匀堆的量化指标。这种标准化能力,让它实现了全品类突破:铁观音连续十余年、武夷岩茶连续五年、红茶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销量第一。
但光鲜的履历下,隐忧早已扎根。加盟模式带来了规模,却拉低了利润——2024年前三季度,加盟渠道毛利率仅46%,远低于直营的78.2%。
更棘手的是加盟商流失:2022年减少77名、2023年减少94名、2024年减少133名、2025年上半年减少72名,累计流失376名,部分加盟商为回笼资金,撕毁品牌“控价标签”(行业称“刮码”),在拼多多以五折价格抛售正品,直接透支“高端”形象。
家族治理的影响同样深远,王文礼等六位家族成员合计控制55.90%的投票权,核心管理职位多由亲属担任,而与安踏、七匹狼的姻亲关联交易,比如王文彬之子王焜恒娶安踏丁世忠之女,之女王佳琳嫁七匹狼周永伟之子,曾多次成为A股IPO问询的焦点,监管层追问“是否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上市是解药?高端化的强心针与未解的考题
登陆港股,给八马的战略升级注入了关键资金。根据募资计划,4.5亿港元将主要用于扩建生产基地、优化门店网络、提升数字化水平及行业并购,这与它的高端化深化、全渠道融合形成精准对接。
对高端化而言,这笔钱是“及时雨”。八马计划在北上广深等高线城市加码“城市会客厅”式旗舰店,通过商务沙龙、茶文化体验等场景,把门店从“卖茶的地方”变成“品牌价值载体”。
同时,智能化生产基地的扩建,将帮助它摆脱当前超半数成品茶依赖代工的现状,目标是三至五年内实现六大原叶茶全面自主生产,从源头把控高端茶的稳定性。子品牌矩阵也会加速打磨:“八马”聚焦商务礼品,“信记号”专攻高端年份普洱,“万山红”瞄准年轻消费群体,试图覆盖全价格带。
全渠道与国际化战略也获得助推。线上端,八马已在天猫、抖音等平台积累2600万会员,2025年上半年线上收入占比达35.4%,上市后计划通过直播带货扩大增量;线下则推进“千城万店”计划,未来三至五年新增1500家门店,在低线市场深化加盟覆盖。国际化方面,它打算先在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试点,逐步探索欧美市场,这是中国茶企突破本土天花板的重要尝试。
但这些蓝图的落地,要跨过三道难关。
第一道是高端化的可持续性。八马的增长高度依赖礼品市场,2024年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16.6%骤降至1%,2025年上半年直营门店会员年均消费额较2020年下降13.6%。更矛盾的是,线上低价品正在拉低品牌调性,其官方旗舰店销量前三的产品,客单价均在百元以下,与线下2300-3000元的客单价形成割裂。高端旗舰店建设短期增加投入,线上低价品又分流利润,这种“两头拉扯”让净利润下滑幅度远超营收。
第二道是加盟体系的管理悖论。90%的加盟店贡献50%收入,意味着品牌命脉系于数千个独立主体。2024年加盟商单店平均采购额从2022年的35.36万元降至25.37万元,降幅超33%,说明加盟商盈利能力在下降。上市后若盲目扩张门店,可能加剧“低价竞争”,毕竟对加盟商而言,活下去比维护品牌更重要。八马需要设计“激励相容”的机制,比如提高进货折扣、提供数字化工具支持,否则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渠道流失。
第三道是研发与治理的短板。八马虽号称“科技赋能”,但2024年研发成本仅1650万元,占营收比例不足1%,仅相当于6.92亿元销售费用的2.4%。对比安踏体育5%的研发占比,八马的“智能化生产线”更像“设备采购”而非“技术创新”。家族治理的问题也未解决,港股对透明度要求更高,王氏家族的绝对控制与关联交易细节,未来仍会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若不能引入独立董事、优化股权结构,可能影响长期估值。
中国茶的现代化,不是敲一次钟就能完成的
八马的上市,是中国茶产业从“农产品思维”向“消费品思维”转型的缩影。它用12年证明,传统茶企可以通过标准化突破规模瓶颈,通过品牌化获得溢价,通过资本化对接现代商业体系。上市首日的暴涨,本质是资本市场对“中国茶现代化可能性”的投票。
但这场胜利更像“中场哨”。八马要解决的,不仅是自己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的痛点:如何让茶叶从“靠天吃饭”的农产品,变成“可复制、高稳定”的消费品?如何让年轻人放下奶茶,爱上原叶茶?如何在家族传承中融入市场化治理?
对消费者而言,八马的故事藏着一个疑问:你买的高端茶,是“品牌溢价”还是“真的值”?“国事用茶”的标签虽能撑起面子,却难掩“性价比低”的争议。
对从业者而言,加盟八马前要看清:仅3.5%的加盟商能做到年销200万,2024年新开门店成活率不足60%。
澜沧古茶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2023年底上市后很快陷入“上市即巅峰”的困境,2024年巨亏3.08亿元。这提醒八马:资本市场不会永远为“文化故事”买单,最终要看持续盈利的能力。
中国茶的现代化,从来不是敲一次钟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品质、品牌与资本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八马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
来源:酒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