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出上联:洞中泉水流不尽,纪晓岚无言,一女子轻松对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1 02:29 1

摘要:乾隆那年南下江南的时候,天气不燥不冷,台城山水都带着潮润气。只是皇帝面无表情地坐在轿里,偶尔掀开帷幔张望外头风景。说他心中无波,那怕也未必。乾隆惯常得没什么不顺心,这一天,他偏就生出一番无名的兴致,要考一考随行的官员们。对联上的玩心其实他不是第一次玩,不过只要

乾隆那年南下江南的时候,天气不燥不冷,台城山水都带着潮润气。只是皇帝面无表情地坐在轿里,偶尔掀开帷幔张望外头风景。说他心中无波,那怕也未必。乾隆惯常得没什么不顺心,这一天,他偏就生出一番无名的兴致,要考一考随行的官员们。对联上的玩心其实他不是第一次玩,不过只要一路没趣,他心里就犯嘀咕,想挑拨点局面热闹。

一行人走进了山脚底一处幽静的小洞前。四周没有老百姓碍事,也没有什么景致能叫人先开口。洞口涓涓泉水流出,未见底流到哪里去。乾隆看了会儿,忽然唇角一翘,出口成句:“洞中泉水流不尽!”声音不高,一时间,空气仿佛都停滞了。

身边的纪晓岚垂手立在次位,比旁人更用心听。他头一歪,嘴角含笑。人人都望着这位以机敏闻名的大才子。可这个时候,他只用手指摩挲着衣角,没有立刻回答。不是不会,而是——谁都在看,谁也怕抢了风头。不知乾隆心里到底打算出什么招。

旁侧还有戴震、和珅等人,或假装沉思,或互相眼神儿交流。大家揣摩的不是对联本身,而是皇帝的心思。若率真,可能得罪;若过于谦卑,又显不出风采。几个呼吸间,场面静得很,不就是一句下联吗?可偏生没人敢抢头彩。

其实“洞中泉水流不尽”这样的上联,干脆利落,却也藏着门道。它既写景,也隐喻,自有一番深味。人人都此想彼想,心里打鼓。纪晓岚为什么一直没开口?有说因为一时未得佳句,有说他心知皇帝自问自乐何必凑热闹,更有人说——纪晓岚就是故意捧场,给乾隆留个脸。

气氛快要冷下来,意想不到地,山间有个女子来了。说巧也巧,她应该不是官员之后,就提着藤篮缓缓路过。见着大队人马,没慌张,只是站远远地,看也不看谁是皇帝。她听了那句上联,低声自语。然后轻声开口:“高山玉树万年青。”

刹那间,空气一震。随从们先是楞住,继而回过神来看女子的脸。不是不通对仗的孩子玩意,也不像临时胡诌出来的。下联字句工整,意思也好——一句话里暗带着山水相依,也有点盼望风华长存的意思。

乾隆原本微带不耐的脸色一下缓和起来。有点惊、又带着舒心。他很爱才,尤其喜欢那种不带弯弯绕绕的聪明直白。这女子的话,不仅让随从们松了口气,也叫他提了点兴趣。

他随口问她是谁,从哪里来的。女子不拘礼法,说自己姓李,是本地书生的闺女。原本听惯了父亲在家吟诗作对,闲来无事也抄点诗书。今日巧遇,这上联碰巧入眼,随口回了句。没有要邀功,也没有扭捏作态,很干脆。

乾隆悄声叹了句“好,好!”众人争着附和。有人说当时乾隆送了一件金缕衣给李家女子,至于金缕衣到底到没到人手里?没人说清楚。更有小道消息编得离谱,说除了赏衣,还许她自选佳婿。是不是这样,其实很难说。

按理说,乾隆极重规矩,封赠、赐婚一事岂是随手就能做?这边据《清史稿》等资料记载,纪晓岚确实在乾隆第二次南巡途中认识了一个姓李的女子。李氏后被立为贵人,还有一双儿女。可相中纪晓岚、当场许婚,怕是后人转述时加上去的彩头罢了。

传说也真有够玄。这女子选了纪晓岚,纪晓岚却竟然捡了便宜福气?坊间乐此不疲。可实际如何没人说得明白。也有评论说“洞中泉水流不尽”“高山玉树万年青”这样对联,无非拘守形式,缺乏点妙趣。可你要是仔细看,上下联内容其实没多深的关联,只是句式工整、字数齐平。纪晓岚也未必真被对住了。更多的是给乾隆作承让,“戏场捧角儿”的那点心思。

乾隆心里或许并不计较这些。他年少好学,文化底子硬,精通诗书、满汉蒙文,各路诗赋随口就来。写诗号称数万首,但若问高下,粗粮细作都有。最喜欢的,倒还是身边人玩的那点机锋。

纪晓岚的聪明比别人多了几分滑头,高兴起来能狡黠几句,不高兴了也会藏心眼。有时乾隆说什么,他顺着附和;有时刻意留点空,让皇帝自觉高明。对联不过入戏的一个幌子,谁当真谁输。

那女子的下联赢得的是短暂的热闹。山外山,水外水,对仗来的不过一时巧合。乾隆赏她,是真欣赏才情。宣之于口,就是要大家明白:皇帝不拘一格降人才,说好听是豁达,说难听些,也是玩兴使然。

但李家的女儿被带进宫去,能不能真嫁纪晓岚,却未必如故事那样浪漫。历史总有缝隙。也有人质疑,这种传说不过是后人为乾隆、纪晓岚增光,又想添一份百姓奇缘,说破了其实没什么凭据。书里不写的,话本里可写得天花乱坠。不少影视剧取材于此,观众爱看,便有人去流传。

也有人搬出南巡档案——当年乾隆确实见过不少才子才女,但要说下联定终身的那种戏剧性,大抵没那么多现实可能。尤其乾隆多疑,怎么会随手许婚,金缕衣也不是普通民间女子随便能得的。可话说回来,帝王之事,断断续续,总有被遗忘的细节。纪晓岚的出色,无需这段姻缘佐证,他单凭《四库全书》的功业,就已经是后人称道的角色。

对联本身被后代反复咀嚼。有的学者拆字细看,说其实不是太妙,甚至认为套数有点多。可乾隆、纪晓岚这些人,不会把对联当作生死较量。真正的博弈在别处。

江南小巷里,也许会有人讲,这就是命数。一个女子,一句下联,就能攀上权臣、皇帝的宠爱。也许真有一瞬间,历史就这样变化轨迹。可更多的时候,传奇不过是饭后谈资。谁也说不清真假如何。

乾隆和纪晓岚的关系——你说他们是君臣,不假。说他们师友,也不错。以诗会友,互相调侃,谁也不愿认输。到头来,一切功名利禄,统统得让位给那个瞬间的小热闹。

这对上下联真有多高明吗?仔细一想,好像也未必。可为何流传至今?也许人们就是喜欢那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在今日网络公开数据与《清稗类钞》、《南巡记》等书目查询之下,未发现明晰记载当场赐婚、金缕衣之事。有趣的是,传说反倒胜过史实存在感。

**真实和虚构之间,其实没那么大的界限。人信什么,什么就流传下来。这也是历史的另一种活法。**

那么,乾隆真的那么文采风流吗?纪晓岚真的败给了一个姑娘?或者说,彼时谁都赢了,其实又都没赢。各取所需罢了。

谁也不真在意对联究竟对得巧不巧,大家记住的,是皇帝肯和民间才女玩一场游戏,是纪晓岚甘愿退一步留下口彩,是李家女子碰巧赶了一场风头。

这样的故事,流传下去,就成了江南水巷里的传说,有人信,有人嗤之以鼻。信也罢,不信也罢,反正风里雨里,有它独有的位置。

讲到底,乾隆、纪晓岚和那个巧说下联的女子,都只是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各自在那天山脚下,留下了和风、雨露与几分闲心。对联不过是个由头,人情才是真的。

这事儿,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来源:酒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