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徽这片土地上,有些城市如同老树盘根,扎根历史深处,至今仍枝繁叶茂。它们见证了王朝更替、商贾往来、文化交融,而今虽沧桑满面,却依旧生机勃勃。
江淮碧水映千年,老城砖瓦诉春秋。
在安徽这片土地上,有些城市如同老树盘根,扎根历史深处,至今仍枝繁叶茂。它们见证了王朝更替、商贾往来、文化交融,而今虽沧桑满面,却依旧生机勃勃。
合肥,一座把“低调”踩在脚下的“霸都”;亳州,商汤故都,中药王国的秘密花园;寿县,一场淝水之战,让它成为兵家必争的“铁打之城”;歙县,徽文化在这里发源流淌;桐城,文都遗风,让六尺巷的谦让传承至今。
安徽人常说:“合肥是安徽的,也是中国的,但归根结底是‘霸都’的。”
“霸都”这个绰号背后,是合肥从一座江淮小邑逆袭为科技新贵的传奇。
回溯至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逍遥津一战,张辽以800将士大破东吴十万大军,成就了三国史上又一经典战役。
今天的逍遥津畔,已是从容淡定的城市公园,唯有那座古老的教弩台,依然诉说着曹操在此练兵的往事。
合肥的古老,藏在一处处细节里。包公祠见证着合肥人包拯的清廉正直,他虽在开封成名,却根在合肥,生活了整整40年。
淮军领袖李鸿章的故居,坐落于合肥繁华闹市,向世人展示着这位晚清重臣风云变幻的一生。
70年前,合肥被定为安徽省会时,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如今的合肥,已是中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在这里落户,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从这里走向世界。
从三国古战场到“创新之都”,合肥完成了跨越千年的华丽转身。
亳州的古老,足以让安徽大多数城市望尘莫及。3700年前,商汤就在这里建都,后世称为“南亳”。
今天亳州的地下,还隐藏着一处令人惊叹的遗迹——曹操地下运兵道,被专家誉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地下长城”。
地面上,亳州的花戏楼以其巧夺天工的砖雕、木雕和彩绘,展示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10。而亳州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华药都”。
走在亳州的老街古巷,中药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华祖庵静静地矗立城中,纪念着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
华佗创制的“五禽戏”至今仍在亳州流传,成为百姓健身的重要方式。
亳州也是著名的“酒乡”,古井贡酒为代表的酒类产品在中国酿酒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商汤故都到中药王国,亳州穿越3700年历史风云,依然活力四射。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其实来源于寿县的淮南王刘安。而比这个典故更传奇的,是寿县古城本身。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2500年建城史赋予它厚重的历史底蕴。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这是文献上最早出现的“寿春”名称。当时的寿春已是舟楫如梭、商贾云集的繁华都市。
寿州古城有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包括城墙、城门、瓮城、护城河等,在古代被形容为“金城汤池”或“固若金汤”,历史上有“铁打寿州城”之说。
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古城的防洪智慧。1991年,寿县遭遇百年罕见的洪灾,县城四门封闭,城外洪水凶猛,一片汪洋,而城内却无内涝积水。
从空中俯瞰,寿县城宛如大海里的一只小船,神奇般地安然无恙。这得益于古城巧妙的泄水涵洞设计,不管城外水多大,城内都不会产生内涝。
寿县的古老,不仅在于它曾是蔡国、楚国、西汉淮南国的都城,更在于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
走进歙县,仿佛走入一幅浓墨重彩的徽州画卷。
歙县的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这里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徽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古城内,许国石坊巍然屹立,它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这些石质史书默默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荣耀与沧桑。
作为“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歙县的文房四宝技艺传承千年,至今不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和歙砚制作技艺,依然是这片土地的文化瑰宝。
渔梁坝被称为“徽商之源”,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历史。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故又称“渔鳞街”。
歙县的古老,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气质,它不仅仅是徽州文化史书的缩影,更是徽州文化一座藏珍聚奇的宝库。
“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桐城文化底蕴深厚,清朝时,桐城文派风靡全国,享誉海外。
2021年11月12日,桐城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国第1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因地宜桐”而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桐城县,此后1200余年名称一直未改。
桐城的标志是“六尺巷”。相传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因宅基地发生纠纷。张英回书中有“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之句。
家人于是主动退让三尺,邻居获悉后,也让出了三尺,成就了“六尺巷”的传世佳话。
张英次子张廷玉历事三朝,居官五十年。张氏父子俱累官大学士,世人称之为“父子双宰相”,一时传为美谈。
桐城古城的中心是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古城东大街、北大街等传统街区贯穿历史城区,两侧建筑多为前店后住形式,体现了桐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城市风貌。
桐城歌是桐城的地方民歌,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曾影响了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也对桐城文人的辞赋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走在合肥的环城公园,你脚下可能踩着三国古战场的泥土;品尝亳州的一杯药茶,你仿佛能听见华佗穿越千年的问诊;寿县城墙下的散步,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脊背上。
这些古老城市的故事远未终结——合肥正在打造“创新之都”,亳州的药材通过电商卖到全球,寿县致力于旅游开发,歙县守护着徽文化根脉,桐城的“六尺巷”成为廉政教育基地。
古老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正和谐共生。
来源:大话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