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需要的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7:04 1

摘要:10月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弱水河畔,千年胡杨傲然挺立。这片见证无数航天奇迹的土地,即将迎来又一高光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从这里启程,奔赴天宫空间站。

指令长张陆:“砺箭”再上苍穹

8月18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进行飞船程序训练。孔方舟/摄

10月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弱水河畔,千年胡杨傲然挺立。这片见证无数航天奇迹的土地,即将迎来又一高光时刻——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从这里启程,奔赴天宫空间站。

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正是曾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张陆。10月30日,张陆率领两名新队友亮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公众见面。

时隔两年4个月,他将再度叩问苍穹,这既是他个人从航天“新兵”到指令长的蜕变,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棒接一棒代代传承、接续突破的写照。

2022年11月29日23时,张陆和费俊龙、邓清明一起驾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接力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最后一棒。

首次进入太空失重环境,在地球家园习以为常的吃饭、喝水、如厕、睡眠,到了400公里高空的空间站,都变成了需要重新学习的“技术活”。

好在“太空会师”的乘组轮换模式提供了帮助。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返回前几天,手把手地向他们传授经验:从设备的操作技巧,到物资的整理方法,再到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甚至包括如何在太空高效利用时间。“他们把自己在太空半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给了我完成任务的勇气、底气、信心和力量,也为太空工作无缝衔接、太空生活正常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张陆说。

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见证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欢度空间站建成后的首个春节;圆满完成4次出舱任务,刷新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首次遨游太空的180余天时间里,张陆和两名队员在浩瀚太空为中国载人航天史册写下新的一页。

“生命可以老去,唯有荣耀绚烂天地。”张陆表示:“能够再次为祖国出征太空,于我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他亲眼见证了首批航天员“几十年如一日训练,时刻准备飞天”的坚定与执着,这种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每一名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被追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时候再飞。

张陆知道:作为航天员,就是要时刻保持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自神舟十五号任务结束后,张陆没有丝毫懈怠。一方面,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完成了身体、心理恢复后,配合进行了飞行后有关数据的测试。另一方面,和其他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一样,迅速将所有成绩“清零”,以一名“新兵”的姿态重新投入各项强化训练中。

“所有训练我都要求自己必须以最优成绩通过。”他坦言年龄增长让体能恢复变慢,因此,每天的训练都比年轻队友多花一分力气、多流一点汗水、多用一些时间。这份努力,只为能再次为祖国出征太空,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尽管张陆已经累计完成了数十次水下训练,并且拥有4次出舱活动的实战经验,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

8月25日,张陆在水下训练前进入水下服。孔方舟/摄

在张陆眼里,“每一次训练都是新的起点,而不是简单重复”。在水下训练过程中,他从不会因为自己有丰富的经验而放过任何一个动作,将每一次都当作第一次一样认真对待。

在训练过程中,张陆不仅专注于自己的任务,还关注着同组年轻队友的状态和表现,利用话音系统给予队友鼓励和经验性的提醒。

随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新的科学实验、新的空间站技术不断涌现,张陆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新特点,进行了大量更深、更细的研究和学习。每次学习新内容,他都会记详细的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科研人员请教,直到完全掌握。因为他知道,未来如果作为指令长,自己必须先“吃透”技术,才能在太空给队友准确的指导。

在保证完成正常训练和任务的前提下,张陆还走进学校讲述航天故事、传播航天精神。“看到自己能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影响,我感到非常欣慰,这也是我作为航天员的另一种价值。孩子们的正向反馈也成为我再次逐梦太空的动力。”

2024年,经过严格的选拔,张陆成功入选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8月7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武飞(左)、张陆(中)、张洪章进行微生物采样操作训练。徐部/摄

此次乘组延续了“新老搭配”的传统,由张陆带领第三批航天员武飞和张洪章共同执行任务。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乘组:从专业类型上,涵盖了航天驾驶员、航天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类型;从年龄结构上,首次出现70后、80后、90后的搭配。他们跨越年龄界限,以各自的专业优势与性格特质形成完美互补,成为执行任务的“黄金搭档”。

武飞今年32岁,是目前最年轻的中国航天员,也是执行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张陆评价他“特别聪明,学习能力极强,对航天器理论的理解非常深入”。生活中的武飞性格外向,热爱运动,是乘组里的“活力因子”。

与武飞的“动”不同,80后张洪章自带“学者气质”。他戴着眼镜,性格稳重内敛,此前是某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张陆评价他“做事有条理,心思细,遇到复杂问题总能冷静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张洪章爱好打太极拳、品诗词。“张洪章的‘静’与武飞的‘动’恰恰形成互补,相得益彰。”

在张陆看来,他们的优势在于:70后的张陆有丰富的飞天经验与统筹协调能力,能带领团队应对各类突发情况;90后的武飞年轻有活力,理论与操作能力突出,是技术“尖刀”;80后的张洪章稳重博学,能在专业领域提供支撑,同时平衡团队氛围。

“我们各自的特长能覆盖任务中的不同需求,这样的组合,让我对执行神舟二十一号任务充满信心。”张陆说。

张陆仍记得神舟十五号返回途中,费俊龙将自己担任指令长的心得传授给他:“要把乘组拧成一股绳,了解每个队友的优势和短板,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作用。要统筹全局,预判问题……”这些话,张陆当时就记在了心里,成为他后续训练和备战神舟二十一号任务的“准则”。

三人在训练中相互学习、在生活中相互关照,早已形成深深的默契。这份信任与默契,正是乘组如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战斗力的重要体现。“太空里,我们3个人就是彼此的依靠。”张陆说,无论是飞船应急、空间站故障,还是出舱风险,都需要三人“步调一致、绝对信任”,才能应对所有未知的风险。

张陆还为乘组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砺箭21”。“希望我们乘组经过磨砺淬炼后,像火箭一样锐不可当,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如今,他已带领“砺箭21”乘组做好准备:“期待再次听到地面团队熟悉的声音,曙光、北京、银河、天宫……我是神舟二十一号,我们来了!”

航天员武飞:从草原到星海的追梦者

通讯员 占康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 记者 张渺

8月28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武飞(左)、张陆(中)、张洪章进行植物培养训练。徐部/摄

10月30日,深秋时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前,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正式亮相,瞬间将亿万国人的目光汇聚于此。在3位航天员中,一张年轻却坚毅的面庞格外亮眼——他便是刚度过32岁生日的航天员武飞。这位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航天人,不仅是我国执行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中最年轻的航天员。

“这是时代赋予我的最大幸运,我会用百分百的努力去回报!”面对镜头,武飞的话语朴实而充满力量。此刻,他已握紧通往星河的“船票”,即将带着祖国的期盼与亲人的牵挂,在400公里高空的天宫空间站,书写属于新一代航天人的青春篇章。

深秋的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草原褪去了夏日的热闹,收割后的草料堆成了小山,牛羊归圈,耕地静待来年春播。

武飞的童年,一半是草原的星空与牛羊足迹,一半是父亲灯下辅导数学的时光。在武飞眼里,那些数字、定理、公式不像枯燥的符号,反倒像草原夜空的星星,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的父母朴素地坚信,读书改变命运。他们拼尽全力托举我飞出茫茫草原,才有了今天,我能飞向渺渺星河。”谈及父母的付出,武飞始终心怀感恩。

高中时,武飞迷上了看军事杂志。看着杂志里的武器装备图片,热血少年的心里燃起了壮志:“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武器装备能站在世界领先的位置?”

这份渴望,让他在2010年盛夏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646分的高考成绩,为他叩开了逐梦航空航天的第一扇门。

本科毕业后,他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有人说,科学家是发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道理,工程师是创造世界上没有的实体。”武飞说,“我想成为一名工程师,用双手造出守护祖国的‘利器’。”为此,读研期间,他选择了战斗机燃油箱惰化系统研究,做了大量实验和实操锻炼。

毕业后,怀着报效祖国的初心,武飞走进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彼时,中国航天正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参与了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等多类航天器的研发验证。

6月24日,武飞在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训练。孔方舟/摄

武飞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航天器热试验,也就是在地面通过专门实验室模拟太空的真空、极端高低温环境,检验航天器热控系统能否正常调节温度,同时排查航天器材料是否因冷热交替出现开裂、变形等缺陷,确保航天器在太空中能稳定工作。

为了获得大批量可靠数据,一次热试验往往要持续半个月甚至更久。武飞和同事们常常睡在实验室里,24小时轮班值守,记录数据、巡检设备、把控质量。当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那种参与国之重器建设的自豪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时间回到2019年,武飞收到了一份关于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的通知,瞬间振奋不已:“作为地面工程师,要是能到太空亲自操作自己参与设计的设备,把地面实验搬到真正的太空环境中,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初选过后,复选阶段的航天特因环境考核成了最大挑战——转椅、离心机等项目,对身体耐受度的要求极高。在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测试时,武飞的面部被压得变形,眼泪止不住地流,呼吸几乎难以维持,每一秒都在挑战极限。

心之所向,终成正果。凭借这份执着,武飞一路过关斩将,成功突围。

2020年9月,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结果公布,不到27岁的武飞赫然在列。

得知消息时,他正在厂房里调试核心舱的热试验设备。看着眼前自己亲手呵护的核心舱,未来将成为守护自己的“太空家园”,幸福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一名科研工作者到一名航天员,武飞要跨越的难关远比想象中多。

刚进入航天员大队时,体能关给了武飞“下马威”。他的跑步、力量等项目的成绩,与飞行员出身的队友相比差距明显。

焦急之下,他曾试图“突击训练”,却险些因运动过量导致损伤。后来他逐步调整心态,把体能训练当成一门“学科”:反复向体训教员请教科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训练计划,从基础动作练起,逐步提升强度。渐渐地,他的体能成绩稳步达标。

2023年7月6日,武飞在水上救生训练前进舱。孔方舟/摄

第一次水下训练中,武飞在安装“上脚限位器”时,始终无法与厚重的水下训练服“磨合”。指令长张陆在水槽边观察许久,及时指出问题:“要学会借力、卸力,而不是硬抗。”随后,张陆把自己的训练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掌握技巧后,武飞终于“驯服”了训练服,动作一气呵成。“他很善于学习,总能快速摸准事情的窍门。”张陆这样评价这位年轻的队友。

以前做地面工程师,武飞只需在“航天器热控”领域深耕;成为航天员后,却要掌握热学、力学、空间材料学等多领域知识。“以前是‘学深’,现在还要‘学广’。”

“假如空间站内出现设备损坏,地面也无法完全判明情况时,在故障排查、维修过程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己的知识背景准确定位问题,同时以万无一失的操作配合地面共同解决问题。”武飞说,“我一直在争分夺秒补短板,就是期望自己能保护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

角色的变化也带来了责任意识的转变。作为地面工程师时,武飞只需要把他所属分系统的工作完成好。如果把载人航天工程比作一棵大树,他的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枝丫。但成为航天员后,他在太空的每一个操作,连接的是一个个分系统的工作,是一个个科研团队的心血,关系着一项项任务的成败。

接到入选通知的那一刻,武飞既激动又清醒:“圆梦的幸福背后,是更重的责任。”从专业技术训练转入任务强化训练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愈发严格。

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的职责主要是对空间站组合体的平台照料与站务管理,以及设备的维护、维修和升级等。“太空实验室承载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期待,我的工作是要确保其中每个环节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如今,武飞的心中装满了对太空的期待:他想亲手完成和热学相关的燃烧实验、流体动力学实验,用专业知识探索太空的奥秘;想透过舷窗眺望故乡,在星河间寻找草原成长的轨迹;想体验太空漫步,与宇宙实现“零距离”接触;还想和队友在太空过新年,把中国航天人的祝福送往宇宙。

小时候,武飞总爱躺在内蒙古草原上仰望星空,那时的他总觉得星星仿佛触手可及,将他温柔地包裹着;如今,他即将飞向太空,以全新的视角凝望浩瀚星河。那片曾经令他心驰神往的星空,终将成为他追逐航天梦想的新舞台。

航天员张洪章:把科研梦写在星辰大海

8月28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洪章进行植物培养训练。徐部/摄

一副眼镜衬得眉目温润,白皙面庞上总漾着谦和笑意——10月3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作为我国第二位叩问苍穹的载荷专家,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洪章就这样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张洪章的家乡,在山东省邹平市临池镇望京村。1986年,小儿子降生,恰逢国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父亲便取“文章”的“章”字嵌入儿子名字,盼着孩子能以知识改变命运、报效国家。

人如其名,张洪章对学习有着极强的执着。他尤其爱学数学。记得小学时,数学课本一发下来,他就跟同学们比赛做习题,把整本书都提前做完了。初中毕业时,张洪章的成绩名列前茅。

他也喜欢读书,积攒下来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看。从大量的阅读中,引发了张洪章热爱思考的习惯。为什么人会生老病死?生命能不能延长?他对生命科学产生了强烈好奇,“我想解开生命的密码”。

即便到了高中,文科成绩反超理科,他也始终没动摇“学理科、搞科研”的初心——“我喜欢挑战自己,也想做能改变世界的事”。

张洪章总说自己是“刻苦型”而非“天赋型”:“遇上不懂的问题,不会轻易放过,非得刨根问底弄明白才罢休。”靠着这份韧劲,他高考时稳居全县前列。

2004年,张洪章最终进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与心心念念的生命科学失之交臂。

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大学4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泡在图书馆,从化学专著到生命科学文献,一本本啃、一点点学。在他看来,“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解惑’——解开心里对科学的疑问,也解开人生方向的困惑”。

“化工是把化学知识通过工业设计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石油化工关乎能源,材料化工能造又轻又结实的物件,生物化工还能研发胰岛素这样的药品,全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事。”这让张洪章逐渐发现了化工的魅力,也爱上了化工专业。“有人是爱一行干一行,有人是干一行爱一行。我属于后者。”张洪章说,“既然学了这个专业,就要做到最好。”

本科毕业前夕,张洪章又一次作出“不寻常”的选择:放弃保研本校的机会,也放弃了出国读研的可能,把目标锁定在化工领域顶尖的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最终,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开启了5年硕博连读的科研生涯。

张洪章成天泡在实验室里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常常一做实验就到凌晨两三点。实验结果好,他才能踏实睡个好觉;反之,就整夜琢磨问题出在哪里。“累但快乐着”,他说这种“沉浸感”,正是科研最迷人的地方。

2018年,32岁的张洪章已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担任研究员了。

眼看着他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一份特殊的通知传来:我国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范围首次从空军现役飞行员相应扩大至相关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

“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需要的人。”这是张洪章科技报国的初心。“祖国需要有人去太空做实验,我是科研人员,我想去试试!”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

2020年9月,好消息传来——张洪章作为4名载荷专家之一,入选第三批航天员。

8月21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洪章(左)、张陆(中)、武飞进行机柜设备操作训练。徐部/摄

是梦想,也是使命。进入航天员大队以后,门口那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幅标语让张洪章深受震撼,航天事业肩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梦想。

从最开始“成为幸运儿的欣喜”到“面对新环境、诸多训练和考核的压力”再到如今的平常心,张洪章感到自己改变了不少。

“我的灵活性还可以,掌握技巧快,但力量性稍差。”张洪章对自己在训练中的表现作出这样的评价。

刚开始体训时,张洪章几乎每次跑步都位列最后几名。“自己上跑步机加练,都是把应急绳绑到腰上,直到实在跑不动了被跑步机甩下来为止。”

在张洪章的努力下,体能这块短板日日见长。“我也逐渐从一个文弱书生变成健壮青年。”张洪章调侃自己的变化。

有趣的是,张洪章多年坚持的太极拳,成了他应对离心机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训练的“秘密武器”。

“离心机训练会给胸腹部造成挤压感,但我会想到太极拳中一些相通的地方,知道怎么样能更好地保护内脏。”张洪章说,“模拟失重水槽训练更有意思,水下训练服又厚又重,限制四肢自如运动。但人在里面先顺着服装漂浮的方向再慢慢引导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对抗服装消耗力量,就可以像鱼一样在水里面游。”

然而,身体素质只是一个方面,面对载人航天这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只关注局部。张洪章对这一点的认识尤为清晰。

“以前我是习惯发散思维,做一件事总想着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是花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用现有的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好,准确无误地完成好手册上规定的操作,对自己的想法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被他总结为:“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到给予更多现实性,从天马行空到落地生根。”

如今,张洪章即将奔赴太空,心中既有对任务的敬畏,也有对梦想的期待。

6月9日,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张洪章在核心舱模拟器训练。徐部/摄

作为载荷专家,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空间站科研实验。他在地面训练时,就注重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为了更好地和地面科研人员沟通,实现成果最大化。

“空间站里的任何一个实验项目,都凝聚着地面科研人员大量的心血,能在太空亲手完成他们的实验,是幸运,更是责任。”做科研出身的张洪章,十分清楚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价值。

幸运的是,他参与的实验项目,也将在此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搭载上行。“我期待着在太空环境下开展这项实验,期待取得满意的结果。”

在出征前与记者的见面会上,张洪章掷地有声地向祖国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国之大者在我心!我们将竭尽全力完成好每一项凝聚着广大科研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科研项目,助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与跨越。”

39年,上下求索。这一次,张洪章将怀揣报国之心,带着探索之志,在浩瀚太空为国家航天事业绘就新章,也让“做国家需要的人”的誓言,在星辰大海间回响。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