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白菜作为我国北方冬季主要蔬菜品种,也是南北方四季栽培的重要叶菜类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供应稳定性。黑斑病是大白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由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brassicae、Alternaria brassi
大白菜作为我国北方冬季主要蔬菜品种,也是南北方四季栽培的重要叶菜类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供应稳定性。黑斑病是大白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由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brassicae、Alternaria brassicicola)侵染引起,在全国各大白菜产区均有发生,尤其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栽培环境下易暴发流行。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种荚,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并产生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导致减产20%~50%,甚至绝收,同时影响大白菜的商品性和耐贮性。
无公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在有效控制病害发生的同时,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下从多维度详细阐述大白菜黑斑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措施,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存繁殖、有利于大白菜健康生长的环境条件,从源头减少病害发生基数,是无公害防治的核心手段。
(一)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大白菜品种对黑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栽培模式和市场需求,筛选并推广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如“北京新三号”“青帮河头”“晋菜三号”“鲁白16号”等品种,经生产实践验证对黑斑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在引种新品种时,需先进行小范围试种,明确其抗病表现后再大面积推广,避免盲目引种导致病害暴发。
(二)合理轮作倒茬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存活期长达1~2年,合理轮作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大白菜应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3年以上轮作,如与黄瓜、番茄、茄子、豆类、禾本科作物等轮作,避免与白菜、萝卜、甘蓝、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连作或邻作,降低病原菌交叉侵染的风险。对于设施栽培的大白菜,可采用水旱轮作模式,如与水稻轮作,通过水淹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能力,进一步净化土壤环境。
(三)严格种子处理
种子带菌是黑斑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原菌。
1. 温汤浸种:将种子放入50~55℃的温水中,不断搅拌,保持水温稳定15~20分钟,随后迅速转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温汤浸种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真菌孢子,且不影响种子发芽率,适合大规模生产应用。
2. 药剂拌种:选用无公害允许使用的生物制剂或低毒化学药剂进行拌种。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或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拌种后晾干播种,能有效预防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的病害侵染。注意药剂拌种时要搅拌均匀,避免局部药量过高影响种子发芽。
(四)优化栽培管理
1. 精细整地与施肥: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种植大白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越冬场所。深耕土壤25~30厘米,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鸡粪、羊粪、堆肥等,每亩施用量2000~3000公斤,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0~40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避免偏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如钙肥、硼肥,提高大白菜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
2. 科学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避开高温高湿的多雨季节,减少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北方地区一般在8月中下旬播种,南方地区可适当推迟。播种密度要合理,每亩种植2500~3000株,避免种植过密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升高。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方式,育苗移栽时要选择无病土壤配制育苗基质,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壮苗,移栽时避免伤根,提高幼苗成活率。
3. 水分管理:大白菜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浇水应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采用滴灌、沟灌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减少叶片结露时间和田间湿度。雨后及时排水,清除田间积水,降低病原菌侵染的机会。高温干旱季节,可在清晨或傍晚浇水,避免中午高温浇水对植株造成伤害,同时调节田间小气候。
4. 田间清洁:生长期内及时清除田间病叶、病株,发现病叶后立即摘除,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毁,防止病原菌扩散蔓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和杂草,集中处理,减少病原菌越冬基数,为下一季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阻断病原菌传播或杀灭病原菌,具有无污染、无残留的特点,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
(一)土壤消毒
对于连作地块或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播种前可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1. 太阳能消毒:在夏季高温季节,将地块深耕后灌足水,覆盖透明塑料薄膜,压实薄膜边缘,利用太阳能提高土壤温度,使土壤表层温度达到50~60℃,保持15~20天,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线虫等有害生物。太阳能消毒操作简单、成本低,适合大面积应用。
2. 高温闷棚:设施栽培的大白菜,在播种前或收获后,关闭棚室门窗,利用高温闷棚7~10天,使棚内温度达到60℃以上,杀灭棚内和土壤表面的病原菌,减少病害初侵染源。
(二)隔离防护
采用防虫网覆盖栽培,既能防止蚜虫、菜青虫等害虫危害,又能阻挡病原菌随风雨、昆虫传播,减少黑斑病的发生。选用40~60目的防虫网,覆盖整个棚室或田间,确保网棚密封严密,防止病原菌侵入。同时,在棚室通风口、门口设置缓冲带,避免人员进出时病原菌带入。
(三)种子筛选
播种前进行种子筛选,剔除瘪粒、病粒、破损粒,选择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播种,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抗病能力。可采用人工筛选或机械筛选的方式,确保种子质量。
三、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病害,具有环保、可持续的特点,符合无公害农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一)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
1. 施用生物菌肥:在整地时或生长期内施用生物菌肥,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放线菌等生物菌肥,每亩施用量100~200公斤。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形成优势菌群,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同时促进大白菜根系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 生物制剂喷雾防治:发病初期,选用无公害允许使用的生物制剂进行喷雾防治。可用1%申嗪霉素悬浮剂800~1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600倍液,或1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防治2~3次。生物制剂防治需注意提前使用,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效果最佳,且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二)利用植物源农药防治
植物源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对天敌安全的特点,可用于黑斑病的防治。常用的植物源农药有苦参碱、印楝素、大蒜素等。发病初期,可用0.5%苦参碱水剂800~1000倍液,或1%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或0.3%大蒜素乳油500~600倍液,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防治2~3次。植物源农药的防治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需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确保防治效果。
四、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在病害发生较重时采用的应急防治措施,无公害防治中需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遵循科学的用药方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农药选择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允许使用的化学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剧毒农药。常用的农药有: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2000~3000倍液等。
(二)用药方法
1. 用药时期:病害发生初期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此时病原菌数量少、侵染范围小,防治效果好。当田间出现少量病叶时,立即喷施农药,控制病害扩散。
2. 喷雾方式: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或机动喷雾器喷雾,喷雾时要均匀周到,重点喷洒叶片正面和背面,以及叶柄、茎基部等部位,确保药剂覆盖植株各个部位。避免漏喷、重喷,提高防治效果。
3. 用药间隔:根据农药的持效期和病害发生情况,合理安排用药间隔,一般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防治2~3次。若病害发生严重,可适当缩短用药间隔,但需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4. 安全间隔期:严格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规定,最后一次施药至大白菜收获的时间不得少于农药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的安全间隔期为7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安全间隔期为10天,确保收获时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三)注意事项
1. 交替用药:长期使用单一农药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因此要交替使用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如将保护性农药(百菌清、杀毒矾)与治疗性农药(异菌脲、戊唑醇)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 混合用药:在病害发生复杂时,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但需注意农药的兼容性,避免混合后产生沉淀、失效或对植株造成药害。混合用药前需进行小范围试验,确认无不良反应后再大面积使用。
3. 避免药害: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的浓度和用量喷施,不得随意加大药量或提高浓度,避免对大白菜造成药害。喷施农药时要选择适宜的天气,避免在高温、强光、大风、雨天喷施,高温强光下喷施易导致药害,雨天喷施会降低药效。
4. 安全防护:施药人员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避免农药接触皮肤和吸入体内。施药后及时清洗身体和衣物,妥善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防止污染环境。
五、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
大白菜黑斑病的无公害防治需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模式、病害发生规律,制定个性化的综合防治方案,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在生产实践中,应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从源头控制病害发生;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当病害发生较重时,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快速控制病害蔓延。同时,加强田间监测,定期调查病害发生情况,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及时调整防治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防治。
此外,还应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菜农的无公害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引导菜农严格按照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确保大白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查处力度,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保障。
总之,大白菜黑斑病的无公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措施,既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保障大白菜产量和品质,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防治技术,适应不同产区的生产需求,为无公害大白菜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