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际上,简牍出土时状况差别很大,除大家比较了解的以两湖地区为中心出土的饱水简牍和西北地区出土的自然干燥简牍之外,还有一些简牍境遇特殊,出土时性状极端恶劣,严重影响整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比如,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的一批竹简,学界称之为“
张政烺、李学勤等书写的定县简释文卡片。
《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
记载着《论语》的定县简在广域图像采集技术下显影并完成缀合。 以上图片均为贾连翔提供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这是《诗经》,定县简里竟然还有《诗经》!”对一组竹简图像进行释读时,定县简整理研究团队兴奋不已。
近年来,简牍的出土发现呈“井喷”之势,促进了简牍整理和研究的快速发展,其成果积累丰硕,为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信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资料和关键佐证。
实际上,简牍出土时状况差别很大,除大家比较了解的以两湖地区为中心出土的饱水简牍和西北地区出土的自然干燥简牍之外,还有一些简牍境遇特殊,出土时性状极端恶劣,严重影响整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比如,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的一批竹简,学界称之为“定县简”,因墓葬早年被盗又被焚,竹简不仅被扰乱,而且已炭化。这种简被称为“火坑简”或“炭简”,表面呈黑色,与墨迹相混,在可见光下文字殊难辨识,加之竹简残损严重,出土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尚未能全部整理发表。
早在1974年6月,该墓考古发掘主持人刘来成先生就将定县简送至国家文物局,进行保护和整理。1976年6月,曾参加马王堆帛书整理的张政烺、李学勤、顾铁符、于豪亮等先生,受邀参与整理定县简。据李学勤先生生前介绍,当时是在台灯下通过调整竹简的侧视角度,发现炭化竹材的反光与其上的墨迹略有区别,可勉强辨识出文字。
这样艰难开展的整理工作,又因当年7月的唐山大地震被迫中止。地震过程中,定县简得到了精心照管,但由于转移后封存的盛简木箱被不知情的维修工人倒置,致使竹简又一次散乱,遭遇了二次损毁。
1979年,原整理者开始对竹简重新排序、编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守中先生参与其中,并对一部分性状较好的竹简做了摹本,这已是当时记录这批竹简最有效的方式。次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召集,定县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成立,整理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曾一度被视为伪书的《文子》、《太公》(或称《六韬》)、六安王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正月参加朝会的全程记录等前所未见的珍稀文献共8种。此间参与整理工作的主要有刘来成、胡绍衡、刘世枢、何直刚等先生。
1995年8月,刘来成、韩立森等先生再次成立了整理小组,先后发布了《文子》《六韬》《论语》的释文。这一时期,定县简被转运回石家庄,入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定县简内容多为重要的古代典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自出土后始终吸引着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竹简在持续老化并分解,抢救性保护和整理工作日趋急迫。
2019年,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文瑞、毛保中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开展了新一轮定县简保护修复、图像信息采集和整理研究工作。
此次整理,开展了多学科联合攻关。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方北松带领的简牍保护团队,根据炭化竹简物质形态特点做分类取样,对其进行显微观察、力学实验、结晶度计算和光谱分析等。同时,对平整的竹简和发生形变的竹简分别开展试验,研发出了炭化竹简的加固复形技术。
定县简过往整理最大的困难在于无法采集到可辨识出文字的图像,清华大学的团队承担起这一任务。工作前期,笔者和刘少刚、郑子良、杨小亮3位研究员多次赴石家庄调研竹简现状,每次都顺路拜访当年制作定县简摹本的张守中先生,了解更多竹简的特性和当年整理的情况。根据炭化竹简墨迹的光谱特点,我们最终选定了多光谱信息采集的技术路线,经过半年多的试验,设计出一套专门针对定县简特点并可以批量进行图像信息采集的设备,成功攻克了定县简整理的关键难题。当采集出的图像照片呈现在90岁高龄的张守中先生面前时,他激动地说:“当年摹写时看不清的字现在都出来了!”
定县简出土已50余年,整理工作经历了“三起三落”,每个阶段的整理者都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加之竹简现状与出土时变化很大,因此各阶段的整理成果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此次再整理,研究团队十分注重收集和整理原整理者所制作的摹本、释文卡片等一手资料,对相关学术史进行彻底梳理,这不仅可以全面反映定县简整理工作的历程,而且能继承和科学利用已有研究成果。
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24年11月1日,《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成果发布暨学术座谈会召开,并向全球直播。选粹中收录了定县简的广域图像、2.5倍放大图像及初次整理时的释文卡片,首次向学界揭开了定县简的“黑色面纱”。清华大学黄德宽教授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广域图像采集技术使这批炭化竹简露出真容,收录的释文卡片使几代学人的辛劳不被埋没,这是本次整理工作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多学科联合攻关、有组织科研的成功典范。
目前,对变形炭化竹简的矫形,对广域图像的深度处理以及利用新图像进行的竹简释读、缀合复原等工作仍在进行中。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