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有组织科研 推动盐碱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访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梅旭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10:01 1

摘要: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2年12月30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经过几年奋力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2年12月30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经过几年奋力打造,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基本建设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技术成果?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什么?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梅旭荣。

本刊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背景、意义与当前建设的基本情况。

梅旭荣: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和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系列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带动盐碱地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是进一步提升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盐碱地现代农业制高点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培育盐碱地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批建以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始终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等重点领域,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盐碱地特色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本刊记者:目前,我国盐碱地治理领域的技术创新现状如何?还面临哪些发展问题?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相比是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哪些关键技术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梅旭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展了大规模盐碱地治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在耐盐碱品种选育、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利用、盐碱地工程治理、综合配套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建立了一批成功模式,尤其是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为推动我国盐碱地农业创新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以种适地方面,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目前初步挖掘了143个优异耐盐碱基因,筛选了1100多份耐盐碱种质资源,向社会推介发布了首批711份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先后育成了“京麦188”等耐盐碱新品种,审定了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10个耐盐碱小麦品种,加快推广应用。山东、江苏、河北等10多个省份也先后审定推广了一批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耐盐碱品种。2024年5月,在山东东营召开全国耐盐碱小麦种业创新现场观摩会,推介发布9个耐盐碱小麦新品种。

在以地适种方面,国家通过开展盐碱耕地治理试点示范,形成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治理模式、治理路径和样板田,工程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盘技术和农艺生物协同改良的提质增效技术不断成熟,一批“灌排结合”“以稻治碱”“消障培肥”“根区生境精准调控”等特色技术模式涌现,“轻度盐碱地当年改造、中重度盐碱地两到三年见效”的体系化技术日臻定型。例如,在西北黄灌区,盐碱地节水控盐与智慧生态的“鄂尔多斯模式”,可实现重度盐碱地治理当年达到中产水平。在黄淮海盐碱区,针对斑块状盐碱障碍耕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水肥盐调控”技术模式,使该区盐碱障碍耕地粮食增产显著。

在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方面,盐碱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如河北沧州旱碱麦、东北碱稻、宁夏盐池滩羊等这样的盐碱地特色品牌。与此同时,盐地碱蓬提取共轭亚油酸,甘草、酸枣、罗布麻制药,柽柳接种名贵中药肉苁蓉,芦笋、冰草等耐盐蔬菜种植等盐碱地上的高附加值产业正在发展壮大。近年来,还开发了北虫草、乳铁蛋白、番茄红素等优质功能性食品,研发推广应用青贮菌剂、功能有机肥专用菌剂、生物有机肥等功能菌剂产品。

然而,目前我国在盐碱地治理方面还存在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系统治理理念不够,现有治理技术难以满足生态化治理新要求,耐盐碱适生新品种尚未有重大突破,盐碱地分类分区开发与梯度利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适宜盐碱地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待完善和提升等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耐盐碱植物资源收集与鉴定保护、耐盐碱新品种选育、新型土壤调理剂和抗逆增效复合微生物菌剂等绿色投入品开发、智慧化生态利用模式打造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新时期我国亟须构建耐盐碱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加快重大价值的突破性耐盐碱新种质创制;创新耐盐碱育种技术体系,加快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培育;突破改土、节水、生态保护等系列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加快盐碱地分类分级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建设;打造盐碱地高效生态智慧农业模式,培育盐碱地综合利用新业态,加快盐碱地特色产业和高值农业发展;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与激励机制,加快“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渤海中重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

本刊记者: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科技竞争态势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如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引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梅旭荣:在组织架构设计方面,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由山东省政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组织建设,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盐碱地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18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建,注册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形成重大事项理事会决策、专家委员会咨询、中心主任负责落实的管理模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黄三角农高区建设中心总部,在吉林、新疆、河北设立东北、西北和华北3个分中心,在全国布局16个综合试验台站,N个特色产业基地,形成“1+3+16+N”的空间布局,探索建立我国盐碱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总规模1000人以上的核心技术团队、技术支撑服务团队和成果转化应用团队。其中,核心技术团队不少于600人,全职全时人员不少于60%;技术支撑服务团队300~400人;成果转化应用团队100~200人。核心技术团队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组建;技术支撑服务团队和成果转化应用团队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组建和管理。目前,牵头建设单位在黄三角农高区的全职全时科研人员已达205人。

在科研创新方面,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形成三大领域七大重点研究方向的创新布局。三大领域包括盐碱地生物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七大重点研究方向包括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盐碱地适生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高效育种、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盐碱地水肥盐协同调控、盐碱地绿色低碳与生态强化、标准化高效智慧种养、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功能化开发。

本刊记者: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取得了哪些建设成效?

梅旭荣: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突出“加快形成核心能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强资源统筹配置”等具体举措,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加强核心攻关能力、强化创新活力后劲,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创新发展,加快产出了一批盐碱地创新成果。截至目前,累计筛选培育耐盐碱新品种(系)56个,立项和发布盐碱地领域标准25项,累计推广耐盐碱新品种(系)面积2293万亩,带动盐碱耕地质量提升面积达1192万亩。

在收集耐盐碱种质资源、选育优良耐盐碱品种(系)方面,探索构建了“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碱梯度鉴定—良种试验示范”一体化的育种创新体系,累计收集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3.5万份,试验示范各类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943个,其中已审定新品种11个,进入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新品系20个,抗逆性、产量和品质表现优异。其中,大豆“中黄357”“齐黄34”,小麦“济麦60”,油菜“中油杂501”,创造了滨海盐碱地高产典型;藜麦“DY017”、马铃薯“希森6号”,轻度盐碱地单产、品质、口感俱佳,经济效益可观;花生“宇花18号”,耐盐性强且油酸含量高达82.4%,入选全国粮油作物主导品种。

在“治水”“改土”关键技术和产品装备方面,攻克了盐碱农田灌排优化管理与边际水安全利用、盐碱障碍消减、微生物修复等一批技术难题。例如,在西北盐碱区创建的“上调—中控—下排”立体高效控盐技术,可实现节水节肥30%,排水效率提高70%,重度盐碱地出苗率≥85%。研发的集微生物种子包衣、水肥菌一体化和种肥同播等于一体的盐碱地轻简化增产增效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作物的盐碱耐受性和产量水平,目前已在山东东营、山东德州、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进行大面积示范验证。

在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样板方面,在滨海、黄淮海平原、黄河中上游、西北绿洲、东北苏打等典型盐碱区,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总结,逐步形成了一批较为成功的治理模式和典型案例,包括:滨海盐碱地降盐增碳与生态高效协同“东营模式”、滨海盐碱地苜蓿旱碱麦雨养轮作种植“沧州模式”、东北盐碱地水田“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大安模式”、西北黄灌区盐碱地节水控盐与智慧生态“鄂尔多斯模式”、西北内陆重度盐碱地智能暗管排盐综合改良“南疆模式”等。

在立项发布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标准方面,累计立项和发布《滨海中度盐碱地阻盐培肥技术规程》《禾草综合利用技术导则》《盐碱地紫花苜蓿引种适应性评价技术规范》等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标准25项。其中,起草国家标准1项,专家审查通过行业标准1项,发布市级地方标准14项、企业标准5项,立项省级地方标准4项。

本刊记者:2025年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3年建设期的最后一年,更是关键一年。对此,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梅旭荣:下一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继续强化“担国家责、做国家事”的责任意识,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需求,以全面落实3年建设目标任务为工作抓手,聚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聚力开展盐碱地科研攻关。筹备召开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共建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重点调度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确定事项落实情况,研究三年建设期任务清单完成情况。牵头组织实施好《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高质量组织实施好科技示范工程第一期5个项目,谋划启动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第二期)”,系统谋划“盐碱地综合利用与区域特色农业”重点专项动议建议,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十五五”重大科技专项。

着力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依托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契机,谋划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盐碱地农业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创新中心,加快打造高水平盐碱地科研力量。同时,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合作,推动成立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强化本地化人才培育。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研创新与产业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探索参照支持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做法,在高层次人才岗位设置等方面给予固定名额支持,积极争取泰山、黄河三角洲人才工程配额支持;争取部省合作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盐碱地专项;积极争取山东省教育厅研究增加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华东管理分院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用,引进培养博士后人才;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奖励突出盐碱地综合利用,引导省内优势创新资源向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汇聚,举全省之力实施攻坚突破。

完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高标准完成总部基地和实验室的谋划建设,统筹好“存量”“增量”科研设施,力争2025年年底建成投用。加快推进“盐碱地生物育种科研攻关能力建设项目”落地实施。持续运行管理好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盐碱地综合利用分技术委员会,年内立项或发布各类标准5项以上。聚力打造国内链条完善、设备先进、功能完备、开放共享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高能级平台,高质量增势赋能盐碱地科技创新,为培育发展盐碱地新质生产力提供条件支撑。

积极发挥盐碱地智库作用。充分发挥“盐碱地科技领域带头人”作用,依托由唐华俊、康绍忠、曹晓风等9名院士领衔、30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发挥吴孔明、匡廷云、种康院士工作站的顶尖人才战略引领作用,深入调研盐碱地现状,结合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议,助力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战略。切实发挥好“智库”作用,积极参与各级各部门组织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工作,在国家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实施等方面建言献策,为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智慧与力量。

深入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合作,探索推动建立联合实验室和设立国际盐碱地创新论坛,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全球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深化与新疆、甘肃等省份交流合作,为新疆特色林果产业创新基地和疏勒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探索服务鲁甘盐碱地综合利用协作机制。加强与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的交流与合作。举办2025年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发布《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5年)》。持续深度参与东营市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根据需要指导各县区(功能区)盐碱地改良利用工作。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