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2025年国考申论考到“鸡排哥”“卤鹅哥”这类网红经济现象,大家可千万别只盯着“网红卖货”这件事本身说,一定要把它当成分析“政府怎么应对新经济、提升治理能力”的切入点。想拿高分,核心思路就三个:既看到好处也看到问题(辩证思维)、体现政府的管理智慧、给出能长
2025国考申论押题!“鸡排哥”“卤鹅哥”咋答不丢分?看完多拿20分!
如果2025年国考申论考到“鸡排哥”“卤鹅哥”这类网红经济现象,大家可千万别只盯着“网红卖货”这件事本身说,一定要把它当成分析“政府怎么应对新经济、提升治理能力”的切入点。想拿高分,核心思路就三个:既看到好处也看到问题(辩证思维)、体现政府的管理智慧、给出能长期落地的办法。下面我从四个命题方向里,先拆解最容易考的“流量转化”方向,教大家怎么答出高分。
层面一:政府角色与响应速度——别只说“支持”,要讲“怎么变角色”
很多同学答这部分时,容易陷入“模板化”陷阱,看似没说错,但根本拿不到高分,我们先对比看看问题在哪,再学高分答法。
“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网红经济,为‘鸡排哥’这样的网红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
为啥这题答得普通?
1. 太笼统,没实际内容:“高度重视”“政策支持”这俩词,套在任何经济现象上都能用,比如换“直播带货”“地摊经济”也成立,完全没结合“鸡排哥靠流量走红”的具体场景,考官看不到你的思考。
2. 对政府角色理解太旧:这话里藏着“政府是管理者,网红是需要被扶持的对象”的老思维,但现在强调“治理现代化”,政府早不是“居高临下帮一把”,而是和市场、群众一起做事的“合伙人”了,思路没跟上。
3. 没体现“主动性”:“鸡排哥”是突然火的,考题要考的是政府“遇到突发流量怎么抓机遇”,但这句只说“帮助发展”,没说政府怎么主动发现机遇、快速行动,显得很被动。
“面对‘鸡排哥’这样的突发流量,政府不能再当‘管理者’,要转变为‘服务者’和‘城市合伙人’。首先得有‘机遇敏感度’——看到网红走红不是偶然,而是宣传城市的好机会;然后要快速响应,比如景德镇城管没简单规范摊位,而是主动调整位置,既方便网红经营,又通过‘柔性管理’让全网看到这座城市的温度。这种做法不只是帮了‘鸡排哥’,更像给城市拍了一支‘活广告’,把公共服务和城市形象宣传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这题为啥能拿高分?
1. 概念准,有新意:明确提出“城市合伙人”“机遇敏感度”,一下子和“模板化答案”拉开差距,考官能感受到你对“治理现代化”的理解。
2. 看透本质,有高度:没停留在“城管调摊位”这件小事上,而是点出“这是城市营销”,把具体行动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大目标挂钩,体现了准公务员的视野。
3. 突出“主动”,扣题紧:强调“主动发现机遇”“快速响应”,正好贴合“流量来得快,抓不住就没了”的特点,完全围绕考题场景展开,不跑偏。
层面二:系统集成与场景打造——别只说“文旅融合”,要讲“怎么让流量留得住”
“文旅融合”是个高频词,但很多同学只会喊口号,没说清“怎么融”,其实关键是“把孤立的网红点,变成能带动全城消费的枢纽”,我们还是先看普通答法的问题。
“要大力发展文旅融合,把网红打卡点和旅游景区结合起来,开发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
为啥这题答得普通?
1. 喊口号,没落地路径:“文旅融合”说得对,但“怎么结合打卡点和景区”“开发什么样的线路”完全没说,就像只说“要吃饭”,却不说“吃什么、怎么做”,等于没答。
2. 思维太简单,只做“物理拼接”:觉得“把A和B放一起就是融合”,比如把“鸡排哥摊位”和“当地景区”标在一张地图上,就叫“旅游线路”,但游客可能买完鸡排就走,根本不会去景区,没形成“消费闭环”。
3. 目标太浅,只看到“吸引游客”:没想明白“吸引游客来之后,怎么让他们多花钱、多停留”,流量来了留不住,还是带动不了全城经济。
“要让‘鸡排哥’的流量带动全城,关键是做‘流量分发设计’——不能让流量只停在一个摊位上,要把它变成牵引全城消费的‘枢纽’。比如有的地方做‘打卡地图’、发‘卤鹅护照’,这些不是简单的路线图,而是让游客‘愿意逛、愿意买’的‘消费脚本’:地图上标着‘买鸡排→逛老街→尝卤鹅’的故事线,护照上集满章能换优惠,游客跟着走,就会从‘只买一份鸡排’,慢慢走到老街店铺、特色餐馆里。这样就形成了‘网红吸引来→游客体验多→全城消费涨→游客发朋友圈再引流’的循环,本质是把城市里分散的小店、景点等资源,通过流量串起来,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实现‘游客为一个小吃来,却为整座城的烟火气停留’。”
这题为啥能拿高分?
1. 用专业词,体现知识储备:“流量分发设计”“流量枢纽”“消费闭环”这些词,既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又体现你懂经济逻辑,比“文旅融合”更具体。
2. 有“模型思维”,说清逻辑:把“打卡地图”“卤鹅护照”总结成“消费脚本”,讲清了“怎么让游客愿意多逛”的内在逻辑,不是靠猜测,而是靠设计。
3. 格局大,扣住“城市经营”:点出“盘活分散资源”,把“网红流量”和“城市整体发展”挂钩,说明你思考的不是“帮网红赚钱”,而是“怎么用流量经营好一座城”,符合公务员的站位。
层面三:品牌共塑与内容赋能——别只说“宣传故事”,要讲“怎么让流量变‘长红’”
很多同学觉得“挖掘网红故事、发正能量就行”,但这只能让流量火一阵,考题要的是“怎么让城市长期受益”,核心是“把网红流量,变成城市的品牌资产”。
“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自媒体和官方媒体一起宣传‘鸡排哥’,同时挖掘他的感人故事,传播正能量。”
为啥这题答得普通?
1. 手段太单一,没效果:“加大宣传力度”是句空话,没说“官方媒体怎么发”“自媒体怎么合作”,比如是拍短视频,还是做直播?没具体办法,等于没说。
2. 故事挖得浅,没文化内核:只说“感人故事、正能量”,没把故事和城市的文化结合起来,比如“鸡排哥”的“诚信”,能不能和当地的“工匠精神”挂钩?没关联的话,故事火了也带不动城市。
3. 眼光太短,只盯着“网红个体”:万一“鸡排哥”不火了,城市怎么办?只宣传个人,没把流量沉淀成城市的品牌,就是“依赖单一网红,没长期打算”。
“要让‘鸡排哥’的流量不白费,关键是从‘网红流量’升级为‘城市文红’——不能只宣传网红个人,要把他的特点和城市的文化根脉绑在一起。比如‘鸡排哥’卖鸡排时从不缺斤短两,这份‘诚信’,正好和景德镇‘千年窑火’里的‘工匠精神’(认真做产品、不糊弄人)对应;‘卤鹅哥’的卤鹅手艺是祖传的,这就能和荣昌的‘非遗文化’(传统技艺传承)结合。官方宣传时,不只是说‘鸡排哥人好’,而是说‘在景德镇,连一个卖鸡排的老板,都带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认真劲儿’,这样一来,‘鸡排哥’的IP就和‘景德镇有工匠精神’的城市IP绑在了一起。流量就不再是‘一阵风’,而是变成了‘提到诚信、工匠精神,就想到景德镇’的品牌资产,就算以后‘鸡排哥’不火了,城市的品牌还在,才能真正实现‘长红’。”
这题为啥能拿高分?
1. 概念创新,抓准核心:提出“从网红到文红”“流量变品牌资产”,一下子点透“短期火和长期红”的区别,比“传播正能量”更有深度。
2. 有文化深度,体现自信:把网红故事和城市的“工匠精神”“非遗文化”结合,说明你懂“文化是城市的根”,不是只谈经济,符合“文化自信”的命题方向。
3. 有战略眼光,想长远:明确“不依赖单一网红”,目标是“建城市品牌”,体现你考虑的是“城市长期发展”,不是“应付眼前流量”,符合公务员的战略思维。
给考生的最终建议:3个追问,帮你答出深度
考场上遇到“流量转化”这类题,别着急下笔,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背后是政府什么理念的转变? 比如从“管”到“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抓机遇”,想清楚这个,就能跳出“模板化”。
2. 这是一个怎样的系统设计? 别只说“做A、做B”,要想“A和B怎么配合,怎么形成循环”,比如“调摊位→做地图→绑文化”,是一套组合拳,不是孤立的动作。
3. 最终要沉淀什么核心资产? 是城市品牌?是群众信任?还是盘活的资源?想清楚“最终目标”,答案就不会只停在“解决眼前问题”,而是有长远格局。
记住,申论考的不是“你知道多少知识点”,而是“你有没有准公务员的视野和思维”。用这三个问题倒逼自己深度思考,你的答案才能和别人拉开差距,轻松多拿20分!
来源:徽太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