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俄罗斯正式宣布退出与中国联合研发的大飞机CR929项目。一向高调的俄方这次低调处理,只说是“技术路线分歧”。但就在第二天,俄罗斯却突然与印度签署协议,在印度本土生产SJ-100支线客机。
10月28日,俄罗斯正式宣布退出与中国联合研发的大飞机CR929项目。一向高调的俄方这次低调处理,只说是“技术路线分歧”。但就在第二天,俄罗斯却突然与印度签署协议,在印度本土生产SJ-100支线客机。
这一动作,不仅让外界大跌眼镜,也让人联想起中俄合作失败的前因后果。俄罗斯为什么突然转向印度?它放弃中国主导的大飞机项目,是另有打算,还是不得已而为之?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与印度这次合作,真的能顺利吗?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10月,俄罗斯从中俄联合研发的CR929项目中“抽身”,表面说是“技术理念不一致”,但业内早就看出了端倪。俄罗斯坚持使用自家的PD-35发动机,而中国则倾向采用自主研发的长江-2000发动机。两者推力差不多,但中国的技术已经实现突破,俄方却进度缓慢。
中国希望全面参与设计与制造,俄罗斯却想掌握主导权,这成了合作难以推进的关键障碍。说到底,这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话语权之争。
CR929项目原本是中俄共同进军全球高端干线客机市场的“重头戏”,定位直指波音787和空客A350。但这么多年过去,俄方始终在关键技术上遮遮掩掩,在市场、资金、供应链等安排上也频频扯皮。最终在2023年,俄罗斯宣布退出,却还留下一句:“我们愿意继续以供应商身份参与。”
退出之后,中国没有停下脚步。项目改名为C929,转向完全自主研发。计划2030年首飞,2045年前交付1000架,进展顺利,前景光明。就在全世界都以为俄罗斯会被踢出全球民航赛道时,它悄悄转头找上了印度。
2025年10月29日,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UAC)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在莫斯科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印度生产SJ-100双引擎支线客机。这款飞机可载100人,正好契合印度政府推行的“区域航空连接计划”。
这项合作,早在2023年就开始酝酿,只是一直没官宣。为什么偏偏选在现在?美国刚对印度加征关税,理由是印度没有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就在这个节点,印度宣布和俄罗斯深度合作生产飞机。这明显是印度在向美国释放信号:我们也有其他选项,不会被你牵着鼻子走。
HAL表示,这次合作是“航空制造业自主化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十年,印度对支线客机的需求超过200架,周边旅游航线还需要350架。SJ-100刚好填补这个市场空缺。
不过,这架飞机的问题也不少。从2011年服役以来,SJ-100在国外市场表现并不理想。从墨西哥到亚美尼亚,再到爱尔兰,多家运营商都因技术故障和后勤支持差而退役了这款飞机。截至2025年10月,全球仅有137架SJ-100在役,全部集中在俄罗斯本土。
最致命的短板,是发动机。SJ-100早期依赖法国Snecma的SaM146发动机,但俄乌冲突爆发后,这条供应链被彻底切断。俄罗斯目前正在研发国产PD-8发动机取而代之,但这款发动机尚未完成国际认证,可靠性也有待检验。
印度制造的SJ-100将用哪款发动机?目前没有明确说法。如果继续用PD-8,那就是把印度航空市场押在一个还没成熟的发动机上。风险不小。
HAL本身也不是一个有良好民用口碑的企业。自1961年以来,印度就再没真正生产过一款成熟的民用客机。虽然有制造苏-30MKI等俄制军机的经验,但在民用领域几乎是白纸一张。
这次合作,说白了,俄罗斯想借印度市场绕开西方制裁,印度则想借俄罗斯技术重振航空制造业。但问题是,两家都不靠谱,合作能走多远,真不好说。
俄罗斯想把印度打造成SJ-100的“安全港”,规避西方制裁、绕开欧美市场限制。印度则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建立起自己的航空制造生态系统,摆脱对空客和波音的依赖。
但这场合作面临的挑战太多了。西方制裁是绕不过去的坎。UAC正被美欧全面制裁,HAL也可能被列入“次级制裁”名单。一旦触发,印度在西方的航空合作、金融通道都会受到影响。
SJ-100的关键电子设备和系统,很多仍依赖西方技术。一旦零部件断供,替代方案是否成熟,谁也不知道。更别提适航认证问题,印度国内认证容易,国际市场可没那么简单。
要获得欧美的适航许可,至少得经过3到5年的复杂流程。这对急于实现国产化的印度来说,无异于一场“拉锯战”。即便一切顺利,SJ-100也只是支线客机,对抗不了波音和空客在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但俄罗斯和印度看中的,是全球南方市场——中短途航线多、对成本敏感的地方。
印俄希望通过这款飞机打开一条“去西方化”的航空供应链路径。不仅是造飞机,更是要打造一个非西方机制下的产业生态。如果成功,这将对西方主导的全球航空格局带来冲击。
不过,这场合作能否成功,得看印度能不能接住俄罗斯递来的这把“烫手山芋”。印度的战略自主性,是其一贯的外交手腕。既不全面倒向美国,也不完全信任俄罗斯。这次选择与俄罗斯合作,更多是出于自主发展民航制造业的需求,而非对俄罗斯的完全信任。
俄罗斯呢,早就没得选了。在西方封锁下,它必须另辟蹊径。而中国在C929项目上已经不再需要俄罗斯,原本的“中俄联合”,如今变成了“中自主研发”,俄方只能做供应商。
曾经的中俄大飞机合作,是双赢的象征。中国有市场和资金,俄罗斯有经验和技术。可惜,谁都不愿退让一步,最终错失良机。现在中国独立前行,俄罗斯却被迫寻找下家。只是这次的新搭档,印度到底靠不靠谱?俄罗斯又能否放低身段?
如果说中俄合作失败,是因为双方都太强势,那这一次,俄印是否能在互相提防中走出一条新路?还是会重蹈覆辙,继续上演“谁坑谁”的剧本?这场合作,到底是战略自主的开始,还是技术泥潭的陷落,恐怕还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印俄这场SJ-100合作,看似是互利共赢的开始,但背后充满不确定。对中国来说,这正说明走自主研发路线才是王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未来的全球航空市场,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仍然是掌握核心技术和市场主导权的一方。
信息来源:
[1]中俄印正就恢复三方合作机制谈判?外交部回应 环球网
[2]印度和俄罗斯初步议定制造“印度专用”客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墨兰史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