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国民党那堆将军里,同时冒出三个都叫“绍周”的中将,一个靠叔叔平步青云,一个靠耍狠玩权术步步高升,还有一个全凭自己拿命在战场上硬扛,这就不能只说是巧合了。
名字这东西,有时候就是个巧合。
但在国民党那堆将军里,同时冒出三个都叫“绍周”的中将,一个靠叔叔平步青云,一个靠耍狠玩权术步步高升,还有一个全凭自己拿命在战场上硬扛,这就不能只说是巧合了。
这三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就像三面镜子,清清楚楚地照出了那个时代的活法和最后的下场。
何绍周的军旅生涯,剧本他叔叔何应钦早就给写好了。
何应钦在国民党里是什么地位?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偏偏自己没儿子,就这么一个独苗侄子,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所以何绍周从黄埔军校一毕业,他叔就把他的路铺得明明白白。
不让他待在蒋介石眼皮子底下的第一军,怕人说闲话,直接塞到桂系李宗仁的部队里当团长,这叫“易子而教”,既能让侄子在外面攒资历,又不得罪人。
后来蒋介石和桂系闹掰了,何应钦也跟着倒了霉,何绍周的日子一度不好过。
可他叔是政坛不倒翁,很快就缓过来了,立马又给侄子规划了新路线:先送去日本留学躲躲风头,回来塞进宋子文手下油水最足的税警总团。
最后,何应钦把他安插进了贵州部队,从副师长一路扶到师长,打的算盘珠子全中国都听得见——要把这支装备精良的黔军,变成他何家的私兵,弥补自己虽然官大但手里没兵的短板。
抗战那几年,何绍周也上过战场,在武汉会战里打得还行,不算丢人。
可他那“侄帅”的少爷脾气,在硬仗面前就露了馅。
1944年打松山,那地方是日本人修的铁乌龟壳,硬得啃不动。
打了好久没进展,远征军总指挥卫立煌在电话里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换成别的将领,挨了骂也得硬着头皮上。
可何绍周不干了,当场撂挑子,直接坐车跑了。
最有意思的是,他前脚刚走,他的副手李弥后脚就带着部队把松山给拿下来了。
这事让他成了整个远征军的笑话,也注定了他这辈子只能当个二流角色。
他的本事,守个摊子还行,真要他去开疆拓土,那股子娇气劲儿就让他撑不住。
等到国民党大势已去,他从贵阳开溜的时候,把搜刮来的黄金白银塞满了好几个箱子,想去海外当个富家翁。
可那些钱没给他带来安稳,做生意赔了个底朝天,最后在赌场里混日子,1980年死在了国外,比他那个风光一辈子的叔叔还早走了七年。
跟何绍周这种“关系户”比,祝绍周是另一种人。
他论资历,黄埔那帮新贵都得管他叫声前辈。
他是保定军校二期的,同学都是熊式辉、刘峙这种后来镇守一方的大佬。
可他打仗的本事,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履历上最光彩的一笔,也就是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当过第五军的参谋长,还不是主官。
战功平平,官却越做越大,靠的是两招:对上面的人,拍马屁拍到极致;对下面的人,心狠手辣到让人发指。
他对蒋介石的谄媚,那真是下了血本。
1936年,蒋介石去洛阳过五十大寿,说是“避寿”,其实就是想看看地方官会不会来事。
时任洛阳警备司令的祝绍周立马心领神会,发动全城官商,在龙门香山寺给蒋介石和宋美龄盖了一栋豪华别墅,让老蒋高兴得不得了。
“西安事变”的时候,他更是跳得最高的一个,到处叫嚣要武力解决,后来审判和囚禁张学良,他也是最积极的执行者之一,成了老蒋最忠实的爪牙。
可一转脸,他对老百姓和碍着他事的人,就完全是另一副嘴脸。
1927年在上海,他就帮着镇压工人。
后来主政陕西南部,他把修国防工事的钱装进自己腰包,再把账摊派给老百姓。
有个叫安汉的调查团团长,就因为公开批评他,被他随便找了个“私自种大烟”的罪名给杀了。
民间传闻更邪乎,说他有一次散步,看见一匹马对他点头,他就认定是马夫克扣了草料,马在向他“告状”,第二天就把那个马夫给枪毙了。
还有一个放牛娃,因为折了路边一棵小树苗,也被他下令处死。
可就是这么一个手上沾满血的人,偏偏喜欢在人前装出一副文人雅士的样子,练得一手好书法,还时常搞什么书法义卖,把卖字的钱一半捐出去赈灾,一半设成奖学金。
这种人前菩萨、人后阎王的做派,让他在那个乱世里混得如鱼得水。
吴绍周跟前面那两位都不一样,他没背景,没靠山,是一刀一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实战派。
他这辈子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1932年的大别山。
当时他的顶头上司汤恩伯被红军围得严严实实,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就是吴绍周这个团长,带着他手下的兵,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把汤恩伯给救了出来。
这一仗,不仅救了汤恩伯的命,也给自己挣了个前程。
从此,他成了汤恩伯最铁的心腹,被保送到陆军大学深造,算是正式从地方杂牌混进了中央军的精英圈子。
抗战一打响,就是吴绍周这种悍将显身手的时候了。
从南口打到台儿庄,从武汉会战拼到枣宜会战,几乎所有硬仗、恶仗的名单里都有他的名字。
他那个第85军军长的位置,完全是靠着战功一点点打出来的,手下的兵也都是能征善战的王牌。
但是,个人的勇猛在历史大势面前,作用有限。
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的炮声响了。
蒋介石下死命令,让黄维兵团北上增援。
吴绍周的85军也被划了进去。
当时坐镇华中的白崇禧看得清楚,说这命令就是让部队去送死,在电话里跟蒋介石吵得脸红脖子粗,扣着吴绍周的部队不让走。
可最后军令如山,吴绍周还是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白崇禧的预感一点没错。
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得水泄不通。
最致命的一击,恰恰来自吴绍周的内部。
他最信任的110师师长廖运周,在最关键的突围时刻,突然在阵前起义,直接在黄维兵团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一夜之间,吴绍周从一个王牌军长,变成了光杆司令。
他手下三个师,一个起义,一个投降,一个被全歼。
他没跑,他心里清楚,就算侥幸跑回南京,兵败的罪名也得让他掉脑袋。
他干脆就地缴械,等待发落。
这个决定,反而让他活出了另一番人生。
被俘之后,他没有顽抗到底。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利用自己对美军装备和战术的了解,和另一个被俘将领杨伯涛一起,写出了一份长达六万字的《关于美军战术之研究》,给当时急需情报的志愿军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因为这个特殊的贡献,加上改造态度积极,1952年,吴绍周成了第一批被特赦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他的后半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前半生的一种补偿。
祝绍周跟着去了台湾,继续写他的字,据说活到了九十多岁。
吴绍周因为那份研究报告,被特赦后担任了政协委员。
而那位“侄帅”何绍周,卷走的黄金在赌场输得精光,最后穷困潦倒客死他乡。
《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 《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师永刚, 张凡. 《中国第一家族:蒋介石的亲情、爱情与权力》.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本文仅用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来源:自在史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