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上,农
盐碱地土壤改良与评估重点实验室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韩俊部长提出,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推动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成为“三农”发展的最大增量,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农业领域一共布局了玉米种业、乳业、生猪、耐盐碱水稻、盐碱地综合利用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批复建设以来,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自身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建设进度,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攻关成果取得积极进展,逐步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科技力量。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高度重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服务工作。一方面,一体化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日常管理服务,通过召开年中工作推进会、开展年度工作总结等形式,就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讨论,统一思想共识。另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和工作宣传,深入了解建设进展、问题困难并听取意见建议,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在媒体杂志上宣传推广。同时,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活动,指导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科技成果凝练,支持开展成果评价等工作。
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聚焦各自技术创新领域,牢牢把握完善运行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落地等重点工作,形成了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建设发展成效。
运行体制机制逐步完善。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运营模式各具特色,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支持,2024年,累计获得科技研发和设施建设等地方财政投入近13亿元。玉米种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按照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模式,围绕生物育种产业化示范推广、新品种定制授权,建立种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产品组合服务。围绕科技研发,建立中化种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牵头国家重大项目任务,开展产学研合作,保障中心持续产出优异科技成果。同时,形成了“企业出题、院校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馈”新型产业科技攻关新模式,带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发展。耐盐碱水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湖南、海南两省联合共建机制,共同签署《支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合作备忘录》;建立总部与区域中心协同机制,颁布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单位协同建设发展办法》,加强共建省份、区域中心、专业研究中心间的协同;建立科研联合攻关机制,实施知识产权分配等科研联合攻关,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
创新平台实现提质增效。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注重产学研合作研发,积极推进科企融合发展模式,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生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根据科技攻关项目研发需求,先后建成了国家级荣昌猪保种场等平台。2024年建成公共实验室、重庆市畜禽用抗菌肽研究中心、西南中兽药评价中心、国家重点区域畜禽基因库等平台并投入使用;改造提升荣昌猪父系选育场,正在推进国家生猪性能测定站、种养循环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为技术研发、测试评价、中试推广等工作健全平台载体和基础条件。乳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布局建设奶牛繁育与养殖、营养与健康、乳品工艺技术与装备、乳品安全与品质四个研究中心,以及乳业标准化、乳业知识产权、乳业专业化孵化三个服务平台,突破乳业全产业链技术瓶颈、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展厅
科研人才团队不断壮大。引育创新团队质量持续提升。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现有研发人员700余人,其中,高级人称占比40%以上,并积极引入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采取“固定+流动”方式,以项目为纽带,创新组织形式,加快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高层次人才团队,组建22支核心攻关团队,按照“首席+团队+企业”组织形式,择优聘任首席专家,以首席组阁方式组建团队,汇集首席专家、科研骨干、本地科研人员600余人。耐盐碱水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共建单位人员“双聘”机制,组建13支核心科研技术团队,在编在职各类员工380余人,招聘耐盐碱水稻方向博士后、硕博士研究生近百名,并积极引进高水平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支“头雁”人才作用明显、带头人和主要成员相对固定、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耐盐碱水稻领域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
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科研协同攻关,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形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标志性创新成果。2024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生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育成了在猪肉风味品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龙民黑猪”“海聆Ⅰ号黑猪”配套系。建成数字化种猪育种技术体系,遗传评估准确性提高11.2%,实现超级种公猪的精准选择、高效共享与最大化利用,突破了我国生猪种业跨场资源共享、联合育种的“卡脖子”关键节点。创制国际首例猪用重组口蹄疫二价灭活疫苗,该疫苗在全国推广应用并出口,是我国口蹄疫防控主导产品,解决了同时预防口蹄疫2个血清型5个流行毒株的国家防控问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乳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集成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生产关键技术,提高良种母牛繁殖能力12~15倍,解决了我国奶牛产奶量低、牛群生产性能不均衡等瓶颈问题。突破牛奶中高效分离乳铁蛋白的技术瓶颈,制备的乳铁蛋白原料在工艺得率、纯度、活性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出“高产奶牛精准营养调控技术”,实现泌乳奶牛平均产奶41公斤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落地。技术创新产出效率持续提高,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6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6项,培育孵化并持股科技型企业2家。研发新技术、新设施近百项。玉米种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生物育种产业重大需求,创新性状、品种面向行业联合转化的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生物育种性状授权,自建行业首个企业生物育种技术服务中心,累计和100余家行业优势院校和企业合作,协议覆盖面积近3亿亩,成为推动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的主力军。生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转、孵、产”,加快成果落地转化。建立示范基地145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2项。依托“重牧硅谷”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引进企业31家,累计孵化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百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
协同交流合作持续深入。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进对外合作交流,2024年实现产学研协同攻关116项,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111项。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谋划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加强科技合作和成果交流,不断强化对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事业的支撑服务和智力支持。深化与新疆、甘肃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资源优势,为新疆林果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和疏勒基地后期建设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积极探索服务鲁甘盐碱地综合利用协作机制。玉米种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合作伙伴紧密协同,推动面向行业高质量科技服务,启动高产竞赛、生物育种联盟和生物育种产业化监管三项重点任务。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合作牵头共建崖州湾生物育种产业联盟,16家种业创新主体参与共建,发布面向行业的基因编辑创新创业大赛,联合谋划重大项目、共享高端大型装备、梳理生物育种合规流程,加速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
重庆市畜禽基因库
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和机制所形成的内生动力不足,创新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明确,与之相匹配的激励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共建单位高效协同创新还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高层次创新人才引留难度大。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人才政策保障力度上还存在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地方政府虽然在相关政策中明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财政科研资金可用于人才培养引进,但在专职人才队伍建设上,还需进一步加强探索。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有待加强。设立紧密结合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的创投基金还存在困难,支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的相关举措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平台建设缺少有效的引导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足。
新闻联播报道玉米品种晋级与精准定位决策系统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按照“担国家责、做国家事”功能定位,要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着力突破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涌现更多标志性、里程碑式的成果。在科技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聚焦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加强前瞻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种业振兴、绿色养殖技术突破、食品营养健康等关键领域取得更大的创新性成果。在产业发展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与产业的链接协同,在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孵化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形成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在要素集聚方面,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创新资源,强化政策引导,创设一批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积极吸引高水平人才、先进技术项目、高质量基金等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集聚,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向更高水平迈进。在协同创新方面,做好“强核心、大网络”的文章,发挥共建单位的优势,形成发展合力。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协同,加强与上游全国重点实验室、下游园区企业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技术熟化放大、新兴产业培育和企业孵化。
作者:李萌
作者单位: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