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那天傍晚,我和朋友本来打算去吃串,结果被堵在地铁口,人群一波接一波往奥体方向涌。
南京那天傍晚,我和朋友本来打算去吃串,结果被堵在地铁口,人群一波接一波往奥体方向涌。
谁都不敢信,业余联赛决赛能把城市搞得像春运一样,多少人手机上抢票抢成了段子。
“百里挑一”,有人调侃是南京新晋彩票——买球票,中签就跟中彩票似的。
南通和泰州,老早听说这两队各有特色。
南通是“领头羊”,赛季一路不败,稳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有啥秘密武器;泰州“黑马”故事流传得更广,淘汰赛每次点球都能把强队拉下马,徐州、南京都被他们整得心服口服。
前几天看到网上转的朋友圈,泰州队有人是原来踢过职业的,现在下了场子还能整活。
业余足球嘛,谁也说不准,草根和退役大哥混一块,也能搞出大新闻。
CCTV5这次真是赶上热潮,现场机器架起来,场外铁道部门还专门加了两趟车,把南通、泰州的球迷送过来。
南京啊,这几年体育氛围越来越像国外大城市,说是“奥体魔性”也不夸张。
之前成都大运会那种全民观赛场景,南京现在也有了,不分年龄不分圈层,大家都凑热闹,这事真是给中国足球长了脸。
国足最近几年比赛,大家都知道,吐槽的多,看的人少。
拿“苏超”和国足比,不少人开玩笑,说还不如看这帮业余踢球,至少心情好。
其实不是谁水平高低的问题,大家需要点能带来快乐的东西,也许就是一种集体的选择吧。
人民日报有句评论,意思是地方赛事热闹,是社会情感出口,大家不就是图个乐和归属感。
票房爆了,现场坐满了,还不止一场。
听说这赛季南京奥体已经连续六次刷新了观众人数纪录,决赛这场估计又要破。
有人感慨,这种草根赛事能把城市运力都拉满,铁路多开车、地铁加班次,已经不是踢球那么简单了,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清华那边做过调研,说地方业余赛事能带动消费、激活城市活力,这事放在南京也确实应验了,车站附近的小吃店、球场周边早早贴上了比赛标语。
说起来,泰州队这次一路杀进决赛,跟当年冰岛队进世界杯一样,被人拿出来当励志故事讲。
冰岛是小国小队,苏超是省级业余,故事走向却挺像的:全民参与,草根逆袭,谁都能成为主角。
有人喜欢这种不确定性,觉得比什么豪门争霸更有味道。
北体大当年弄进足协杯四强,也有人说那是业余的胜利。
翻过来看南通队,常规赛——说实话他们就像标准答案,每次都稳稳拿分,球迷说他们是“南通铁军”,没什么花活但绝对靠谱。
这种队到了决赛也没法松懈,毕竟黑马泰州谁都不敢小瞧,尤其是点球这事,太玄了。
大家都在猜会不会又出小概率事件,南通会不会被点球“魔咒”击倒。
赛事搞到这个热度,省体育局开发布会也在强调,要让体育联赛成为全民健身的新平台,把比赛做成城市节日。
照现在这样发展,以后可能每年都得抢票,比赛成了城市的待办清单,谁家有票谁牛。
央视以前转播“村超”、CBA、大学生联赛的时候,收视率能冲到全国前列,苏超也算赶上了风口。
业余足球说到底,还是一群人凑在一起,把爱好变成了生活。
有人说,基层赛事兴盛,是中国体育向下扎根的标志,没什么虚头巴脑,就是大家想参与、想快乐。
比赛现场,有大爷有小孩,有工人有老板,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呐喊,江苏十三太保,本来就是一帮兄弟伙,没啥隔阂。
有朋友说,这种赛事好像村BA篮球一样,贵州那边村BA短视频火得不得了,苏超现在也差不多。
大家喜欢自己参与的体育,不管是踢球还是看球,重要的是找到了共鸣。
以后,这种比赛只会越来越多,谁知道哪一支业余队又能整出点新花样,成为下一个全民英雄。
我有时候觉得,这些球场上的故事,和城市里的生活是连在一起的。
不是谁赢了谁输了那么简单,是一群人一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比赛没结束,大家的热情也没散。
来源:甜甜西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