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科普|吉利陈奇: L2+正处于即将引爆临界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23:08 1

摘要:10月28日,华汽基金会旗下华汽研究院智驾科普公益沙龙首站在杭州浙江书房成功举办。此次沙龙以《寻找“隐形的手”》为主题,汇聚了吉利汽车、地平线、轻舟智航、福瑞泰克等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领军企业代表与产业专家,围绕智能驾驶技术趋势、产品创新及用户价值普及展开深入探讨

作者|陈艳

编辑|何芳

10月28日,华汽基金会旗下华汽研究院智驾科普公益沙龙首站在杭州浙江书房成功举办。此次沙龙以《寻找“隐形的手”》为主题,汇聚了吉利汽车、地平线、轻舟智航、福瑞泰克等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领军企业代表与产业专家,围绕智能驾驶技术趋势、产品创新及用户价值普及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行业创新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极氪汽车当天也有新动作,在产品、战略布局等方面均有新进展。当日,极氪汽车全新升级的焕新极氪7X正式上市,推出三种配置版本,在智能驾驶、三电系统及空间设计等方面全面进化。在辅助驾驶方面,该车实现重大突破,全系标配NVIDIA DRIVE Thor - U芯片,算力高达 700 TOPS,支持L2 +至L3级自动驾驶功能。配备31个感知硬件,构建360度无死角环境感知系统。极氪官方称,其AEB(自动紧急制动)和AES(自动紧急转向)系统累计规避360万次潜在碰撞事故,成功避1250次极端烈性事故。

此前,极氪汽车与千里智驾等股东联合成立宁波千里浩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前华为车BU总裁王军出任法定代表人。这是吉利控股集团推进“智驾一盘棋”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传统车企在行业资源整合浪潮中,为实现技术突破、提高效率的典型尝试。

当下,智能辅助驾驶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核心维度,但行业也面临诸多共性挑战。随着辅助驾驶数据采集规模扩大,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合规压力剧增,L3级及以上辅助驾驶责任认定问题也未完全明确。这些问题关乎全行业发展节奏。

当天,在此次公益沙龙现场的“专家看智驾”“用户看智驾”环节,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极氪科技副总裁陈奇,针对智驾不同级别市场价位影响因素与未来市场占有率趋势、L3 级自动驾驶事故责任承担方式及保障措施、商业模式、智驾未来走向在能力宣传和发展方向上的特点等行业与用户关切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解答。

陈奇分析认为,当下智驾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从实现技术的维度来讲,智驾技术发展脉络清晰;二是体验连续性维度是智驾发展的重要考量;三是安全和责任维度是智驾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四是从更宏观的未来走向维度看,目前智驾主要聚焦于辅助人开车这一智能化功能。

谈及市场价位,陈奇坦言难以回答,直言当下价位有些“不正常”,许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他强调,从行业整体竞争格局来看,智驾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从技术层面看,陈奇认为,L3在设计上预留了很多冗余,涵盖域控冗余、传感器冗余以及算法冗余等。这些冗余设计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多重保障,即便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其他冗余部分仍能维持系统基本功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个维度洞察智驾技术

对于当下智驾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趋势,陈奇基于深厚的专业积累和敏锐的行业洞察,给出了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重点的独到观点,具体可从以下四个维度深入剖析:

第一,从实现技术的维度来讲,智驾技术发展脉络清晰。从早期人工智能的基础,历经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阶段,再到特斯拉引领的BEV + Transformer架构兴起,随后端到端技术崭露头角,如今VLA、世界模型、强化学习以及云端基座大模型等新概念不断涌现。目前,行业正朝着这些方向积极发展,但其中部分方向已得到验证,部分仍待探索。

在陈奇看来,无论技术宣传多么火热,核心标准在于实际效果。“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能给用户带来优质体验的技术才是好技术。我们不应过度纠结于某种技术的先进或落后,而应聚焦于技术能否切实提升用户体验。

第二,体验连续性维度是智驾发展的重要考量。以往智驾发展实质上是L2体验连续性的逐步拓展。最初,基础ADAS功能体验不连续,诸多场景需驾驶员频繁接管。随着技术进步,高速场景下智驾体验连续性提升,达到可用状态。之后,城区场景加入,与高速连续性相结合,覆盖了大部分日常驾驶场景。再后来,园区和地库智能辅助驾驶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体验连续性的覆盖范围。

如今,大场景连续性基本完成,技术层面开始聚焦于小场景连续性优化。毕竟目前没有企业能实现完全的L4无人驾驶,总存在需要接管的状况。所以,行业更关注MPI等指标,总是有那么一些小的处理不了的问题需要去打磨,这是体验连续性技术上的问题。

第三,安全和责任维度是智驾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当前智驾技术大多处于L2 +阶段,正朝着L3、L4方向发展。以购车观念类比,最初人们购车可能仅看重外观,后来逐渐演变为“你漂亮+你聪明”兼具,而未来,“你漂亮+你聪明+你负责”,车辆是否负责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或许将成为关键考量因素。正如朱西产老师所说,L3、L4阶段意味着车辆要承担起安全等方面的责任,这将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关键点。

第四,从更宏观的未来走向维度看,目前智驾主要聚焦于辅助人开车这一智能化功能。但未来,智驾极有可能朝着具身智能或AI智慧生命体的方向进化。这一发展过程充满无限可能,将为整个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L2 +似乎正处于即将引爆临界点

在智驾领域,L2辅助、L2 +和L3的发展态势备受关注,其中市场价位和未来市场占有率更是用户关心的焦点话题。

谈及市场价位,陈奇坦言难以回答,直言当下价位有些“不正常”,许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实际上,价位受多重因素影响。首先是企业自身成本,这是定价的基础。其次,市场竞争状况至关重要,若行业掀起价格战,企业为求生存,价格不得不降低。再者,产品竞争力也是关键因素,倘若产品能达到L4级别,完全负责安全且零事故,企业便有底气制定高价。不过目前,价位主要受成本、竞争和产品竞争力这三大因素左右。

陈奇表示,从行业整体竞争格局来看,智驾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自2015年涉足智驾领域以来,我见证了行业从寥寥数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到几十家甚至更多,如今又有一批企业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而退出。”成本因素在定价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需像有些供应商努力压缩成本,使价格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不同级别的智驾系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陈奇介绍,“以我十多年的使用经验来看,若L3技术成熟,其市场占有率必将上升。我作为重度自驾用户,驾驶L2 ++系统已行驶15万公里,这一系统极大减轻了驾驶疲劳,提升了舒适性。过去开两三百公里就疲惫不堪,如今一天行驶一千公里也不觉得累,只需保持清醒即可。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就当下市场占有率而言,陈奇认为,L2辅助功能的市场占有率或许超过60%,但在功能体验上,它略显“鸡肋”,连续性欠佳。相比之下,L2 +好用许多,让人产生依赖感。就像微信,一旦达到一定的应用高点,便会迅速普及。L2 +似乎正处于即将引爆的临界点,市场占有率有望大幅提升。

而L3则代表着体验连续性的进一步提升。目前,L3多在特定范围内试点,如高速场景下,前车速度50公里以下等限制条件,体验尚不连续。但这如同L2 +体验连续性的扩大过程,随着技术发展,当体验连续性提升到一定程度,陈奇认为,L3必将占据市场主流。

对于L3何时能占主流,陈奇认为时间还较长。正如朱西产老师所说,目前L3或许仅适用于高速等特定场景,全场景L3的实现仍需相当长时间,其难度近乎达到L4级别。毕竟L3不仅要“知行”,更要“知不行”,能精准判断自身局限,而当前并无企业完全攻克这一技术难题。

即使自动驾驶,人不可离旁

L3级自动驾驶出现事故后,责任究竟该如何承担,体现在哪些方面?陈奇就此发表了看法。

目前规定,L3级自动驾驶事故的部分责任需由车企承担,不过未来具体承担方式尚不明晰。当下,多数车企借助智驾险来保障智驾安全性。这一举措好处显著,一方面能促使智驾供应商和主机厂大力提升安全性。毕竟,只有保障安全,才能降低事故风险,减少智驾险的赔付,进而实现共赢。

从技术层面看,L3在设计上预留了很多冗余,涵盖域控冗余、传感器冗余以及算法冗余等。这些冗余设计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多重保障,即便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其他冗余部分仍能维持系统基本功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正如朱西产老师提到的,L3现阶段会限定在特定的ODD(设计运行域)范围内承担责任,后续再逐步扩大范围,而非一开始就全场景负责。

回顾智驾发展历程,安全性已有显著提升。“我自2014年底投身智驾领域,早期体验领先友商的车型虽惊艳,但安全性欠佳,断头路、白车、静止车等场景下事故频发,不少企业也曾出现大量类似事故。如今,高阶智驾场景下此类事故已大幅减少。以我自己研发的车为例,在长三角地区频繁行驶于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我几乎无需接管,体验良好。”陈奇说道。

陈奇强调,“当然,我觉得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还是要在旁的。即使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人也需在旁。”毕竟总会出现一些极端场景,如车辆紧急Cutin,且Cutin情况复杂多样,缓慢与紧急的应对结果截然不同。

总体而言,陈奇认为,L3事故责任的承担主要依托技术进步、智驾险以及ODD范围的约束,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L3自动驾驶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成本并非决定一切的唯一因素

随着智驾价格愈发亲民且逐步大量普及,车企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如何采用合适的商业模式,平衡研发成本、运营费用与产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陈奇表示,在智驾发展初期,基础研究投入成本高昂。不过,当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提升,大家采用相同规格的周边部件、传感器和硬件时,扩展一辆车的成本会相对较低。一旦规模量上去,车企很容易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他结合自身团队研发情况,深感精打细算下成本十分可观。

目前,车企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人力成本、算力成本及存储成本。部分车型价位与BOM成本相关,其中域控、芯片等成本较高。但随着地平线等国内芯片公司入局,这些成本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下降。

不过,成本并非决定一切的唯一因素。陈奇强调,若车企能为用户提供切实价值,价格便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整个商业模式面临的难题也将迎刃而解。所以,车企在追求成本控制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产品价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智驾发展紧扣关键安全指标

在智驾领域,有两个关键问题备受关注:一是在能力边界方面是否会加大宣传;二是后续发展究竟是往更拟人还是更安全方向走。陈奇对此发表了深刻见解。

关于能力边界,陈奇认为智驾难以明确定义。因其维度和场景众多,且场景无穷尽、时空不可复制,同一场景很难再次重现,所以确切的能力边界难以界定。现有的安全标准更多是设定底线,比如自动驾驶横向动作,像一把撞向护栏这种人是反应不过来的危险动作,绝不允许发生,否则智驾安全系统就很糟糕。

以AEB为例,当下大家都在追求高速度标准,卷120(km/h)、130(km/h)甚至150(km/h)的速度。陈奇亲自测试过,在极端环境下,速度降60(km/h)其实已足够安全。速度指标之所以被大力宣传,是因为它易于测试和向用户展示。然而,误触发率和漏触发率才是关键指标,误触发会导致后车追尾,漏触发则可能引发前撞,这些才是影响安全的核心因素。速度只是AEB的一个小方面,即便达到150(km/h),若刹停后被后车追尾,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而且AEB的维度复杂,涉及速度、误触发率、漏触发率以及不同障碍物等,很难给用户一个确切的评价。

对于L2阶段人驾与机驾的问题,陈奇在各种场合都强调,智驾与人驾结合,安全系数至少大于1.5,甚至更高。他以自身经历为例,开了15万公里智驾未发生事故,而人驾时两三年有三四次碰擦。只要不过度依赖或盲目相信,人在环、机在环的情况下,安全性远超单纯的人驾或机驾。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完善,如今已比三年前进步许多,未来安全性更值得期待。

陈奇坦言一直坚信,智驾在能力边界宣传上应更注重关键安全指标,而未来发展无疑会以安全为核心,不断提升整体安全性能。

来源:华汽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