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安一家老字号古玩店的丝绒托盘里,几枚青绿斑驳的开元通宝静静躺着,仿佛刚从千年前的商贸集市走来。
在西安一家老字号古玩店的丝绒托盘里,几枚青绿斑驳的开元通宝静静躺着,仿佛刚从千年前的商贸集市走来。
我轻轻拈起一枚,店主笑道:“这枚虽然不算稀有,但它经历了一千三百年的岁月,还能保存如此完好,就像一位从不张扬却始终可靠的老朋友。”
在钱币收藏界,没有哪枚钱币能像开元通宝这样,贯穿整个大唐王朝二百八十九年历史,甚至延伸至五代十国。
它不仅是一种货币,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记录着一个辉煌时代的繁荣与变迁。
01 货币革命:开启中国钱币新纪元
唐高祖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的七月,唐朝政府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废除使用近八百年的五铢钱,铸造全新的“开元通宝”。
这一决定的影响远超当时任何人的想象。
“开元”二字意为开启新纪元,“通宝”则表示流通的宝物。这个名称本身就寄托着国家对货币体系的美好期望。
此前,中国的钱币多以重量为名,如“半两”、“五铢”,钱币的价值与金属重量直接挂钩。而开元通宝的出现,首次使钱币脱离了单纯的重量概念,转向了更为抽象的“宝货”概念。
这一转变类似于今天我们从黄金本位向信用货币的转变,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
更为革新的是,开元通宝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一两十钱制。每枚钱币重量称为一钱,十枚正好一两。这一创新让货币计量变得简便实用,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此后一千三百年间,中国历朝铸币皆遵循“开元”模式。
02 艺术价值,方寸之间的盛唐气象
开元通宝的钱文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询亲笔题写。这位书法巨匠的笔墨,为这枚钱币注入了不朽的艺术灵魂。
欧阳询的书法素以“庄重隽秀、挺拔深峻”著称。他创造的“八分书”钱文体,虽源自隶书,却已融入楷书韵味。
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开”字匀称稳重;“元”字第二横左挑,灵动飘逸;“通”字走之旁如龙舟载字,富有动感;“宝”字则庄重又不失情趣。
这些钱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盛唐气象在方寸之间的凝聚。
除了钱文,开元通宝背后的纹饰也颇具特色。最常见的是月形纹,弯弯如指甲痕,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甲痕”。
历代都有关于这月纹的浪漫传说,有人说是皇后观看蜡制钱样时不小心留下的指甲印。
尽管专家们更认同这是铸造工匠的炉别标记,但这样的传说无疑为钱币增添了几许人情味和美好寓意。
03 版别繁多,收藏界的无尽魅力
开元通宝之所以能成为收藏界的常青树,与其极为丰富的版别密不可分。
从唐初到晚唐,开元通宝的铸造贯穿整个唐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铸币形成了数量庞大、特征各异的版别系统。
早期开元通宝文字隽秀、轮廓深峻,铜质纯净,铸造精良。“元”字第一笔较短,背面光素无纹。
盛唐时期,开元通宝笔画变得纤细舒朗,“元”字第一笔变长,钱币背面开始出现星月等标记。
唐武宗会昌五年,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各地铸炉开始在开元通宝背面加铸州郡名,共有昌、京、洛、益、福等23种之多。
这些标记就像今天商品上的产地标识,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
在这些背字钱中,有些极为稀少。例如背“永”字的开元通宝,全国保存较好的可能都不超过500枚,成为众多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
除了常见的铜钱,还有金、银质的开元通宝。这些贵金属钱币并非用于日常流通,主要是皇家赏赐和显贵玩赏之用,因此存世量稀少,尤为珍贵。
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30枚金开元通宝就属此类,堪称钱币界的珍宝。
04 市场表现,稳定增值的收藏选择
在古钱币市场,开元通宝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持续升温的趋势。
普通版别的开元通宝因存世量较大,价格相对亲民,非常适合初入门的收藏者。这些钱币就像收藏市场的“基础款”,让更多人能够轻松接触和拥有盛唐的实物遗存。
但是稀有版别的开元通宝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2025年3月,一枚光背开元通宝在华夏古泉的拍卖中以52000元成交,远超其他钱币。
同一时期,开元通宝容弱手大字版以58760元落槌。这种版式目前所见应在十枚以内,是开元通宝极为少见的早期版式。
影响开元通宝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存世量、品相和版别稀有度。
鎏金开元通宝的市场表现一直稳健。2025年3月,一枚鎏金开元通宝以8200元成交,而鎏金刻花的版别则能达到10500元。
这些数据表明,特殊工艺和精美外观能显著提升钱币的市场价值。
会昌开元中的稀有品种也备受追捧。2025年3月,一会昌开元背上永以11000元成交,显示出藏家对背字稀见品种的青睐。
漫步于西安博物馆的展厅,玻璃柜中陈列的开元通宝串联起整个大唐帝国的兴衰。它们曾经在长安的东市西市叮当作响,曾经通过丝绸之路远赴异域,曾经在诗人的行囊中陪伴其走遍山川。
“这些钱币就像一个个微缩的时空胶囊,”一位资深收藏家如是说,“每一枚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开元通宝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千年岁月的古老,更在于它作为盛唐文明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那个开放、自信、繁荣的时代。
来源:传承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