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面这一篇,是我把“度量”这件事讲透的一次尝试。它不是工具说明书,而是我这些年在项目一线踩坑、拉直、复盘后沉下来的经验:当我们谈品牌提升和销售提升时,究竟在谈什么;为什么它们能把“看起来相关”的漂亮报表,变成“确实因为我而发生”的业务结果;以及在中国当下的渠道
数字化运营中,如何把相关性分析变成因果性验证?
下面这一篇,是我把“度量”这件事讲透的一次尝试。它不是工具说明书,而是我这些年在项目一线踩坑、拉直、复盘后沉下来的经验:当我们谈品牌提升和销售提升时,究竟在谈什么;为什么它们能把“看起来相关”的漂亮报表,变成“确实因为我而发生”的业务结果;以及在中国当下的渠道与内容环境下,这两把“因果尺子”该怎么真正用起来。
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夜晚。
我在一次做分享中认识一个做企业服务的朋友,其团队极其勤奋。短视频矩阵天天更,直播间周周开,公域流量看上去稳定上升,平台后台的归因也节节报喜。可财务和销售端皆反应平平:现金流没变宽,复购没提,线索合格率还略降。那天深夜我对着他们的看板,把“曝光、点击、加购、线索”这些漂亮的增长,一条条拆开,只问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广告不投,会发生什么?
他们愣住了。我们第二天就拉了一次品牌增长分析:被看见之后,用户是否真的“记住了我们、听明白了什么”。随后又约了一次销售增长分析,用“干预组vs.对照组”的方式,去衡量那段直播周期里真正因为广告而新增的转化。数据出来,答案很扎心也很清爽:那段时间里,相关很多,因果不多。好看的一截,其实是会自发生长的“顺风车”;而真正能把“看见”变成“记住”的内容,比例并不高。
那次之后,团队不再拿“归因”当“因果”。他们开始在每一个大动作前后,先问品牌增长的心智抬升,再问销售增长的业务增量。我们也把“漂亮报表”的自信,换成了“可证伪的确定性”。
为什么我要把“度量”写在执行之前
很多人以为,度量是“结尾”的事。做完再看嘛。但只要你经历过几次“看起来都对、回头却无法对账”的季度,你就会明白:没有因果检验,计划与复盘都在浪费时间。平台归因是“相关性”,它告诉你“那些动作与结果在一起发生”;而增长实验要回答的,是“如果不做,会发生什么”。这一问,逼着我们回到因果;也逼着我们在创意、投放、渠道、人群这些选择上,先把假设写清楚,再去验证——这恰恰是品牌与增长走向成熟的分水岭。
我自己的实践里,一旦把品牌增长*销售增长固化进节奏,团队会自然形成三种变化:说话更克制,复盘更具体,预算更敢调。因为你不再被“看上去很热闹”的数据迷惑,也不再被“我觉得应该行”的直觉带节奏,而是把每一分预算都押在能经得起反事实的地方。
品牌提振度量分析:把“被看见”,校准成“被记住、被动心”
我喜欢把品牌提振度量分析形容成“听诊器”。它不替你把销量拉起来,却能告诉你“心脏有没有真的在跳”。换成更专业的话说:品牌提振度量分析通过对比看过广告的实验组与没看过的对照组,测量回忆度、品牌认知、主信息命中、考虑意向等‘心智指标’的因果抬升。这件事的价值在于,它不看点击、不看到站,而是盯住“用户是否真的把你的主张放进了脑子里”。当这些指标不动,你很难指望后面的购买意向稳稳上来。
在实操上,我吃过最大的亏,是“题没回在点子上”。品牌提振度量分析的问题如果离创意太远,你只会得到漂亮却空洞的分数。所以我要求团队把每条广告、每次直播里想让用户记住的“主信息”,翻译成一句直给的问题去问;问题周围再配上“主张的证据”:数据、白皮书、第三方背书。这样问出来的抬升,更像在检验“逻辑链条”,而不是“广告有没有看过”。
第二个细节,是样本与功效。品牌提振的统计显著性不是“祈祷来的”,它需要足够的样本量、明晰的目标受众、合适的频控,平台的操作手册对这点有明确建议;你若省了这点预算,最后只能拿到模棱两可的结论。
我特别喜欢在三个“临界点”去做品牌提振度量:新定位/新品牌理念上线;新品(或新渠道线)开路;季度投放结构复盘。第一次看,是为了校准主信息——你的那句“话”,到底有没有被听见;第二次看,是为了校准配方——哪个证据更能被记住;第三次看,是为了校准结构——这季度的品牌层预算,究竟有没有把“心智的比例”抬起来。只要三次都能对上,你的“声量预算”就不会虚。
销量提升度量:把“会卖”,校准成“因你而卖”
如果说品牌提振度量像听诊器,那销量提升度量就像压力测试。它不关心“是否被记住”,它只关心一个朴素的事实:这些转化里,有多少是在没有广告时也会自然发生的。为了解答这个反事实,最稳妥的方式叫随机对照试验(RCT):从可触达的人群里随机分出实验与对照(或在平台层面用“保留组/幽灵广告”等机制屏蔽对照),再比较两组的目标行为差异,估算这次投放带来的因果增量。
我遇到过很多“直播间GMV爆了”的喜讯,后来才发现:热闹是真,增量不多。原因往往有二:其一,活动撞上了自然周期(旺季或大促),你把本来就会来的那波“自来水”也记在了广告账上;其二,渠道相互污染,A、B两个平台同时打,用户在一个被“标记为触达”,却在另一个完成了转化,最后你很难分清“谁真正创造了这单”。
我要求团队在做SalesLift的同时,把所有让利、返点、达人佣金、流量券、陈列费都放进价格瀑布图里,从标价一路“瀑布”到口袋价,再用“口袋利润”的口径去衡量利润的增量。你会惊讶地发现:有些漂亮的订单增长,几乎不贡献利润。在没有这个视角之前,我们很容易在“GMV很猛”的欢呼里,默默忽略毛利表上的冷汗。增量测试,是帮你“对齐会计语言”的捷径。
增长因果两把尺子,怎么装进一年的节奏里
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品牌提振度量和销量提升度量到底是先做哪个?我的经验是——先心智,后生意。新定位、新创意上阵的前两周,优先用品牌提振度量去验证“你那句话有没有进脑子”;随后在关键销售窗口(大促、发布、直播大会)做一次销量提升度量,看“这笔生意究竟因你而来多少”。把“势能与动能”的问题先后分开,团队不会在一次测试里试图解完所有方程,也更容易在一次失败后知道“到底该修哪一段”。
当你把这两把尺子固定下来,很多选择会顺理成章:创意要更“证明性”,因为你知道品牌提振度量要问“主信息命中”;投放要更“干净”,因为你知道销量提升度量害怕污染;预算要更“敢于调仓”,因为你知道因果检验通过的渠道,才值得多加码。度量不是为了“更花哨的dashboard”,而是为了“更坚决的取舍”。
在中国市场做“因果”,为什么更有必要
我之所以对增量提升因果尤其着迷,还有一个中国市场的现实:内容与交易极端一体化。抖音与视频号这样的生态,把“讲清楚”和“卖出去”拧在同一场域里,公域种草、搜索承接、直播成交、私域复购连成一条高速转化路。媒体与机构的公开报道也在提醒我们:抖音电商GMV仍保持高位增长、货架与店播协同在抬升,视频号直播的带货规模近两年翻倍增长。这意味着,仅凭平台归因,我们更容易被“表面热闹”绑架;不做因果,就难以穿过这些结构性噪声,更别提把预算投到“更会发芽”的地方。
也正因为如此,我会在“声量—搜索—转化”的三段里,各安放一个因果视角:品牌提振度量中看声量是否真的转成记忆结构;搜索份额增量度量看搜索势能是否领先变化;销量提升度量看转化结果是否由我所致。SoS为什么值得一提?因为它经常领先份额几个月,对“季内调仓”非常敏感,这对中国市场的快节奏尤为重要。
我把SoS放在这里做一个小“桥”,并不是要喧宾夺主,而是想说:度量不是单点。品牌提振度量与销量提升度量解短期因果,SoS帮你看势能方向,半年一次的MMM(媒体组合模型)则帮你解“长期与跨渠道”的配比题。把这些组合起来,这让团队在不依赖黑箱的情况下,建立起自己的MMM能力,把“长期结构性决策”与“短期因果测试”粘合在一起。
几个我亲历的错误与你复盘,让你免走错误
有一回,我们在一个新创意上做品牌提振度量,回忆度显著抬升,可“主信息命中”很差。复盘时才承认:我们被“审美”带跑了,海报与短视频拍得很高级,可与“我们到底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这句主张脱了钩。那之后,我们把“证据墙”这件事变成铁律:每一条内容都要能在落地页或知识库里,拿出第三方背书、数据对比、前后变化。下一轮提振度量,同样预算,“主信息命中”拉升了八个点。
还有一次,销量提升度量的结果很漂亮,但CFO还是摇头。我们把价格瀑布摊开,才看到“口袋利润”被达人佣金和流量券吃掉了大半。那一次我们没有自我粉饰,而是在“人群结构”和“承接路径”上做了修正:把更多预算投到“方法教育类”的直播与长内容,把成交承接到试点包/工作坊,让“增量的单子”有更好的客单与回收,利润表的曲线才真正跟上。
让这些度量像刷牙一样“日常”:我在团队里做的三件小事
我不太相信“靠灵感过活”的团队能在波动里长赢。我更相信“靠节奏跑赢”的团队能穿越周期。为了让品牌提振度量与销量提升度量不流于表面,我在团队里强制了三件小事:每个季度开始时,先写一页“今年要验证的三个因果问题”;每一次大促或发布前,提前预约一次度量(心智或业务二选一,不贪多);每一次季度业务复盘,必须把度量的结果与“创意样张、渠道账单、口袋价瀑布、复盘决定”放在同一页里过账。
这些动作听上去枯燥,但它们会慢慢改变团队的“语言系统”。你会发现大家少讲“我感觉”,多讲“我验证”;少讲“平台说”,多讲“实验说”。当团队习惯了因果检验,创意会更愿意去讲“证据”,投放会更愿意去做“纯粹的实验”,销售会更愿意在“口袋价”上把账算清。度量的真正价值,是把这些互不相干的专业,逼进同一张桌子上说话。
你知道的,当你跟不同部门开会时,不在一个频道上开会,是多难受的事情,更关键是,你很难高效的解决问题。
写在最后:把“我觉得”,升级成“我证实”
真正成熟的品牌与增长工作,从来不是把故事讲得更动人,而是把故事证实给你看。品牌提振度量告诉我们:这次被看见,是否真的变成了“被记住、被动心”;销量提升度量实验告诉我们:这笔生意,是否真的因为我们的干预而发生。搜索份额提升实验与渠道组合则把短期因果与长期配比粘在一起,让预算在“能发芽”的地方生根。
当你用这套“因果四件套”把计划、执行、复盘串成规律,你会发现:不必追求每一次都赢,也不必执着于每一条创意都成功。我们要的,是一种可以被复制的确定性——把“相关”变“因果”,把“我觉得”变“我证实”。下一季度、下一轮内容、下一次直播,就让我们继续把这个答案写得更清楚。
来源:图图k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