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兴则江西兴,教育强则江西强。“十四五”期间,我省扎实推进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打造“思享荟”思政微课,精心组织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系列主题思政实践活动;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05所增加到11
教育兴则江西兴,教育强则江西强。“十四五”期间,我省扎实推进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打造“思享荟”思政微课,精心组织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系列主题思政实践活动;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05所增加到117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由8所增加到1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14所增加到17所……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项指标总体达成,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有力步伐,为“十五五”时期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出红色研学精品线路
“十四五”期间,我省立德树人成效更加显著。
全省思政教育进一步守正创新。省教育厅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扎实推进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打造“思享荟”思政微课,精心组织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系列主题思政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追寻先辈足迹,感悟思想伟力。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全国首创开展《中华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比赛。
全省中小学校广泛开展“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
编写《红色文化》系列教材,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一等奖。推出“我的八一行”“我的井冈行”等具有江西特色的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其中5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每年在赣参与红色研学实践的大中小学生累计超千万人。“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巡演53场,参演师生达3万余人,收看直播人数超亿人次,被社会各界誉为“一堂流动的、生动的思政大课”。
铅山县河口五小的学生在绿茵场运动。
全省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科学教育“十百千”工程。赣州市获批全国首批8个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并在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南昌大学男排夺得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总决赛亚军;我省代表队在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收获20枚奖牌。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陶艺作品展。3个县(区)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我省代表队在2025年第十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荣获团体二等奖。圆满完成“双减”三年攻坚任务。校家社共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育人体系逐步形成。
建成大批“家门口”优质学校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我省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2024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95%、97.28%、93.95%、58.76%,较2020年分别提高4.35、1.23、1.45、6.76个百分点。
基础教育供给公平优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04%,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惠及近40万儿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76.6万个,建成一大批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加快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县中发展振兴计划,县中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特殊教育、专门教育加快发展,适龄残疾儿童、特殊群体受教育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全省高等教育布局持续优化。江西飞行学院、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等4所本科高校获批设立,江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高职院校获批设立,赣南医科大学、江西水利电力大学2所高校更名大学。“十四五”期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05所增加到117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由8所增加到1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14所增加到17所,博士学位授权点由49个增加到9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407个增加到519个,江西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层次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提升。
启动人才供需适配机制改革试点
教育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
我省紧密对接“1269”行动计划,加大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设置,新设本科和专科专业点与“1269”行动计划紧密相关的比例分别达到74%和77.8%。启动教育部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改革试点,实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推进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全省新增本科专业点312个、高职专业点919个;停撤本科专业点335个、高职专业点740个。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契合度进一步提升。
学科建设水平取得突破。全国高校第五轮学科评估B类及以上学科增加46.9%,“A+”学科实现零的突破。ESI全球前1%学科数从19个增加到61个,1个学科晋级前千分之一学科。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3项,在各省份地方高校获奖总数排名并列第一;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在无部属院校的13个省份中名列第一。
产教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建设32个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先进铜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设立48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4家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立142个科技小院。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建设2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4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教育对外开放加快拓展。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格里菲斯数智学院获批设立,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零的突破。实施“赣教出海”行动,省内高校与境外高校(机构)共建2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布局设立22个“中文工坊”“天工学院”等海外办学机构和技能培训中心。
出台《江西省职教高考实施方案》
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
在基础教育方面,全域推进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优化整合80%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妥善安置学生6.99万名,合理调配教师1.85万名,农村学校“小而散”“空心化”问题基本解决。推进考试招生改革,新高考全流程平稳落地。
在职业教育方面,出台《江西省职教高考实施方案》,加快构建职普融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平稳完成30所省属职业学校隶属关系调整。
在高等教育方面,推进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制定“一校一策”建设方案,高校分类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高等教育体系更具特色、更有内涵,综合考核导向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在教师队伍方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每年1万名左右教师和校长参与交流轮岗,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优质均衡。
在教育数字化方面,建成覆盖全省、1000多万学习者,总浏览量超过4.1亿次,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5,集教育资源、教育服务和教育管理于一体的江西智慧教育平台,有效支撑了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学习,以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南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