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后指令长+80后科学家+90后小兄弟,这搭配像极了我家年夜饭。”
1
10月31日,酒泉,零下2℃。
我蹲在直播间里看出征仪式,屏幕刷得飞快:
“70后指令长+80后科学家+90后小兄弟,这搭配像极了我家年夜饭。”
一句话,把我看乐了,也把眼泪勾出来。
可不是嘛,张陆52岁,跟我一样大舅的年纪;张洪章42岁,正是单位里熬夜写标书那批;武飞32岁,比我表弟还小两岁。
三代人,今晚被同一枚火箭“打包”去上班,目的地:中国空间站。
2
张陆先说感想,就一句:
“这次上去,把上次没刷完的漆补齐,再把阳台的花浇透。”
他指的是神舟十五号没干完的舱外维护。
网友笑:原来太空也有“家务 backlog”。
我却听得鼻子酸——谁家爸爸不是这样?
地面一堆牵挂,还是拎包就走,嘴里只丢一句“家里拜托了”。
3
接着是32岁的武飞,最年轻的航天员。
记者问他怕不怕,他咧嘴:
“怕啊,怕回来晚了,我妈包的饺子让狗吃了。”
全场大笑,镜头扫到他爸妈,老妈手里真攥着一袋速冻饺子,说等他落地那天煮。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国家任务”,拆开看就是:
一个妈妈担心孩子吃不上热饭,一个儿子把饺子当返程票。
我们总说“90后躺平”,可真正需要冲的时候,他们连眼都不眨。
4
80后张洪章最“直男”,中科院研究员,平时跟瓶瓶罐罐打交道。
今天他带上去一盒子实验晶体,说要在太空“长出更纯的药”。
有人问他飞天啥感觉,他想了半天:
“就像把实验室搬到我爸梦里。”
他爸是乡村教师,教书41年,最大的心愿是“咱村娃以后吃国产抗癌药别借钱”。
一句话,把“高大上”拽回地面:
原来星辰大海,最后落在谁家医药费单据上。
5
20点48分,他们出问天阁,右拐15步,上摆渡车。
路灯把影子拉得老长,像三条接力棒。
70后把经验递给80后,80后把知识递给90后,90后把力气再递回给两位老哥。
没口号,没眼泪,只有简单的击掌:
“上面见,一个都不能少。”
我突然想起我爸当年送我去外地读书,也是这句话:
“家里见,一个都不能少。”
6
23点44分,点火。
火焰把黑夜撕开一道口子,火箭拖着长长的尾巴,像在给天空“拉锁”。
直播间弹幕齐刷刷刷:
“一路平安,替我们多看几眼地球。”
我低头给爸妈发微信:
“睡了吗?起来看直播,咱家房贷有人替咱们出差。”
我妈回我一句语音,带着哈欠:
“看了,你爸说那指令长跟他白头发一样多,放心。”
我听完笑出声,笑着笑着就哭了。
原来全国今晚的“爸妈群”都在干同一件事——
把自家孩子代入那三个座位,然后默默把被子掖好。
7
他们将在太空待六个月。
六个月里,地球会发生很多事:
有人出生,有人离开,有人加薪,有人分手。
但每天晚上抬头,天上都有三盏小灯,替我们加班。
他们修舱外泵、种实验稻、录太空课堂,还可能在午休时飘到舷窗旁,偷偷找上海、找成都、找那个叫“家”的小亮点。
那一刻,他们不再是英雄,只是三个出差的“打工人”,跟所有背电脑包挤地铁的我们一样,只是通勤距离远了一点——400公里,垂直电梯。
8
写这篇文章时,火箭已经飞出渭南上空,太阳能板“啪”一下展开,像拉开一间朝阳的办公室。
我给女儿盖好被子,她迷迷糊糊问:
“爸爸,航天员叔叔今晚加班有钱吗?”
我说:“有,工资是——明天你醒来,还能看见一个更厉害的中国。”
她“嗯”了一声,翻身睡去。
我知道,等她长大,这段对话她会忘,但天上那间“办公室”会一直转,像爸妈没说完的唠叨,像接力赛里没掉地的棒子,一棒一棒,把日子递向更远的未来。
9
好了,不煽情了。
该睡的睡,该搬砖的搬砖。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今晚23点44分,有三个替我们出差的兄弟,已经打卡成功。
咱们地面的人,也别迟到——
明天早起,把娃送好,把班上好,把爸妈的电话回过去。
他们在天上修“大家”,我们在地面护“小家”,上下一起发力,才算真正的中国空间站。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心屿漫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