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上最难的事,不是打输一场仗,而是输了之后,还得花上半个世纪去琢磨,自己当初到底是怎么输的。
世界上最难的事,不是打输一场仗,而是输了之后,还得花上半个世纪去琢磨,自己当初到底是怎么输的。
尤其是当你觉得自己手握王牌,稳操胜券的时候。
这事,就发生在1950年的美国身上,从白宫到朝鲜前线,都透着一股子想不通的劲儿。
那会儿的美国,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光环里走出来,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世界老大”的气场。
时任总统哈里·杜鲁门,这位从密苏里州农场走出来的汉子,骨子里是个硬茬。
他看世界,就跟看自家后院的田地一样,哪儿长了“共产主义”这棵杂草,就必须立马拔掉。
他桌上的地球仪,在他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棋盘,而朝鲜半岛,这个被一条叫“三八线”的铅笔道一分为二的地方,就是棋盘上最扎眼的一个落子点。
杜鲁门心里明镜似的,他继承的罗斯福的摊子,不只是一个战胜国,更是一个跟苏联掰手腕的全球格局。
他常跟身边人念叨,对付苏联那套,就得用“遏制”的法子,像防疫一样,把它堵死在现有地盘里。
所以,当1950年6月,朝鲜半岛内部打起来的时候,杜鲁门的第一反应不是调停,而是“机会来了”。
他几乎没怎么犹豫,绕开了国会那些扯皮的程序,直接拍板出兵。
华盛顿那些天天嚷着要对共产主义动手的鹰派,高兴得跟过节一样,总算有个地方能让他们亮亮肌肉了。
为了让这事儿听起来不那么像恃强凌弱,美国在联合国玩了一手漂亮的外交活。
他们掐准了苏联代表闹情绪缺席安理会的空档,火速通过决议,攒了个所谓的“联合国军”。
这么一来,一场本来是朝鲜人自己家的事,就被包装成了国际社会主持正义。
不到一个月,美国的飞机、军舰、大兵,就打着“和平”的旗号,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朝鲜。
在东京,坐镇指挥的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
这位爷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是神一样的存在,派头十足,总戴着一副雷朋墨镜,叼着个玉米芯烟斗,感觉地球都装不下他了。
他策划的仁川登陆,确实是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一下子就把朝鲜人民军的后路给断了,战局瞬间逆转。
这场豪赌式的胜利,让麦克阿瑟的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
他觉得,对面的军队不过是些乌合之众。
“联合国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拿下了平壤。
胜利的气氛弥漫在每个美军士兵的帐篷里。
这时候,麦克阿瑟做了一个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部队继续北上,跨过三八线,目标直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
他对记者和手下的士兵们拍着胸脯保证:“孩子们,我答应你们,圣诞节前就能回家过节了。”
这个决定,等于是把一把火直接扔到了刚刚满周岁的新中国的家门口。
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穷得叮当响,正在努力收拾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面对美军的步步紧逼,甚至美军飞机都开始飞到中国边境的城市上空扔炸弹,北京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翻来覆去地警告华盛顿:你们要是敢过三八线,我们绝不可能坐着不管。
这些警告,传到麦克阿瑟的耳朵里,就跟笑话一样。
他和他手下的情报主管查尔斯·威洛比少将,从骨子里就瞧不起这个贫穷的农业国。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一个连汽车都造不出来的国家,怎么敢跟他们这个由16国组成的、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军事集团叫板?
所以,当一线情报不断传来“发现大量中国军队在鸭绿江集结”的消息时,麦克阿瑟的司令部轻蔑地将其归结为“一些混在朝鲜队伍里的中国志愿者”,顶多几万人,不足为虑。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傲慢,让他们对迫在眉睫的危险视而不见。
1950年10月,当夜幕降临,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悄无声息地渡过鸭绿江时,世界军事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
一开始,“联合国军”还在做着“感恩节总攻势”的美梦,直到他们在云山和温井,被突然从山林里杀出来的志愿军打得晕头转向,一个韩国的精锐师团直接被成建制地端掉,他们才从梦中惊醒。
美军士兵在日记里惊恐地写道:“我们仿佛在跟一群幽灵作战,他们从任何地方冒出来。”
战场的画面,荒诞又真实。
一边是天上飞机轰鸣,地上坦克开路,士兵穿着鸭绒服,吃着热咖啡和火鸡罐头的美军。
另一边,则是穿着单薄的棉衣,饿着肚子,拿着缴获来的“万国牌”武器,靠两条腿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急行军的志愿军。
可偏偏就是这支看起来像是从上个世纪穿越过来的军队,用神出鬼没的穿插分割战术和悍不畏死的冲锋,把美军的钢铁防线搅得天翻地覆。
志愿军战士们那种“向死而生”的决绝,彻底击溃了美军的心理防线。
曾经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美军王牌——陆战一师和第8集团军,在长津湖和西线战场,经历了建军以来最惨痛的失败。
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更是在撤退途中的一场车祸里丧生。
那场从清川江到三八线的大溃退,长达120多公里,被美国人自己称为“陆军史上最长的撤退”。
麦克阿瑟那个“圣诞节回家”的承诺,成了一个全世界都知道的笑话。
最终,是中国人用枪杆子,把世界头号强国重新拉回了三八线附近的谈判桌前。
这场战争,在美国国内成了一道不愿被提起的伤疤,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被叫做“被遗忘的战争”。
美国人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倾尽国力,却连一个小小的朝鲜半岛都搞不定。
这个“倾尽国力”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直到半个世纪后,才被另一位美国总统无意中揭开了谜底。
2000年6月25日,为了纪念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的数字。
他说,为了那场战争,美国前后总共投入了大约200万的兵力。
这个数字不是指战场上的峰值兵力,而是包括了整个战争期间,通过轮换制不断补充到朝鲜战场以及日本后勤基地的所有军事人员的总和。
美军的士兵服役期满或者伤亡后,国内的新兵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填补空缺。
这200万的总人次,加上天文数字般的军费开支,才揭示了美国当年在这场战争中押下的真实赌注。
克林顿的话,像是在半个世纪后,为那场“被遗忘的战争”补上了一个迟到的注脚。
它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当年志愿军面对的,根本不是一支漫不经心的偏师,而是一个全力以赴的超级大国。
麦克阿瑟将军在被解职后返回美国,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在国会发表了那场著名的《老兵不死》的演说。
但热闹过后,这位曾经的五星上将再也未能重返权力中心。
参考资料:
哈尔伯斯坦, 大卫. (2010).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重庆出版社.
McCullough, David. (1992). Truman. Simon & Schuster.
Manchester, William. (1978). American Caesar: Douglas MacArthur 1880-1964.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来源:儒雅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