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者未归家,历史被折叠,真相在档案里发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1:25 1

摘要:吴石在年轻时候没有担任重要职务,吴石十七岁时放下书本去参军,嘴里唱着祈战死的军歌冲上战场,吴石这么做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只是想要拯救中国,那个年代的人们想法很单纯,心里只装着国家大事。

吴石在年轻时候没有担任重要职务,吴石十七岁时放下书本去参军,嘴里唱着祈战死的军歌冲上战场,吴石这么做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只是想要拯救中国,那个年代的人们想法很单纯,心里只装着国家大事。

1934年,他从日本军校回到中国,没有选择轻松的工作岗位,而是决定进入情报部门工作,他带回五十六箱日军资料,这些全部属于机密材料,这些资料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苏联和日本在诺门罕地区交战,中国军队能够取胜,依靠的就是他当年带回的情报,这件事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他早就做出的准备。

1949年,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去了台湾,把已经长大的子女留在大陆,临走前对朋友讲,我为人民做的事情太少,个人风险不算什么,这话听起来很轻,其实分量很重,这不是突然的决定,是他早就选好的路。

他不是独自在战斗,还有朱枫、聂曦、陈宝仓,再加上副官王正钧和参谋林志森,一共六人,他们一起做事,一起牺牲,但后来人们大多只记得吴石和朱枫,另外四人很少被提起,他们的情报网络依靠的是福州老乡会、闽台协会这类民间组织,这些地方不是政治机构,而是生活场所,反而更容易隐藏人员、开展工作。

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后,陈明忠觉察到台湾存在发展机会,他没有等待局势变化再行动,而是提前开始筹划布局,这既体现陈明忠的眼光准确,也表明他早有充分准备,陈明忠不是被动卷入时局,而是主动投身其中。

临死之前,吴石没有喊口号,也没有谈理想,他向妻子问道,两个孩子能不能念完大学,又告诉妻子别管他的事,好好带着孩子,这些话听着让人心酸,一点都不像英雄会说的话,可正是这样的话,才让人觉得吴石是个真实的人,他在绝笔诗中写道“凭将一掬丹心在”,这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问自己,有没有对得起父亲。

聂曦被处决时的照片,台湾媒体拍下后说这个人显得很英勇,大陆这边没有报道这件事,也没有人提到,两边做法不同,一边在主动传播,一边保持沉默,这种差别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由体制特点决定的。

他去世后三十年,家属一直不能公开他的身份,李克农亲自操办后事,但要求子女对外不能说出父亲是谁,在台湾的家人至今下落不明,组织上也不敢联系他们,担心牵连到还在潜伏的同志,那些档案现在还锁在“国史馆”里,他的名字没有进入烈士名单,教科书里也没有提到,这些往事只能靠家里人口头流传。

福建与台湾能够开展情报工作,是因为吴石来自福州,会讲闽南语,还依托了宗族之间的往来关系,庙会活动也成为掩护手段,1944年成立的“闽台协会”表面上只是同乡聚会,实际上成为推动统一工作的早期基础,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真正通过文化联系拉近两地关系。

2024年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台湾一些学校教材仍将“二·二八”称为族群冲突,没有提到吴石参与收复台湾的事,国民党“国史馆”虽有相关档案,但普通人无法查阅,学者申请也需层层审批,台北忠烈祠至今未将他们六人纳入,民间有人呼吁,官方却始终不予理会。

他们没有被忘记,只是被人有意忽略,有些人不想让这些人的故事被记住,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会让人想起一些不愿面对的事,档案里的名字还在发霉,但这些人的故事不该烂在纸堆里。

来源:不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