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笑话,一个人自豪地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儿子:“我家孩子可聪明了,打算盘的时候,下面一个顶一个,上面一个顶五个。”听的人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凡是摸过算盘的人都知道,上珠一粒当五,下珠一粒当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把人人都懂的东西当作智慧来炫耀
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笑话,一个人自豪地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儿子:“我家孩子可聪明了,打算盘的时候,下面一个顶一个,上面一个顶五个。”听的人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凡是摸过算盘的人都知道,上珠一粒当五,下珠一粒当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把人人都懂的东西当作智慧来炫耀,自然就成了笑话。可笑的背后,其实藏着更深的意味:沟通的前提是双方拥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如果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无法共享,那还谈什么理解与交流?
人们常说,世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前者之所以难,不在于表达技巧,而在于双方是否站在同一片认知土地上。当一个人视若珍宝的“洞见”,在另一个人眼里不过是理所当然的常识,甚至被完全误解时,沟通就变成了一场徒劳的对白。没有共识,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相交。
如今的信息时代,看似人人互联,实则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在拉远。算法推送让我们困在各自的圈层里,每个人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你看的新闻、信奉的道理、认定的“常识”,可能与隔壁邻居截然不同。我们同住一个城市,共处一个网络空间,却仿佛来自不同的世界。这种割裂,让对话变得异常艰难,争论往往不在于观点本身,而是迅速滑向情绪的对立,最后演变成互相攻击。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不应放弃理解的可能。真正的智慧,不是强行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而是学会倾听、学会提问、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常识”从何而来。每一次耐心的对话,都是在荒芜的认知荒原上开辟一条小路。也许这条路很窄,走得很慢,但它通向的是尊重、包容与共情。
只要心中还存着一份善意与好奇,人与人之间就永远有连接的可能。哪怕世界再喧嚣,总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说一句:“我不懂,你能讲给我听吗?” 这句话,或许就是打破隔阂的第一道光。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