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妊娠期和产褥期女性是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高危人群。《妊娠期和产褥期脑静脉血栓形成管理指南(2025版)》涵盖妊娠期和产褥期CVT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妊娠和哺乳、预防及再次妊娠的管理等8个方面内容。关于妊娠期和产
妊娠期和产褥期女性是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高危人群。《妊娠期和产褥期脑静脉血栓形成管理指南(2025版)》涵盖妊娠期和产褥期CVT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妊娠和哺乳、预防及再次妊娠的管理等8个方面内容。关于妊娠期和产褥期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抗凝治疗
建议无抗凝禁忌的妊娠期和产褥期CVT患者尽早开始抗凝治疗。妊娠期的抗凝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LMWH),剂量为0.4~0.6 ml,每天皮下注射2次。哺乳期抗凝首选LMWH或华法林,治疗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血栓形成和复发的风险。(Ⅰ级推荐,C级证据)
使用LMWH抗凝的孕妇,建议在自然分娩、计划性引产、剖宫产术前至少24 h停用;或在引产、剖宫产术前至少36 h改用UFH,并在计划分娩前4~6 h停用。(Ⅲ级推荐,C级证据)
分娩后的抗凝治疗,应在自然分娩后6~12 h 或剖宫产术后12~24 h 恢复用药。(Ⅲ级推荐,C级证据)
静脉溶栓治疗
目前尚缺乏支持使用全身静脉溶栓治疗妊娠期和产褥期CVT的证据。(Ⅲ级推荐,C级证据)
血管内治疗
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以推荐妊娠期和产褥期CVT患者应用接触溶栓或机械取栓,但对于足量抗凝治疗无效、无严重颅内出血或大面积出血性脑梗死、存在脑疝风险的重症患者,在严格筛选和密切监护条件下,可慎重考虑机械取栓或(和)局部溶栓治疗。(Ⅱ级推荐,C 级证据)
对使用抗凝治疗后仍发生临床恶化,或血栓负荷较重的CVT患者,在有神经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可考虑及时行导管机械取栓或(和)局部溶栓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目前针对伴有慢性血栓性狭窄的妊娠期和产褥期CVT患者,静脉窦内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同时术后的长期抗栓治疗方案也需谨慎选择。(Ⅲ级推荐,C 级证据)
降颅压治疗
目前尚缺乏较高级别的证据推荐妊娠期或产褥期CVT患者常规使用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等渗透性药物降低ICP,建议谨慎使用此类药物。(Ⅱ级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严重ICP增高或伴有脑疝形成早期的妊娠期或产褥期CVT患者应紧急处理,可行去骨瓣减压术、脑室腹腔分流或血肿清除术以降低ICP。(Ⅱ级推荐,C级证据)
视神经保护
对于妊娠期和产褥期CVT 导致的PIH 患者,要在保证孕产妇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视功能受损的程度和进展速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Ⅰ级推荐,B级证据)
在保证孕产妇和胎儿/新生儿营养摄取的前提下,建议合理控制妊娠期和产褥期体重的增加,以减少和减缓PIH视神经损伤。(Ⅰ级推荐,C级证据)
乙酰唑胺可有效改善轻度视功能损伤患者的视功能和生活质量。但考虑到其可能的致畸作用,只有在获益大于潜在风险的情况下,可在妊娠期和产褥期使用乙酰唑胺。(Ⅱ级推荐,B级证据)
当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视功能持续损害以及爆发性ICP 增高致视功能快速丧失时,ONSF 常作为首选手术方式。(Ⅱ级推荐,C 级证据)
抗癫痫发作治疗
对伴有癫痫发作的妊娠期和产褥期急性CVT 患者使用ASM,以预防癫痫发作的复发;对伴有幕上病变的妊娠期急性CVT患者是否使用ASM预防癫痫发作,应根据其病变范围及患者意愿,充分考虑后决定。(Ⅲ级推荐,C级证据)
建议优先选择新型ASM,其中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有较高安全性,尽可能避免使用丙戊酸,尽量保持单药治疗的最低有效剂量。(Ⅰ级推荐,B级证据)
建议动态评估患者的癫痫发作情况和ASM血浓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联合治疗。(Ⅲ级推荐,D级证据)
联合应用华法林和ASM治疗时,应根据不同ASM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动态监测INR和ASM血浓度。(Ⅲ级推荐,D级证据)
其他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妊娠期和产褥期CVT是否能够获益,尚缺乏高级别证据。(Ⅲ级推荐,B级证据)
针对高纤维蛋白血症的妊娠期和产褥期CVT患者,标准抗凝基础上使用降纤治疗,可仔细权衡患者获益风险后个体化决策。(Ⅲ级推荐,C级证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妇产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