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可能还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就算收入增加了,最终手里的余钱还是没见涨。
01
先存钱,再谈收益俗话说,省到就是赚到。对于处于财富积累初期的人来说,这句话可能比任何“一年翻倍的投资攻略”都更实在。。不吃晚饭可能极端了一点,不如换成相对容易坚持的:比如有意识地点便宜一点的外卖,或者少喝一杯奶茶或者咖啡,或者说不吃宵夜。如果每天能省下30元,一年坚持下来,就是10950元。?如果你手里能用来投资的本金只有1万元,想在一年之内赚到同样的钱,需要109.5%的投资收益率。即便本金有5万元,也要一年的投资收益率超过20%才能实现。但问题是,想持续取得这样的年收益是很困难的。即便是投资收益弹性比较高的股票,也只有运气很好的人,在极个别特殊的年份才能拿到。过去20年,无论是美股还是A股,年化收益水平大概也只有9%。所以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于处于财富积累初期的人来说,好好存钱、攒下本金,比花大量精力找高收益投资更重要——如果连本金都没有,何谈财务自由?。对比下面表格中的最后两列,就能清晰看到:如果一直坚持储蓄投资,20多岁时,账户里60%以上的资产增长,靠的是每年新存入的本金;可到了50、60岁,情况就会完全反转——80%以上的资产增长都来自投资收益和复利。02
?相信道理大家都懂,可实际的问题是,想要存钱太难了。
很多人可能还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就算收入增加了,最终手里的余钱还是没见涨。
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是一部分客观原因,但还有一个很多人都没意识到的隐蔽问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膨胀”。这就是所谓的“生活方式膨胀”(Lifestyle Creep)。它指的是,随着收入增加,我们的生活开销也会跟着上涨。“悄无声息”——大多源于生活中一个个看似合理、“对自己好一点”的小决定。比如,原本月薪8000时能收支平衡,涨薪到1万后,发现手里多了2000块“闲钱”。有了这笔钱,以前节假日只敢省内游,现在有预算规划出国看看;以前出去吃饭只考虑人均50元的餐厅,现在也可以经常去好一点的餐厅“犒劳”自己。有时候哪怕到手的收入没真涨,遇到比如今年这种基金、股票账面有浮盈的情况,也会让人觉得今年收入提高了,该给自己加鸡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很大程度上和“预期调整”有关——我们会根据收入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认为“正常”的生活水平。但问题在于,一旦习惯了升级后的生活,再想回去就很难了。美国的一位财务顾问曾分享过,他遇到的很多财务出问题的人,其实都不是“穷人”,而是学历和收入都不错的家庭。但他们共同的问题是,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读书、拿到了高薪的工作,就理应住大房子、开好车、频繁度假,以及拥有一切自己能负担得起的“好”东西,而且这一切都该立刻拥有。但最终的结局往往是,不仅存不下钱,还因生活方式的膨胀背上了越来越多的债务。虽然这是相对极端的例子,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就算没有因此负债,“额外”的收入,也会错过积累本金、享受复利增长的机会。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生活方式膨胀”给我们长期财富积累带来的机会成本有多大。假设你现在到手月薪一万,因为工作能力出众,每两年能晋升一次,每次晋升薪资上涨5%;没有晋升的年份,薪资有3%的涨幅。假如保持当前的消费水平,能好好把每年哪怕看似没多少的涨薪存下来放在余额宝,五年后,扣除通胀因素,这笔的钱会变为23332元。03
?当然,这些都是基于假设的计算,现实生活肯定要复杂得多——毕竟我们活着,也不是为了把余生每一分额外收入都锁在账户里、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明确自己的长期财务目标。知道自己存钱是为了什么——是5年后买房的首付、10年后的提前退休,还是给孩子的教育金,你就会清楚实现目标需要多少投入,每月该存多少钱。这也能让你更合理地规划每一笔钱,知道哪些钱必须留作长期储备,哪些可以用于提升当前的生活。如果暂时没有找到长期目标,也可以从做预算的习惯入手。一个经典的预算方法是“50/30/20”——把每月到手收入分成三类进行规划:50%用于覆盖房租、房贷、日常吃饭等“必要支出”;30%留给你“想要但非必要”的消费;剩余的20%拿来进行投资或储蓄。尽管在当下环境中,想要存下钱确实不容易,但有一个道理是始终未变的:想要在未来改善生活、走向财务自由,都必须在当下做出适度的“取舍”——无论是少买一件非必需的东西,还是花时间等待收益兑现,或者是放弃稳定、用波动去换取更高的长期收益。“为何而舍”时,这些取舍会变得容易接受得多。
雪球三分法是雪球基于“长期投资+资产配置”推出的基金配置理念,通过资产分散、市场分散、时机分散这三大分散进行基金长期投资,从而实现投资收益来源多元化和风险分散化。点击下方图片立即领取课程👇
来源:雪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