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点05分左右,一名70多岁男子在只见川附近散步时,被一头体长1.5米的熊袭击,面部与手部受伤。
当地时间10月29日,日本福岛县金山町的乡间道路上突发险情。
7点05分左右,一名70多岁男子在只见川附近散步时,被一头体长1.5米的熊袭击,面部与手部受伤。
会津坂下警察署透露,伤者已送医救治,目前生命体征稳定,肇事熊已逃离现场。
警方随即加强周边区域巡逻,并通过广播呼吁居民避免单独外出。
同日5点15分,山形县南阳市赤汤小学再现“熊出没”。
当地居民发现一头体长1米的熊在校园附近徘徊,南阳警察署警员赶至时,已确认学校访客入口玻璃被熊撞碎。
监控画面显示,这头熊在破坏玻璃后未进入教学楼便离去,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学校紧急宣布停课。
这两起事件仅是日本熊灾的缩影。
据日本环境省10月30日最新数据,本财年熊袭击已致13人死亡、超200人受伤,创下2006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仅10月24日,秋田县东成濑村就发生4人遇袭事件,38岁居民佐佐木喜行因救援他人遭熊攻击身亡,另有3人重伤。
更令人警惕的是,岩手县7月曾出现熊闯入民宅袭击老人并留下吃人痕迹的案例,专家判断这是“以吃人为目的”的攻击,为日本130年来首次记载。
城市区域同样面临威胁。
10月15日,北海道札幌市一名10岁女孩在社区公园玩耍时遭褐熊袭击,右臂被撕裂缝合128针,可能留下永久性后遗症。
东京八王子初中、大阪便利店、九州农田等场所均现熊踪,受害者中城市居民与儿童占比已达37%,较往年大幅上升。
熊群大规模入侵人类生活区源于多重因素叠加。
首先是食物短缺,2023至2025年山毛榉坚果与橡子连续歉收,产量仅为常年的28%,熊为储备冬眠脂肪被迫下山觅食。
气候变化加剧了这一危机——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异常,不仅打乱植物结果周期,还使熊冬眠期缩短,增加了与人类接触的概率。
生态保护政策与种群变化形成新挑战。
1990年代末实施的“春季驱熊禁令”使本州黑熊数量从8000头激增至5万头,超生态承载量61%。
年轻熊占比达67%,这类熊对人类警惕性低,侵略性更强。
与此同时,日本农村空心化导致森林与居民区界限模糊,75岁以上猎人占比超40%,驱熊力量严重不足。
面对失控的熊灾,日本9月起放宽猎杀规定,允许地方政府在紧急情况下授权射杀熊类。
10月30日,政府首次召开阁僚会议商讨对策,文部科学省已要求全国学校制定“防熊指南”,包括上下学护送制度等。
秋田县因猎人不堪重负,已请求自卫队支援陷阱搬运与熊尸处理,但自卫队无权直接射杀熊类,仅能提供后勤支持。
民间防护措施同样紧迫。
秋田大学研究显示,遇熊时俯卧护头颈可降低重伤风险,环境省已向居民发放驱熊喷雾与高音哨子。
但在北海道砂川市,一周内仍发生22起袭击事件,当地旅游业损失超220亿日元。专家警告,若暖冬持续,明年熊灾可能进一步恶化,死亡人数或突破20人。
来源:前线话事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