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正借力武汉 以科技为笔 绘就产业升级新画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09:42 1

摘要: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大冶正借力武汉,以科技为笔,绘就产业升级新画卷。从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建立“飞地”研发机构汇聚智力资源,大冶在科技创新之路大步迈进,推动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大冶正借力武汉,以科技为笔,绘就产业升级新画卷。从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建立“飞地”研发机构汇聚智力资源,大冶在科技创新之路大步迈进,推动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借智武汉 科技同兴

近日,记者走进黄石东贝电机有限公司车间看到,一台台变频压缩机电机正在下线。作为制冷设备的核心部件,过去生产这种电机的技术长期受到国外限制,东贝电机公司每年投入科研资金5000万元以上,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变频直流压缩机电动机工艺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如今,重量低于0.5kg的微型变频压缩机电动机产品已经进入规模化生产。

东贝电机智能生产线

“我们实现了58款智能压缩机电机新产品的批量化运行,其中超高效生冷变频智能压缩机电机效率突破了92%,匹配的东贝生冷疫苗冷柜压缩机,COP(制冷性能系数)达到了2.05,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黄石东贝电机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冯青松介绍。

2023年,黄石东贝电机有限公司通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承担着建成“国家超高效变频压缩机电机智能化示范生产基地”的任务。

科技研发永无止境,在“高槽满率制冷压缩机电机关键技术”攻关过程中,该公司获得了来自武汉都市圈的智力支持。

“2024年上半年,我们与黄石、武汉的两所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他们提出对我们的导条、设备、工装等,进行优化改造,将我们的45号钢材料改为弹簧钢材料,大大地提升了材料的硬度以及耐磨性。”冯青松说,一个细节的改变,大大推动了研发的进程。在大冶市及高新区的支持下,产学研结合得更加紧密。“专家、博士来帮助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也帮助我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黄石东贝电机有限公司的研发成果是我市借智武汉的生动体现。武汉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顶尖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科研成果。我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优势,通过建立“飞地”研发机构,将武汉的科创资源引入本地。所谓“飞地”研发机构,即大冶的企业在武汉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武汉的科研力量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而生产环节则放在大冶本地。2023年,大冶(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在武汉揭牌成立,包括创新奖补、人才引进、产业招商等在内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同步推出,目前已经吸引了12家科创企业入驻。

“科创中心距离武汉天河机场不到40公里,10分钟内可达光谷,1小时可达大冶湖高新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冠臻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贤斌说,武汉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更强,智力资源丰富,公司将研发中心设在光谷,对企业而言是双赢。

科创中心投入使用后,积极承接武汉的创新资源,持续深化与武汉在科技、人才、项目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借梯登高”,加快构建“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协同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机制,打造了“创新飞地生态圈”,进一步畅通创新链。

“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录用安置一直是个难题。”不少企业坦言,如今,企业把生产、销售、管理等人员放在大冶,技术研发人员留在武汉,问题迎刃而解。既可更好地立足大冶,又可进一步拓展中部地区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公司为了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地在武汉光谷成立了工程研发中心,同时与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成立了联合技术中心,在航空发动机的散热器技术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完全替代进口型号。”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伍文明告诉记者,过去国内换热器生产设备技术落后,关键核心部件受到国外垄断和封锁。经过十年攻关,湖北迪峰“新型换热器绿色增效设计及关键部件制造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成功取得突破,不仅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技术成果还在船舶、石化、钢铁和能源动力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飞地”研发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与武汉本地企业、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和流动,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据了解,大冶(武汉)离岸科创中心依托武大、华科大等4所高校,已经攻克了15项“卡脖子”难题。

从发挥地域相接优势起步,到以科技创新为纽带的多维互通,大冶创新平台能级正不断提升。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达419家,净增86家,稳居全省县域前列;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量达到898家,同比增长32.1%;科创“新物种”达到39家,同比增长39.3%,其中1家企业获评国家“独角兽”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43.74亿元,同比增长17.36%;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已达80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

泓图(湖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智造升级 产业同链

5月14日,走进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机器轰鸣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穿梭于洁净的车间。作为我市承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转移的核心载体,该园区聚焦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延伸服务触角,绘就一幅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壮丽图景。

随着园区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增效,入驻企业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在大美科技湖北有限公司LED封装车间,全自动焊线机整齐排列,机械臂精准舞动,600条封装线正以每分钟数万次的频率完成芯片植入、固晶分光等工序;在模组生产线,工人们正将封装好的灯珠贴合到PCB板上。

大美科技公司由美亚迪于2023年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40亿元,一期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LED器件封装线、软模组、户外彩屏生产组装线及MiniLed超清显示屏生产线。依托现有的标准化厂房,该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2024年产值超过1.3亿元。

大美科技车间生产现场

“通过模块化拼接,我们可以生产出各种造型、尺寸巨大的显示屏。我们生产的LED屏模组,可以衍生出无限的可能。”大美科技研发总监叶华敏告诉记者,公司的原材料供应商、终端客户大多集中在武汉周围。而大冶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产业配套优势,且该市近年来主动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相较于武汉这样的大城市,在大冶市的竞争压力更小、运营成本更低。

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让大美科技选择落户电子信息产业园,这也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美科技车间生产现场

目前,大冶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及配套园已落户大美科技、惠盈显示、泓图光电等17个项目,总面积约25万㎡。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园9个项目聚焦新型显示、半导体材料等细分领域,配套产业园8个项目则延伸至智能终端、精密制造等环节,形成“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布局。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达56家,实现年产值192亿元。

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湖北省支柱产业之一,正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机器视觉、AOI质检、远程设备操控等新兴应用在生产制造环节落地,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然而,这些新兴应用涉及大量高精度视频实时回传和控制命令信号的精准传输,对网络带宽、时延等性能指标要求极高。

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

针对产业需求,我市大力推进万兆光网建设。日前,全市首个50G PON(无源光网络)专线在大冶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开通,这也标志着我市正加速迈向“万兆时代”。

位于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的度边电子科技(黄石)有限公司也正式接入了光纤网络。度边电子科技(黄石)有限公司是大冶湖高新区2023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3.5亿元,主要生产精密金属结构件,应用于消费性电子、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

“我们企业接入了中国移动万兆试运行的宽带后,一秒内可以同时上传下载20张高清照片,一个20GB的视频仅需25秒即可完成下载,真正实现了即点即播。”度边电子科技(黄石)有限公司行政助理刘月说:“过去,精密金属组件的质检效率低且易出错。现在,通过万兆网络实时传输8K影像,质检效率大大提升。此外,生产线设备指令传输近乎零延迟,设备协同精度提升,产品合格率也大大提升。”

万兆光网解决了传统工业网络带宽不足、时延高的痛点,为我市从“制造之城”向“智造之城”转型提供了技术保障。

以“借智”破局,以“协同”制胜,大冶正以破竹之势全力冲刺千亿市目标,精心书写着“新质生产力”的精彩答卷,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来源:黄石城市建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