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新加坡正认真研究将核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的可行性。在10月30日的新加坡国际能源周(SIEW)上,能源及科技部长陈诗龙博士(Dr Tan See Leng)宣布,政府已成立专门团队推进核能能力建设,并与多国科研机构合作评估小型模块反应堆(S
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新加坡正认真研究将核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的可行性。在10月30日的新加坡国际能源周(SIEW)上,能源及科技部长陈诗龙博士(Dr Tan See Leng)宣布,政府已成立专门团队推进核能能力建设,并与多国科研机构合作评估小型模块反应堆(SMR, Small Modular Reactors)等新兴核技术。
“核能有潜力成为安全、可靠、具成本竞争力的能源选项。”陈诗龙表示,政府理解公众对核能的疑虑,“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与社会沟通,一起前进。”
政府今日发布了一份长达16页的背景文件——《新加坡核能能力建设报告(Building Singapore’s Capabilities to Assess Nuclear Energy)》。报告明确指出,新加坡尚未作出是否部署核能的决定,但将“持续评估相关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负担性与环境可持续性”,并定期向公众汇报最新进展。
文件显示,过去几年,新加坡已逐步构建起核能研究与监管的基础框架,包括:
成立跨部门“核能评估小组”,协调能源局(EMA)、国家研究基金会(NRF)及相关高校的研究力量;建立辐射安全标准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派遣科学家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培训项目,培养评估与监管能力。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新加坡正从“观察者”转向“潜在参与者”。
陈诗龙透露,新加坡能源局(EMA)将在近期与**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及巴特尔纪念研究所(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签署新合作协议,强化本地在核能科学与安全监管方面的技术能力。
这两份协议是继2024年7月签署的《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议(123 Agreement)》与2025年1月签署的《战略民用核能合作谅解备忘录》之后的进一步深化。这意味着新加坡与美国在核能安全、技术创新及人才培训领域的合作已进入“制度化阶段”。
事实上,新加坡早在2012年就曾完成一项“核能前期可行性研究”。
当时的结论认为:传统大型核电站不适合人口稠密、国土有限的岛国,但建议政府继续追踪小型、安全型反应堆的技术进展。
如今,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变化与核技术革新——特别是SMR、小型快堆与熔盐堆等新一代系统的成熟——新加坡重新点燃了核能讨论。陈诗龙指出,小型模块反应堆“更易于安全控制、能量输出稳定、占地更小,或能突破地理限制”。
政府强调,任何关于部署核能的决定,都将以公众安全与社会共识为前提。
“我们理解公众有很多疑问。未来会定期开展说明会与公众咨询,让社会共同理解核能的风险与潜力。”陈诗龙说。
分析人士指出,新加坡的核能探索并非出于能源焦虑,而是前瞻性战略布局。
面对气候目标与能源独立的双重挑战,核能有望成为继天然气与太阳能之后的“第三支柱”。
然而,公众接受度与长期监管体系的建设,将是新加坡“核能路线”的最大考验。
当世界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徘徊,新加坡选择正视核能——这一“高风险但高回报”的选项。
从制度准备到国际合作,从技术研究到社会对话,这座城市正在为未来几十年的能源安全打地基。
正如陈诗龙所言:“我们不急于决定是否使用核能,但我们必须拥有理解、评估与应对它的能力。”这场“核能启蒙”,或许正是新加坡走向下一个能源时代的开端。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东南亚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