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确诊“外阴癌”,后悔痛哭:怪自己太无知,不懂爱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0:3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56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才22岁,怎么可能得这种病?”病床上的她,哭得几近崩溃。医生一句话打破了她对未来的所有想象:“确诊为外阴癌,已经进入中晚期。”

没人想到,一个看上去阳光健康的女大学生,会被这样一个听起来“离自己很远”的病撞个正着。

可悲剧往往就藏在我们掉以轻心的地方。

很多人听到*“癌症”*,第一反应就是“老年病”,似乎和年轻人八竿子打不着。但医学数据一记响亮的耳光打了下来:

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包括宫颈癌、外阴癌在内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年轻化趋势明显,外阴癌患者中30岁以下人群占比逐年上升。

这位女大学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她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只是偶尔感到私处有点瘙痒,以为是“湿气重”或者“姨妈前不适”,用点湿巾擦擦,或者抹点药膏就算了。

直到大三那年,瘙痒变成了刺痛,洗澡时镜子里隐约看到外阴处有个小溃疡,长得像个“破皮的青春痘”。她依然没当回事,拖了半年,直到出血、异味出现,才慌了……

等到确诊时,肿瘤已经超过2cm,侵犯到了阴道入口和尿道口,不得不接受手术+放疗,甚至面临部分外阴组织切除的风险。

外阴癌,是发生在女性外阴部位的恶性肿瘤。虽然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发病率并不高,但它的隐匿性和易被忽视的早期症状,让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外阴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指出:外阴癌约有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发展缓慢但容易被忽视。

早期症状非常“普通”:持续或间歇性瘙痒;外阴部位有小结节、溃疡或白斑;局部刺痛或灼热感;性生活时疼痛或出血;分泌物异常、有异味。

你看,这些症状放在日常里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妇科炎症”,很多女性甚至干脆自己买点药膏抹一抹,耽误了黄金治疗时间。

划重点: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2周未缓解,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妇科就诊!

医生追问她的生活习惯,逐渐拼出了一条危险的“健康轨迹”:

从高中开始就有早期性行为,且安全措施不到位;曾感染HPV病毒,但没有定期做宫颈或外阴筛查;有过外阴瘙痒,但因“害羞”“怕麻烦”从不就医;对女性私处护理毫无概念,湿巾、香氛洗液乱用一通……

这些在她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正是外阴癌的“温床”。

临床研究表明,超过70%的外阴癌病例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如HPV16、HPV18)。——《中华妇产科杂志》2023年刊

但遗憾的是,很多年轻女性并未意识到HPV的危害,更不了解外阴癌的风险。

说到HPV,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不是性病吗?我又不乱来。”

这是一种误解。HPV(人乳头瘤病毒)确实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不仅限于“性行为”,共用毛巾、内裤、公共浴室等,也可能成为感染渠道。

更可怕的是:HPV感染初期通常没有任何症状,绝大多数人在感染后毫无察觉。但高危型HPV一旦持续感染,就可能引发宫颈癌、阴道癌、外阴癌等多种恶性肿瘤。

而接种HPV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式。

“如果当初有人告诉我,这些事会要命,我一定不会这么对自己……”

这是她在病房里对医生说的最后一句话。

年轻不是资本,更不是任性的理由。生殖健康这件事,不该是“长大以后再说”的事,它本该从青春期开始就被认真对待。

每一个女孩,都值得被好好保护。

以下几点,女孩们请记牢:

定期做妇科检查,尤其有性生活史的女性,每年体检不能漏;如实告知医生病情,不要因为害羞而隐瞒重要信息;接种HPV疫苗,无论是二价、四价还是九价,都比不打强;出现外阴异常症状时立即就医,别用网络偏方耽误病情;学会正确护理私处,远离香氛洗液、湿巾等“伪健康品”。

我们总以为癌症离自己很远,殊不知,它就在你不经意的“疏忽”里一点点生根发芽。

外阴癌不是“老年病”,也不是羞于启齿的小问题。

它是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甚至完全治愈的疾病——前提是你愿意了解它,正视它。

希望每个女孩都能明白一句话:真正的“自爱”,不是朋友圈发自拍,不是精致妆容,而是发自内心的:我想要活得健康,活得久一点。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外阴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

中华妇产科杂志:外阴癌与HPV感染关系研究(2023年)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3)》

中国科协《HPV疫苗接种与宫颈癌防控知识手册》(2022年版)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