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送女知青回宿舍,她说门锁了回不去,拉着我去了玉米地深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8 09:52 1

摘要:说起这事儿,都四十多年了,可那晚玉米地里的风声,还有她抓着我胳膊时冰凉的手,就像烙在心里一样,一辈子都忘不掉。那天,我那个在城里当律师的孙子把一封信递到我面前,说是一个叫苏婉清的老人从上海寄来的,里面还有一份遗嘱,要把她名下的一半财产,好几百万,都留给我这个乡

说起这事儿,都四十多年了,可那晚玉米地里的风声,还有她抓着我胳膊时冰凉的手,就像烙在心里一样,一辈子都忘不掉。那天,我那个在城里当律师的孙子把一封信递到我面前,说是一个叫苏婉清的老人从上海寄来的,里面还有一份遗嘱,要把她名下的一半财产,好几百万,都留给我这个乡下老头子。

我老婆当场就愣了,问我:“老石,这苏婉清是谁?你啥时候在外面有这么个有钱的亲戚?”我没吭声,只是捏着那封信,手指头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苏婉清,这个名字,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听到了。而这一切,都得从1979年那个闷热的夏夜说起。

那时候我叫石建国,二十出头,是村里生产队的一把好手,浑身有使不完的牛劲。我们村来了批城里来的知识青年,男男女女十几口,就住在村东头的知青点,一排泥瓦房。苏婉清就是其中一个,上海来的,人长得白净,说话细声细气的,跟我们这些泥腿子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我对她,说不上是喜欢,更多的是可怜。看她一个城里姑娘遭这份罪,心里不是滋味。有时候分到一组干活,我就偷偷把她那份重活揽过来,让她去干点拔草之类的轻省活。她也不多说,就是每次都会用那双清亮得像山泉水一样的眼睛看我一眼,轻轻说声“谢谢你,建国哥”。就这一声“建国哥”,叫得我心里头热乎乎的。

那年头,农村晚上没啥娱乐,最大的乐子就是公社放露天电影。那天晚上放的是《地道战》,全村老少都搬着板凳去了打谷场。看完电影,黑灯瞎火的,队长就让我这个小伙子,把几个女知青送回知青点,免得路上出事。

一路上,几个女知青叽叽喳喳地说着电影,只有苏婉清跟在我身后,一句话不说。到了知青点,别的姑娘都进屋了,就她磨磨蹭蹭地落在最后。我以为她有啥事,就站着等她。月光底下,她的脸白得有点吓人。

我一听就觉得奇怪,这大半夜的,谁会把门反锁?我凑过去看了看,那老式的木门,门闩确实从里面插上了。我使劲推了推,纹丝不动。“咋回事?是不是里头的人睡着了,跟你开玩笑?”

“不,不是的,”她声音抖得更厉害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膊,“建国哥,我……我害怕。”她的手冰凉冰凉的,像刚从井水里捞出来。

我一个愣头青,哪见过这阵仗,一时间手足无措。“那咋办?要不我帮你喊门?”

我脑子“嗡”的一声就炸了。马卫东是我们生产队的队长,四十来岁,仗着有点小权,平时就手脚不干净,尤其爱占女知青的便宜。他说检查学习笔记,那安的什么心,村里谁不知道?这门,八成就是他搞的鬼。

我当时血压就上来了,一股火直冲脑门。“他娘的,这个老不正经的东西!”我撸起袖子就想去踹门。

“别去!”苏婉清死死地拽着我,眼泪都下来了,“你斗不过他的!你去了,我们俩都完了!他会说我们俩晚上在外面搞破鞋,到时候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看着她吓得惨白的脸,我心里又急又疼。“那……那你说咋办?总不能在外面站一宿吧?”

她咬着嘴唇,看了看四周黑漆漆的田野,月光下,远处一人多高的玉米地像一片墨绿色的海洋。她突然下定了决心似的,拉着我的手,说:“建国哥,你跟我来,快!”

我被她拽着,稀里糊涂地就往地里走。她力气不大,可抓得特别紧,好像我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我们俩一前一后,深一脚浅一脚地钻进了玉米地。夏夜的玉米地又闷又热,高大的秸秆把月光挡得严严实实,四周除了虫鸣和我们俩粗重的喘气声,什么都听不见。

我一个大男人,站在那儿,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想安慰她,又不知道说啥。就那么傻站着,听着她哭。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抬起头,眼睛红得像兔子。

“建国哥,对不起,把你给拖下水了。”

我蹲下来,叹了口气:“说这干啥,马卫东那个畜生,我早晚得收拾他。”

那一晚,我们俩什么都没做。就是并排坐在那片潮湿的土地上,她跟我讲了好多城里的事,讲她爸妈,讲她想考大学的梦想。我也跟她说了说我们村里的事,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攒钱盖三间大瓦房,娶个媳妇。

我们聊了很久,直到后半夜,两个人都累得不行,就那么背靠背地睡着了。我一辈子都没那么紧张过,一个黄花大闺女就在我身边,我连动都不敢动一下,生怕碰着她,坏了她的名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天快点亮吧,天亮了,这场噩梦就结束了。

可是,我们都没想到,噩梦才刚刚开始。

我当时就傻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苏婉清的脸“唰”的一下,比纸还白。我们俩衣衫整齐,可这场景,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了。村里人看我们的眼神,像刀子一样,鄙夷、愤怒、还有幸灾乐祸。

我和苏婉清被带到了村委会,开了一场批判大会。马卫东坐在主席台上,添油加醋地把我们俩说成了一对狗男女,说我们败坏了社会风气,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任凭我怎么解释,说我们什么都没干,都没人信。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大清早从玉米地里出来,还能有好事?

苏婉清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说,只是低着头,浑身都在发抖。我看着她那样子,心疼得要命。我想起昨晚她拽着我说“千万别喊”,想起她说的“我们俩都完了”,我忽然明白了什么。

处理结果很快就下来了。苏婉清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严重”,被立刻遣送回城。她走的那天,是被两个公社干部押着走的,像个犯人。她没看我一眼,就上了那辆拖拉机。我远远地站着,看着拖拉机突突地冒着黑烟走远,心里空荡荡的,像是被挖走了一块。

而我,因为这事,被记了大过,年底的工分全扣了,申请入党也黄了。在村里,我成了人人喊打的“流氓”,好几年都抬不起头来。我爹气得拿扁担抽了我一顿,骂我把老石家的脸都丢尽了。

那几年,我过得特别苦。村里人见了我都绕着走,背后指指点点。我拼命地干活,想用汗水把这身耻辱洗干净。后来,经人介绍,我娶了邻村一个因为小儿麻痹有点瘸腿的姑娘,就是我现在的老婆。她不嫌弃我名声不好,跟我踏踏实实过日子,给我生了一儿一女。日子慢慢好起来,我也渐渐成了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那件尘封的往事,我再也没对任何人提起过。我心里,对苏婉清是又怨又恨。我怨她把我拖下水,毁了我半辈子,恨她走的时候那么绝情,连句解释都没有。我以为,她就是个为了回城不择手段的坏女人。

我戴上老花镜,颤抖着打开那封信。信是苏婉清的绝笔,字迹娟秀,却透着一股沧桑。信里,她把那一晚的真相,原原本本地写了出来。

原来,那天晚上马卫东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他早就放出风声,说要把苏婉清调到公社去当广播员,前提是要她“懂事”。苏婉清不肯,他就怀恨在心,那天晚上是下了最后通牒,说她要是不从,就让她一辈子烂在农村。锁门,就是他计划的第一步。

苏婉清说,她当时真的走投无路了。她知道,一旦被马卫东得逞,她这辈子就毁了。喊人没用,只会把事情闹大,最后吃亏的还是她自己。她拉着我躲进玉米地,是她想了一晚上的办法,一个破釜沉舟的险招。

看完信,我手里的纸飘然落地。我这个七十岁的老头子,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我老婆和孩子们都吓坏了,围着我不知道怎么办。

原来是这样,原来竟是这样!我怨了她半辈子,恨了她半辈子,以为她是个心机深沉的坏女人。可我万万没想到,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在那个绝望的瞬间,她把我当成了她唯一的救命稻草,用一种最惨烈、最悲壮的方式,保全了自己,也逃出了地狱。

她毁了我的前程,却也可能救了我的命。如果我当时真的冲动去跟马卫东拼命,以他的人品,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而她,背负着利用我的愧疚,孤独了一辈子。

我擦干眼泪,对我老婆说:“这钱,我们收下。不是因为我贪财,是因为这是我应得的,也是她应该给的。这是我们俩四十多年前,用名声换来的。”

后来我打听到,那个马卫东,在八十年代严打的时候,因为另一起强奸案被枪毙了。真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如今,我时常会一个人走到村东头那片地。玉米地已经变成了蔬菜大棚。可我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到1979年夏夜的风声,还能看到那个瘦弱的上海姑娘,在月光下,拉着我的手,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决绝。我知道,那不是拉我下地狱,而是拉着我,陪她一起,闯出了一条生路。

来源:端庄优雅溪水Il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