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外卖软件,标注“现炒现做”的商家越来越多;走进超市,冷冻区的预制菜货架不断拉长;家庭餐桌上,加热即食的预制酸菜鱼、梅菜扣肉也渐渐常见——预制菜早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但“全民接受”仍需漫长等待。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现状、政策导向与消费心态,预计全民普遍接受预制菜
打开外卖软件,标注“现炒现做”的商家越来越多;走进超市,冷冻区的预制菜货架不断拉长;家庭餐桌上,加热即食的预制酸菜鱼、梅菜扣肉也渐渐常见——预制菜早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但“全民接受”仍需漫长等待。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现状、政策导向与消费心态,预计全民普遍接受预制菜还需15-20年,这不是简单的时间推移,而是政策、产业、消费三方持续磨合的过程。
全民接受的核心前提,是消除“安全焦虑”,这需要政策与标准持续发力。目前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最大顾虑,集中在防腐剂使用、原料质量、添加剂超标等问题上 。好在国家层面已开始行动:2024年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首次明确预制菜范围,要求餐饮使用预制菜必须明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已列入立项计划,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的标准正在完善,江西、大连等地也已出台地方冷链配送规范 。但标准落地到市场全覆盖仍需时间:从全国统一标准正式实施,到中小预制菜企业完全合规,再到监管实现“全链条追溯”,至少需要5-8年的过渡期。只有当消费者看到包装上清晰的原料来源、添加剂清单、冷链记录,像信任瓶装水一样信任预制菜,才会迈出“放心吃”的关键一步。
产业端的“品质升级”,是打破“口感差、价不符”偏见的关键。现在很多人反感预制菜,不是反感“预制”本身,而是反感“高价买冻品”——高端餐厅用预制菜却按现做价格收费,普通预制菜要么口感寡淡,要么油盐过重。对比美日市场,其预制菜渗透率超60%,核心在于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平衡:欧美靠标准化保障品质稳定,日本则推出小份量、多口味的家庭装产品,精准匹配消费需求。国内产业正在跟进:一方面,政策支持预制菜企业与农场、合作社建立协作,保障原料优质稳定,山东诸城等产业基地已形成“种植-加工-冷链”完整链条 ;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让生产更精准,减少添加剂使用,提升保鲜技术。但要实现“平价优质”,还需解决冷链成本高、小批量定制难等问题,这需要产业规模扩大、技术成熟,预计还需8-10年才能让不同收入群体都能买到“性价比在线”的预制菜。
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场景渗透”与“认知重塑”双管齐下。其实广义上的预制菜我们早已接受——东北的黄桃罐头、广东的豆豉鲮鱼、超市的冷冻饺子,都是预制食品的雏形。但大家对“预制菜=不健康”的刻板印象仍难消除,尤其在高端餐饮、家庭日常用餐等场景,接受度还很低(高端餐厅预制菜接受度仅8.8%)。未来预制菜的普及,会从“刚需场景”向“日常场景”逐步渗透:先在外卖、快餐、写字楼食堂等追求效率的场景站稳脚跟,再通过“即配菜”(洗好切好的生鲜+调料包)这类半预制产品,走进家庭厨房,满足年轻人“想做饭又怕麻烦”的需求。同时,企业坦诚标注、科普预制菜与现做菜的营养差异、展示生产过程,也能慢慢改变认知。这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需要一代消费者的观念迭代,至少需要10-15年。
当然,预制菜永远不会完全取代现做菜——就像外卖再方便,家庭聚餐、节日宴席仍会偏爱现做美食。全民接受的真正含义,是预制菜成为饮食体系中的“常规选项”,就像现在的方便面、速冻水饺一样,有人爱吃,有人不爱,但没人会因“预制”而全盘否定。15-20年后,随着标准完善、品质升级、观念转变,当我们提起预制菜,想到的不再是“狠活”,而是“方便、安全、好吃”,那时才真正实现了全民接受。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