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就该去死,日本“恨老”狂潮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对未来的绝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20:25 1

摘要:“老了就该去死。”不是网络狠话,不是深夜段子,而是日本一位正经的经济学教授,在电视台黄金时段,面对全国观众一本正经地说出来的。

“老了就该去死。”不是网络狠话,不是深夜段子,而是日本一位正经的经济学教授,在电视台黄金时段,面对全国观众一本正经地说出来的。

更可怕的是观众听完不但没有愤怒,反而在社交平台上清一色留言:“太对了。”

这位教授叫成田优福,东京大学博士、哈佛访问学者,在某档热门社会访谈节目中,他提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让老人“集体体面地死去”,从而减轻年轻人的负担。

这不是疯子胡言,它是对一个国家深层危机的裸露符号。

因为现实数据,冷得比这句话还狠。截至2024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已达36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逼近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每工作两个人,就要养一个老人,而且这还是假定这两个年轻人都有工作、没躺平的理想状态。

日本政府负债总额早已超出GDP两倍,连养老体系本身也是靠借钱维持。

日本已经不是“老龄化”社会了,而是“超老龄化”,而这种超,高到了快触顶崩塌的边缘。

当你连继续存在本身都成了年轻一代的负担,自杀不再是心理问题,而成了财务方案。

而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日本的今天,真的不会是中国的明天吗?

凌晨三点,东京出租车司机,完成了他当天第15笔业务,他已经73岁。

一个七旬老人,在深夜开出租,背后的理由戳心,因为他的养老金只有6.5万日元,只够东京城市最低生活标准的三分之一。

房租9万、看病3万、还有个失业多年的45岁儿子要养,不开车,他就得饿死。

这不是职业延迟,而是生存拖延,这就是在日本“活着”的含义。

“恨老”是一个病症,背后是三层病根。

第一层,是经济泡沫之后的系统性崩坏,我们都知道1980年代的日本,曾疯狂到用东京的地价能买下整个美国。

日本制造业席卷全球,资本四处膨胀,房地产成了财富游戏的最大入口。结果在1990年日本央行加息后,这场游戏崩盘了。

股市从3.9万点一路砸到了1.4万点,房价腰斩甚至骨折,经济信用系统整体断链,银行惜贷、企业倒闭、民众失业。

一代人彻底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平成废宅”这一代年轻人,就是从这场泡沫废墟上长大的。

这类人看透了系统无法提供稳定,干脆放弃人生规划,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不奋斗。

而当他们成为中年,连自己都还没顾好,更不敢指望养老,只能把问题留给国家,然而国家也无力承担。

第二层病根,是失控的社会结构老化。

别看日本高科技、干净整洁、有秩序,但这里每年有3万多名老人孤独死在出租屋里,被发现时,尸体已坏到滴水。

政府确实出措施了,给长时间无人活动的公寓免费装感应器。

但具体规定是什么?

只有尸体超过96小时才补贴,也就是说活着没人问,死得太早还不给钱。

这不是养老,这是放养,医疗系统也让人嘴巴发麻。

横滨一家高端医院,护士把消毒液当药液给病人点滴,光是这一条,就暴露了日本医疗体系末端的混乱和失控。

而日本全国拥有2700张床位以上并装有药液溯源系统的大型医院,不足300家。

最冷的还不是制度本身,而是那些“讲理”的公众说辞,法庭判定老人杀害案凶手为“社会结构性贫困受害者”,降低刑责。

老人变成了犯罪减刑的工具,这样的法制逻辑,等于把刀递给绝望中的人。

第三层病根,是制度性绝望变成国民共识。

NHK一个纪录片跟拍,一位老工程师申请安乐死文件时说:“我不死,就是负担。”

在极端理性下,自杀成了“负责”、死亡变成“贡献”。而再往下一层挖,这种对死亡的认同,其实源于一个清晰的经济结论。

养老金无法养命,政府无力负担,家庭也不愿接受,死亡,是代价最小的选项。

对中国来说,日本的悲剧不可能复刻,但它的警示必须牢记。

我看过很多评论都说中日相似之处太多,房价收入比高达30倍;一线城市的生育率跌破0.7,接近日本的危机水平;“35岁职场危机”一度成为中国程序员的代名词。

可我们必须看到更深层的差异,第一,中国还在增长,日本是满格后的停滞。

当年日本泡沫破裂时,它的人均GDP已经是3万美元,基建、城建、消费几乎到顶。

而我们还有大半个中国没富起来,更有上亿人口在中产门槛挣扎。中国还有成长空间,日本只能收缩。

第二,日本错过了互联网时代,中国抓住了。

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接近40%,而日本至今没有一家能叫板全球的平台型科技公司。

更别提AI、大数据、新能源这类新一轮红利,日本根本排不上号。

第三,中国仍在用制度进行方向修正。

比如房地产,一度失控的“炒房”风潮正在被管控,“房住不炒”成为基调,地产业非理性扩张得到了遏制。

今年部分热点城市的“认房不认贷”新政,就是在修复房市与就业、家庭结构间的错配。

中国确实也有深层问题,晚婚、低欲望、青年失业,但至少我们还不冷血。

当看到日本“集体自杀”言论被叫好,中国人还能震惊、还能愤怒、还能反思,这就已经说明我们离那个深渊,还有距离。

但假如我们不警醒,不止住趋势,结果可能不比日本更好。

如果房价继续压垮年轻人,婚姻继续被成本吓退,孩子从出生就意味着财务负债,那和“老了等死”,只隔着一个时间差。

日本的专家提出征收“育儿支援金”,甚至想向单身者每月征缴1650日元的“单身税”。

当一个国家想靠罚款解决生育率下滑,就意味着正常激励彻底失灵了。

说明年轻人不是没钱生,而是不再信任这个系统能给他们未来。如果制度无法兑现希望,那么连繁衍都会变成一场自保的借贷。

我相信如果我们今天能吸取前车之鉴,还有时间改变航向。

什么才是真的对抗老龄化?

不是靠骂年轻人“佛系”,不是靠罚单催生,是问几个最扎实的问题。

年轻人能不能靠努力上升?中年人是不是还敢买房?农村父母养老有没有托底?老人能不能活得体面,而不是活得负债?

无解这几问,就必然步日本后尘。但若能一一迎头破题,晚景虽迟,亦可照亮明天。

这不是“老了该不该死”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还值不值得人活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张晓健康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