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三声钟响在沈阳上空悠长回荡,既叩问着历史,更昭示着未来。首届“沈阳工匠日”以“匠心筑梦 强国有我”为主题拉开帷幕,这场集结了150名各路精英工匠与新推荐的青年工匠的盛会,不仅是对一座工业城市精神血脉的郑重致敬,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
匠心筑梦 强国有我
——沈阳设立首个“沈阳工匠日”的时代深意
作者 李庚
2025年9月,三声钟响在沈阳上空悠长回荡,既叩问着历史,更昭示着未来。首届“沈阳工匠日”以“匠心筑梦 强国有我”为主题拉开帷幕,这场集结了150名各路精英工匠与新推荐的青年工匠的盛会,不仅是对一座工业城市精神血脉的郑重致敬,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再启新程的庄严宣告。当100面厂旗在会场汇成翻滚的旗海,沈阳用城市之名诠释着:工匠精神从来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而是植根于工业沃土的集体力量。
沈阳的工业基因里,从来镌刻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核心城市,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新中国工业化的缩影。抗美援朝时期,“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口号响彻车间,沈阳兵工厂昼夜赶制的武器装备源源不断送往前线,沈阳重型机器厂仅用47天就研制出新型火箭炮支援前线 。“一五”计划期间,6个苏联援建重点工程落地沈阳,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220千伏高压变压器等近1500个建设项目相继落成,为新中国搭建起工业体系的骨架。三线建设时期,数万名技术工人携家带口南迁,将沈阳的工业火种播撒到西南腹地。从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时的精雕细琢,到为航母工程实行“711工作制”的攻坚奉献,沈阳工人用双手书写了“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史诗。
设立“沈阳工匠日”,本质上是对这份精神遗产的当代激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老工业基地面临转型阵痛,曾经的产业优势遭遇挑战。此时以城市名义致敬工匠,既是回望来路的精神寻根,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现实选择。这一举措的内涵,早已超越单纯的技能表彰:它是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具象化诠释,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践载体,更是激活老工业基地内生动力的战略抓手。当沈阳从“制造”向“智造”跨越,唯有赓续工匠精神,才能破解“卡脖子”难题,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这场盛会通过多元形式,让工匠精神变得可感可触、可学可传。工匠专访中,沈飞韩东团队28天攻克进口设备难题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手中的战机零件被视为“承载着战友生命、民族脊梁” ;技能竞赛里,选手们展现的“三分之一头发丝”级精度,延续着老一代工人手工刮研的极致追求;成果展上,±1100千伏特高压变压器的线圈、打破垄断的磁悬浮飞轮核心部件,诉说着沈阳制造的硬核实力。更令人振奋的是“工人大思政课”上的精神传承:大国工匠李志强重温总书记回信的殷切期望,强调“发动机有多强劲,祖国就有多稳当”;高凤林用“金手天焊”的传奇诠释“中国精度”的分量;徐宝军的破旧笔记本、王刚的断铣刀,成为诠释钻研与责任的生动教具。这些场景共同构建起精神传承的坐标系,让劳动者明晰“从哪里来,肩负着怎样的责任”。
在东北振兴的蓝图中,沈阳的核心地位从未改变。这座拥有数百万产业大军积淀的城市,如今仍是东北地区的中心枢纽,在航空装备、数控机床、盾构机等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北方重工打破国外页岩气装备封锁、研发国际首创模拟装备,特变电工的特高压设备成为“大国重器”王牌,这些突破印证着沈阳的转型成效。“沈阳工匠日”的设立,正是要将这种单点突破转化为系统优势,通过15项主体活动与32项联动活动,在全市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创新”的氛围,推动形成“工匠引领、全员参与”的产业升级格局。当工匠精神融入城市肌理,曾经的“工业雄狮”便能在数字化转型中焕发新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东北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沈阳正以工匠精神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从航天新光付井明“踏出一条路”的攻坚,到沈阳故宫冯维“续文脉”的坚守;从李晓丹推动制药物料国产化的执着,到阎放攻克储能技术的创新,新一代沈阳工匠正用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誓言。100位工匠的联合倡议,100面厂旗的集体飘扬,昭示着这座英雄城市的信念:振兴之路或许漫长,但只要坚守匠心、勇于创新,沈阳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新擦亮“东北振兴排头兵”的名片。
钟声已响,征程再启。首个“沈阳工匠日”不是终点,而是精神传承的新起点。当工匠精神成为沈阳的城市品格,当产业工人成为创新主力,这座老工业基地必将在强国建设的浪潮中,续写“匠心筑梦”的新时代传奇。
2025年10月26日杂谈
作者简介:李庚,男,沈阳人,1981年参加工作,从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做起,先后经历多个部门,曾经为基层或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已退休。在区委工作期间,作为省市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先后发表通讯、消息等稿件多篇,现为沈阳市于洪区作协副主席。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