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5项案例入选!云南省第十批义务教育“双减”校内提质减负增效典型案例公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9:25 1

摘要:玉溪市将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扛牢控辍保学政治责任,聚焦“底数清、留得住、学得好、兜得牢”目标,创新机制、精准发力,探索出一条控辍保学新路径。

10月30日,云南省第十批义务教育“双减”校内提质减负增效典型案例。其中,玉溪市有5项案例入选。具体如下↓

玉溪市以控辍保学新实践,筑牢乡村振兴教育根基

玉溪市将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扛牢控辍保学政治责任,聚焦“底数清、留得住、学得好、兜得牢”目标,创新机制、精准发力,探索出一条控辍保学新路径。

一是构建“四查三比对”机制,进行动态清零。

二是情感浸润,探索“新平模式”质量保学新范式。

全面推广新平二中“情感浸润式育人体系”,从管控转向吸引,实现“留得住、学得好”。创新编班机制,针对学业困难、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设立“个性化动态班级”,实行“一生一策”;重构课程体系,压缩部分文化课,增设音体美劳及实践课程,构建“情感获得感—校园归属感—学习价值感”激励链,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深化情感陪伴,配备复合型教育团队,教师转变为“成长合伙人”,通过游戏化教学、深度家访等方式融入学生生活,推动家长从“抚养者”变为“合作者”。

三是聚焦特困,兜牢底线彰显教育温度。

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建立“三级核查”机制,动态监测脱贫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在籍在校脱贫家庭学生14039人,实现“应助尽助”。构建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三位一体”体系,为269名重度残疾学生提供规范送教服务。确保7529名留守儿童“一对一”关爱。随迁子女100%入读公办学校,织密特殊群体就学保障网。

四是规范管理,协同攻坚构建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双减”,规范办学行为,推行差异化教学与分层作业,提升课堂吸引力,破解“听不懂、跟不上”导致的厌学问题。压实“双线四级”责任,落实依法控辍“四步法”,建立校领导、教师、驻村干部包保责任制,协同公安、人社等部门联防联控,严查非法用工与早婚现象。开展“清籍行动”,整治“人籍分离”,通过政府救助平台实现教育派单、乡街接单、线上调度闭环管理。对辍学率较高地区实行“红黄牌”预警和约谈机制,持续巩固控辍保学成效。

玉溪第四小学构建“三维驱动、五链协同”体育育人体系

一是三维驱动强根基,构建育人新生态。

制度保障立体化,建立校长领衔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体育纳入绩效考核,形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质量评估闭环体系。资源整合多元化,建成4825平方米智能化运动场馆,年均投入10余万元保障体育发展;构建“财政+社会+家校”协同机制,开发体育教学等数字资源,实现传统体育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文化浸润全域化,打造“场馆+课程+赛事”三维文化矩阵,设计“星级评定”评价体系,通过体育名人墙、冠军成长路等载体,培育校园体育精神。

二是五链协同促融合,激活育人新动能。

课程链: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玉溪四小足球成长手册》,优化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掌握3项以上运动技能。创新“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建立学生体育成长档案系统,运用大数据追踪学生运动轨迹,实现个性化精准指导。师资链: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培养计划,培育国家级裁判3人、省级教学能手2人;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体育教师与学科教师协同开发“足球数学”等融合课程。融合链:通过足球日记、运动美学创作、器材维护、劳动实践等,实现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学生体质优良率达64.5%,肥胖率下降至6.4%。辐射链:构建家校社协同网络,举办社区体育文化节,与职业俱乐部共建人才通道,5名队员参加国家少年队的集训,6名队员参加中超俱乐部的训练。

玉溪第四小学探索开展创新型、复合型“大科学”教育

一是思想引领,科教一体化促发展。

玉溪第四小学探索创立并实践了“教育—启发—感悟—更新—创造—改变—突破”的科学教育模式。通过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目标,以教师引领、课程渗透、活动开发、比赛促进为手段,催生出了以“创造发明、小机器人活动、无人机教育、科幻绘画和作文、科技体育模型活动、科普教育、科技实践活动、编程教育、模拟飞行”为主的科教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是统筹整合,搭建科教高效能链接。

成立科学教育领导小组,分设科技项目总辅导员,科技辅导员组建培训教师团队,教师团队搭建学生小队,家长协同学校对学生学习以及科教团队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多部门联动,与气象局、地震局、博物馆、澄江帽天山化石基地、维和制药等,开展“校—政—企—研”多种形式深入合作,打造科学教育“第二课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了涵盖机器人、航天、植物、天文、气象、信息安全等领域“大—小”衔接、层次递进的科学社团、基地、课程、教材,形成“教学—展示—体验—操作—设计”不断进阶的学校科教载体。依托高校理科领域的人才优势,联合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探索“项目+竞赛+社团”教学模式。

三是多学科渗透,以赛促研强质量。

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深挖教材中的科学教育元素,对学生开展多学科科学教育渗透。如数学课中关于测量、航天、声像等科技元素。借助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为平台,积极组织参加相应的科学教育和竞赛活动;依托学校课后服务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以学校科技项目组为核心,课题为引领,形成活动—比赛—研究—反馈的研训模式,稳抓科学教育质量。

四是齐抓共育,科创引领强特色。

课题引领,科学教育研究成果于2023年3月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示范引领,学校科技教育对外开放,接待省内外参观30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云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作用;赛事引领,近18年学校学生共获国家、省、市级奖项500余项,其中国家级70余项、省级奖230余项。

玉溪聂耳小学教育集团构建“红色美育”课程育人体系

一是多元红色文化浸润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美”。

在美育课程设置中,充分挖掘聂耳作品中的爱国主义和红色教育元素,有机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筑红色美育课程,通过对“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学习、赏析、排练,不断提高学生艺术实践技艺,厚植红色艺术素养。

二是声声嘹亮红美舞台,浸润学生“展示美”。

学校制定并完善“面向人人”“人人参与”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通过广泛开展以班级、年级、校级层面展示交流活动,探索出“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展示”“年年有演出”的美育展示浸润路径。创新开展好美育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外的舞台宣传校园优秀展演作品。积极筹建美术艺术团,分年级、分项目将社团课程融入教学中,探索将美术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校外的红色基地,让美术课堂变为多学科融合的红色美术思政实践课。

三是资源整合美育基地,搭建学生“实践美”。

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交流合作互动,推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活动服务,建好用好校内美育实践基地。如与花灯团、滇剧院、玉溪竹乐团联动,成立“地方戏曲传承教育基地”“地方艺术文化传承基地”。

四是点点进步美育评价,激励学生“成长美”。

依托玉溪聂耳小学教育集团美育名师工作室,积极探索测评内容和方法,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培养机制,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完善艺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将美育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玉溪第三小学深入实施“壮苗”行动

一是保证学生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或活动课、1小时的体育活动、两次大课间。上午三套早操—广播操、八段锦、跑操交替开展,穿插一、二年级踢毽子,三、四年级跳皮筋,五、六年级跳长绳;下午课前开展舞蹈活动。应对阴雨天气,学校还编排了两套室内操。1700多名师生参与“八段锦”课间操,以最高分荣获民族体育微视频大赛一等奖;《花样跳皮筋》在云南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全国中甲冠军赛中场进行了展示。

二是“七色花课程计划”丰富学生课后服务项目。

在运动类项目中,常规开展运动上,引进传统武术等,并把打陀螺、跳皮筋、滚铁环等也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同时,学校联动家长,让学生们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并参与了多种民间传统体育游戏。

三是重视近视防控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学校与眼科医院合作,建立了云南省内第一个中小学校园内“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站”,每周1次免费义诊,每学期1次视力筛查,建立学生视力档案,第一时间发现眼睛问题,不出校门能得到专家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开展市级课题《小学生近视眼环境致病因素及防治策略应用研究》,查找、证实近视影响因素并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学校近视率呈现逐年稳定下降的良好趋势。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