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方向规划方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9:49 1

摘要:安阳市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中心,西依太行、北临漳河,作为河南省唯一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联动城市,全域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是中原城市群区域交通枢纽与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十四五”期间,安阳在转型发展、城市更新、文旅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安阳市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中心,西依太行、北临漳河,作为河南省唯一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联动城市,全域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是中原城市群区域交通枢纽与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十四五”期间,安阳在转型发展、城市更新、文旅提升等领域成效显著,殷墟片区核心区改造持续推进,智慧停车系统投用缓解景区拥堵,红旗渠机场通航提升交通通达性,特色美食街区初具规模。但当前仍面临宜居品质待提升、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城市活力待激活、文化魅力彰显不够等突出问题,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艰巨,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转型仍需深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亟需通过科学规划明确未来10年发展路径,推动安阳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区域中心强市的跨越。

(二)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法律法规与战略文件;

2.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河南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省级规划部署;

3. 《安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安阳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0年)》等地方核心文件 ;

4. 安阳市“十四五”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报告及各类专项工作进展情况。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涵盖安阳市全域,包括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4个市辖区,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4个县,代管林州市1个县级市,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重点聚焦中心城区约137.26平方公里现状建成区域,统筹推进市域城乡协调发展及与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周边城市的协同联动 。

(四)规划期限

2026年-2035年,其中2026年-2030年为近期目标期,重点破解发展瓶颈、构建发展框架;2031年-2035年为远期目标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成区域中心强市。

二、总体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立足安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未来10年将全力打造“三区五中心一高地”:

1. 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2. 京津冀与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示范区;

3. 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4. 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

5. 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

6. 区域交通物流中心;

7. 区域通航产业创新中心;

8. 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

9. 豫北生态绿色发展高地。

(二)发展目标

1. 近期目标(2026-2030年)

-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突破2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4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2.2%以上。

- 城市更新:完成中心城区剩余老旧小区改造,推进6个重点片区更新项目,贯通15条断头路,新增停车位3万个,中心城区十五分钟生活圈综合达标率提升至70%。

- 生态建设:太行山生态屏障功能显著增强,洹河、洪河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城市绿地覆盖率提升至4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以上。

- 文旅发展:殷墟、红旗渠等核心文旅资源影响力持续扩大,年旅游接待量突破1.2亿人次,文旅产业总收入达到1800亿元,特色文旅品牌体系基本形成。

- 民生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养老、托幼设施缺口有效补齐。

2. 远期目标(2031-2035年)

- 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较2030年实现翻番,形成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38%,成为中原城市群北部重要经济增长极。

- 城市品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80平方公里,“两带、双核、六片”城市更新空间格局全面成型,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区域先进水平。

- 生态质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太行山生态屏障更加稳固,采煤沉陷区全面修复,建成“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生态宜居城市。

- 文化影响力:“甲骨文故乡、红旗渠精神摇篮”品牌享誉全球,殷墟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建成国际知名的文旅目的地。

- 民生福祉: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建成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

三、核心发展领域规划

(一)产业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 先进制造业提质升级

以转型发展为核心,推动钢铁、煤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重点推进安钢集团环保升级、煤化一体化延伸项目。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安阳高新区和龙安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打造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到2035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5%以上,建成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

2.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重点突破高端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核心技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进通航产业创新发展,依托红旗渠机场,布局通航制造、飞行培训等业态,建成区域通航产业创新中心。到203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3. 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

强化区域交通物流中心功能,完善陆港型物流枢纽设施,推进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能级,发展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供应链物流等产业。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动商圈差异化发展,升级改造传统批发市场,培育夜间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到203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以上。

(二)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城市

1. 空间格局优化与机制创新

深入实施“两带、双核、六片”城市更新空间格局,重点推进洹河生态文化带、洪河生态休闲带建设,强化古城核心、高铁片区核心功能。建立城市体检与更新闭环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整合政府投资、专项债、社会资本等资金来源,破解更新资金瓶颈。健全“专家智库+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城市更新“共同缔造”。到2030年,形成具有安阳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

2. 基础设施提质增效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优化跨京广铁路通道,提升安钢大道、文明大道等主干道通行能力,完善支路网络。加快高速铁路建设,强化与京津冀、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互联互通。完善市政设施体系,改造老城区老化管网,建设城市地下管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易积水点位问题。到2035年,建成内畅外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3. 民生与公共空间提升

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重点完善北关区养老和文化设施、文峰区公共活动场地、殷都区托幼设施、龙安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新增社区公园和游园,提升老城绿地覆盖率。打造洹河、洪河滨水公共空间,实现“临水亲水、活力彰显”,构建“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网络。

(三)文化赋能:擦亮历史文化名片

1.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构建多层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重点加强殷墟、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等保护修复。推进殷墟片区功能优化,解决文化资源与功能错配问题,打造世界级殷墟文化旅游目的地。活化利用盘庚街工业遗产,发展文创、科创等业态,传承工业文化记忆。到2035年,建成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2. 文旅融合业态创新

打造“甲骨文探秘之旅”“红旗渠精神研学之旅”“大运河风情体验之旅”三大特色线路。推进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仓巷街、县前街等特色街区提质升级,培育沉浸式演绎、夜间文旅等新业态。办好运河秋色等主题宣推活动,推出景区门票优惠、特色美食打折等政策,提升游客体验。到2035年,年旅游接待量突破2.5亿人次,建成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中心。

3. 文化品牌塑造与传播

强化“甲骨文故乡、红旗渠精神摇篮”城市品牌,开展甲骨文活化利用工程,开发文创产品和数字IP。加强红旗渠精神传承弘扬,建设红旗渠精神教育基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城市形象宣传,举办国际甲骨文研讨会、红旗渠精神论坛等活动,提升安阳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生态治理:建设绿色宜居家园

1. 生态屏障建设

筑牢太行山生态屏障,实施山体修复、植被恢复工程,加强万宝山等自然保护地建设。推进黄河流域支流治理,重点开展洹河、洪河全流域生态修复,清理河道垃圾,提升滨水生态品质。到2035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2%以上。

2. 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治理,提升空气质量。加强水污染治理,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重点整治工业遗留场地和农业面源污染。到203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5%。

3. 绿色发展模式构建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推广清洁能源应用,降低单位GDP能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绿色出行。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五)城乡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壮大优质小麦、花生、道口烧鸡等特色产业链,建成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推进农文旅融合,依托滑县大运河、林州太行山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 乡村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

加强村庄规划引领,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设施水平。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打造和美乡村。到2035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巩固,乡村风貌更加靓丽。

3.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建成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六)民生改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1.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到2030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达到省内先进,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

2.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

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到2035年,居民健康水平达到省内领先。

3. 社会保障体系提质扩面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防止规模性返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安阳市未来10年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市级统筹、县区负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二)政策保障

制定出台支持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完善财政、税收、土地等激励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规划实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三)人才保障

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开展技能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四)监督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客观评价规划实施成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策略,对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五、结语

未来10年,是安阳市实现转型跨越、建成区域中心强市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立足安阳发展实际,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明确了“三区五中心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和核心任务。全市上下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推进规划实施,努力把安阳市建设成为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文化魅力充分彰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谱写安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天水一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