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瓶盐水,或许你真不该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9:31 1

摘要:“我在这住院治疗,如果不给我挂盐水,那和在家治疗有啥区别?”湖南省益阳市36岁小伙郭某因房间隔缺损住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脏外科。对他而言,“住院就需要输液”“输液好得快”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我在这住院治疗,如果不给我挂盐水,那和在家治疗有啥区别?”湖南省益阳市36岁小伙郭某因房间隔缺损住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脏外科。对他而言,“住院就需要输液”“输液好得快”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实际上,有这种认知的人并不少见。静脉输液作为现代医学中重要的给药途径,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其不合理使用带来的患者安全风险、医疗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或许,这瓶盐水,真不应该挂。

为了规范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管理,自2021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每年发布的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都将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从2021年至2022年的“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转向2023年以后的“提高规范使用率”,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有关住院静脉输液目标的转向脉络更加清晰。尤其是今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药事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5年版)》,让住院静脉输液管理有了更明确的抓手。

现状

多重因素交织的诊疗困境

国家药事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静脉用药管理质控工作组组长、安徽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主任药师姜玲表示,目前我国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不规范问题涉及指征把控、疗程控制、用药管理等多个环节。《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达80%以上,其中不合理输液的比例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医患认知偏差、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指征输液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即对无需静脉给药的患者过度使用输液治疗,甚至因患者或家属的主观要求而违背治疗原则给予输液治疗。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林彬提到,基层医院“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输液)的用药模式仍较为常见,普通上呼吸道感染、轻度腹泻、慢性病稳定期等本可通过口服药物有效治疗的疾病被纳入输液范围的情况屡见不鲜。

无指征输液的背后是医患双方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姜玲分析,“输液好得快”是老百姓最普遍的误区。不少人将输液视为“高级治疗”,认为“口服药见效慢、没效果”,甚至主动要求输液;部分患者还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等输液当作“营养补充”,甚至有些老年患者每年冬季定期到医院输活血化瘀药进行“输液保健”。

“这种认知误区直接导致辅助用药的输液需求居高不下,占基层医院输液总量的20%以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学部主任刘韶说。

在医生层面,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李应华表示,部分年资较高的医生长期将静脉输液作为“快速控制症状”的手段,对口服或局部给药的替代方案接受度低;年轻医生则因指征把握不严,在病情未明确时倾向于“保险性”输液,避免因“延误治疗”引发纠纷。李应华说:“这些认知层面的偏差共同促进了无指征输液的发生。”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也会造成输液不规范。”林彬表示,基层医生对药代动力学、输液适应证的认知有限,部分医生甚至不清楚左氧氟沙星口服生物利用度接近99%,与静脉输液疗效相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儿童专用口服剂型,很多成人剂型需拆分给患儿服用,因味道苦涩导致患儿不配合,医生只好选择输液。同时,有些基层医护人员应急处置能力薄弱。“曾有患者在基层医院输液时出现过敏性休克,医生却不知如何使用肾上腺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林彬说。

长兴县人民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输液成品 等待发往各病区。

规范

让输液真正服务于治疗必需

不规范的住院静脉输液对患者和医疗系统会造成巨大危害。

李应华介绍,静脉输液是有创操作,包含药物的液体直接进入血管,任何不规范操作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重复使用一次性止血带、留置针超过72小时未更换等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林彬表示,静脉输液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以下危害:易导致静脉炎,高渗性药物外渗会造成皮肤发泡、坏死,心功能不全患者过量输液可能诱发心衰,甚至可造成死亡率极高的过敏性休克。

刘韶从医疗成本角度出发表示,不规范输液会造成耗材、人力、床位等资源浪费,增加误工成本,加剧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

“然而,规范住院静脉输液并非‘一刀切’禁止输液,而是要清晰界定‘该输则输、不该输坚决不输’的边界,让静脉输液真正服务于治疗必需。”姜玲说。

关于必须给予住院静脉输液的场景,受访的多位专家结合临床指南与实践经验,总结出三大核心类别。

第一类是急危重症救治。针对脓毒性休克、重症肺炎、化疗后骨髓抑制、主动脉夹层等疾病,患者病情危急,需通过静脉途径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或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王伟表示,此类患者循环不稳定或病情进展迅速,口服药物起效速度无法满足治疗需求,必须依赖静脉给药控制病情。

第二类是药物特性限制。部分药物因生物利用度极低(如两性霉素B传统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

第三类是胃肠道功能障碍。例如,严重呕吐、肠梗阻、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等患者无法通过口服的方式获取药物,而需要静脉输液维持治疗。长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朱晖提到,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常因喝水呛咳无法口服药物,需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和给予药物,待吞咽功能恢复后再逐步转为口服给药;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无法进食的患者,也需通过静脉输液提供营养支持。

理念

从量控到质控的演变

姜玲表示,国家对住院静脉输液的管理从早期“降低使用率”转为如今的“提高规范使用率”,不仅是政策措辞的调整,更体现了对医疗质量内涵理解的深化,以及对临床实际需求的回应。

姜玲回忆,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次将“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这一举措直指当时无指征输液较为严重的问题。为推动目标落地,国家药事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制定了10个“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监测指标”,涵盖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非手术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床日占比、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数量(袋/瓶)、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体积(毫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率、中药注射剂使用率等,并在全国开展两轮抽样调查。这是我国首次用量化指标系统管控输液行为,让“降低使用率”有了明确抓手,也为医院指明了改进方向。

自2023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中的“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调整为“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姜玲表示,这一转变是从量控到质控的升级。此前的目标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住院静脉输液的使用,但也出现“为降而降”的偏差。“一些医院为实现目标,采取分拆输液体积、使用小溶媒等手段。”刘韶说。

姜玲介绍,同年,国家药事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印发《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临床使用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将监测指标从10个增加到12个,新增“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人均用药品种数”和“住院患者单瓶输注肠外营养使用占比”。玉溪市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宫喜翔表示,新增指标能更全面地评价输液规范性,避免仅以使用率衡量的局限性。“比如,有的患者住院期间输液1次,有的输液10次。按照原指标统计,这两种患者住院期间输液次数均算作1次。因此,仅统计使用率无法反映治疗是否合理,而新增指标可实现更精准的管控。”宫喜翔说。

实践

多维度探索落地路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标的调整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清晰的行动方向,各地医疗机构结合自身诊疗特点与管理痛点,从管理机制、技术赋能、患者协同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出一批可复制的经验。

构建全院协同的闭环管理体系,是不少医院推进目标实现的核心思路,玉溪市人民医院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该院药学部主任台琪瑞介绍,该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以医务部为牵头单位,联合药学、护理、质控、信息等多个部门,明确各环节职责,避免因“各自为政”出现管理漏洞。在具体执行中,医院细化监测指标,每月统计各科室的输液率、规范使用率、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重点药物使用率,对指标超标的科室进行通报整改,并将结果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通过考核压力倒逼科室重视规范输液。同时,医院强化药师前置审核作用,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对所有输液医嘱进行审核。此外,医院还开展多学科联合查房,由药师与医生、护士共同评估患者输液必要性。在信息化层面,医院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嵌入智能提醒功能。当医生开具超剂量输液医嘱时,系统会自动弹出警示,实现对输液行为的实时干预。台琪瑞说:“这些举措的实施,让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率从2020年的89.73%降至2024年的82.72%,规范使用率从84%升至96.92%。”

在完善管理框架的同时,技术赋能与专业培训成为弥补基层能力短板、提高规范使用率的关键。长兴县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面对下辖9家分院医护人员应急能力薄弱、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在长兴县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开展专项培训。长兴县卫生健康局医政科科长沈富斌介绍,培训内容涵盖无菌配置、过敏性休克处置(如肾上腺素正确使用方法)、药物配伍禁忌及静脉转口服(IVOS)策略等。医护人员接受培训后需考核合格才能获得“输液操作上岗证”,无上岗证者不得从事输液工作。“这一举措相当于给基层分院的输液工作上了道保险。”沈富斌说。林彬表示,为了实时掌握基层动态,长兴县人民医院还对各分院的输液率、规范使用率、重点药物(如中药注射剂)使用率进行实时监测,每月公示数据并约谈超标分院。2023年,基层分院住院静脉输液使用率从87%降至79%,床均日输液袋数从2.92袋降至2.48袋,实现了从“无序使用”到“有序管控”的转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则将技术创新聚焦IVOS这一核心环节,开发国内首个“全医嘱静脉转口服提示系统”,破解临床中“医生忽视转口服提醒”的问题。刘韶介绍,该系统于2023年开始试运行,2024年正式嵌入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能基于药品说明书、临床指南,结合患者病情,自动标记符合IVOS条件的患者与药物,并弹出弹窗提醒医生。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系统早期出现“医生直接关闭弹窗”的问题,2025年系统升级后新增“强制反馈”功能——医生必须选择“接受转口服”或“拒绝”,拒绝时需填写具体理由(如“患者胃肠道不耐受”“病情仍不稳定”)。“这一设计让医院能精准收集医生产生顾虑的原因,为后续系统优化提供一手数据。”刘韶说,目前,该院已梳理出以奥美拉唑、维生素B6等辅助用药为主的75种可IVOS的药物。系统落地后的数据显示,住院静脉输液使用率从2023年的84.24%降至2025年的83.19%,质子泵抑制剂静脉输液使用率从33.78%降至32.86%,床均日输液袋数从3.78袋降至3.42袋。在费用方面,患者次均药费从5666.87元降至4392.05元。此外,该院还在牵头编写《静脉转口服指南》,并开展“理论+系统操作”培训,帮助更多医院掌握智能提醒系统的搭建与使用逻辑。

除了院内管理与技术创新,患者教育与医保联动也成为重要手段。林彬介绍,长兴县人民医院将规范住院静脉输液使用率纳入“合理检查、合理检验、合理用药”(三合理)检查,并将其与医保总额预付政策挂钩,在年底清算时对不合理输液产生的费用进行扣罚,通过经济杠杆减少过度输液行为;同时,医院制作输液风险告知书,在患者入院时发放,用通俗的语言普及“普通感冒无需输液”“口服药与输液疗效相当”等知识,逐步减少患者主动要求输液的情况。针对儿科输液难题,医院引进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布洛芬混悬液等儿童专用口服剂型,添加矫味剂改善口感,提高患儿服药配合度,使儿科输液率从98%降至84%。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一名心脏术后患者的颈部被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学部药师戴婷婷在核对药品

改进

现存困难与优化建议

尽管各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访专家仍表示,住院静脉输液的规范之路仍面临多重现实阻碍,需要从多维度持续发力才能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标。

患者认知转变是最突出的难题。林彬提到,即便医生反复解释口服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仍有老年患者、农村患者坚持输液。“这种观念短期内难以被彻底扭转。”林彬说。

除了患者认知层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也制约住院静脉输液规范化进程。林彬表示,虽然经过培训,但部分基层医生对IVOS策略、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认知仍有限;基层机构还缺乏儿童专用口服剂型和输液实时监测系统,管控难度较大。同时,信息化滞后与协同不足的问题也较为明显。朱晖说:“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尚不能实现对输液数据的实时抓取,使临床科室不能及时对比数据并进一步改进相关行为。”

对于信息系统建设,刘韶也表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强制提醒系统虽有效,但需要网络信息科、医务部、临床科室多方协调,推广难度大,且“医、药、护、管”协同机制不健全,药师不参与查房、护士发现不良反应后反馈不及时的情况仍存在。

针对这些痛点,受访专家从多个维度提出了优化方向。

在医患宣教方面,林彬建议医院在公共场所播放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微电影,医生在诊疗时主动解释输液适应证及替代方案;社会层面可利用媒体、社区宣传等渠道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公众认知。

在管理机制上,刘韶建议将“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IVOS实施率”“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及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等指标体系,与院长考核、科室绩效挂钩;同时建立输液使用动态监测平台,实时显示各科室数据,对频繁开具非必要输液处方的医生限制处方权。

技术赋能与资源优化也是重要方向。林彬表示,一方面推广智能提醒系统,完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信息化管理,实现药物配伍禁忌自动识别、输液剂量智能计算,建立区域输液监测平台,对基层医院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另一方面,鼓励药企研发儿童专用口服剂型,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药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在医保联动方面,姜玲建议借鉴德国经验,加强政策引导。如德国医保将合理输液纳入病种付费考核,并建立超额使用追责机制,以此减少输液使用。

过度输液的背后,是医疗管理机制的粗放与监测手段的不足。刘韶坦言,很多医院虽提出“规范输液”目标,却缺乏统一标准和精细流程。

实际上,国家已经注意到这方面问题,并用更精细化指标对各地予以引导。今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药事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5年版)》,其中就有对住院患者静脉用药的相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主任赵颖波介绍,2025年版药事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新增、修订了“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床日占比”“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体积”“Ⅰ类和Ⅱ类切口手术经静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长”“住院患者人均静脉用药品种数”“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泵使用率”等指标。

这些新增、修订的指标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医疗机构静脉输液使用的合理性与规范性。赵颖波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床日占比可以直观反映静脉输液在住院治疗中的使用频率;平均每床日使用体积可以衡量输液量是否恰当,避免过度输液带来的风险,如加重心脏负担、引发静脉炎等;静脉输液泵使用率的首次纳入,则强调了从多维度监测静脉用药的使用情况。”

姜玲说,实现“提高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的目标,需要“医、患、管”共同努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以监测指标为导向,以处方审核与点评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保障,建立健全静脉输液临床使用管理体系,多策施力,多维度综合管理,规范静脉输液治疗,促进合理用药。患者应提升健康素养和合理用药意识水平,对静脉输液治疗有一定的正确认知。管理部门则要制定科学化、精细化的政策细则,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工作。

文/图:健康报记者 吴刚

编辑:吴刚 李诗尧

校对:于洋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