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现在的马明已经完全让他的亲戚朋友们刮目相看了,因为他已经完成华丽变身,成了“玩儿着就能把钱赚了”的企业家……
“你一个农民,一脑袋高粱花子,玩儿什么艺术?”
这是两年前,马明的朋友对他的一句调侃。
不过,现在的马明已经完全让他的亲戚朋友们刮目相看了,因为他已经完成华丽变身,成了“玩儿着就能把钱赚了”的企业家……
马明是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东王镇西王村的村民,初中文化,平时靠跑大货车谋生。他早年往南方东南沿海地区送货,发现当地有人种附石盆景,激发了他的兴趣。
没有订单的时候,马明在家闲着没事儿,于是喊来自己的表哥曹金栓,商量着是不是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种点盆景试试。兄弟俩的执行力都很强,有了想法便立刻付诸行动。
“行业的跨度,职业的反差,确实有点儿大,一开始也是有点发怵,不敢干。后来我跟我哥俺俩一商量,别想太多,先干,自己逼自己一把。”马明如是说。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哥儿俩虽然一腔热血,但完全是从零开始,毫无头绪。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石材和绿植品种,为此俩人钻进了保定太行山里,经过三年精心挑选,最终选定了易县出产的观赏石。随后又南下考察,决定用小叶榔榆跟石头结合。
“种石头”的方法听起来并不难,先根据每一块石头的形状,规划出植株的走势路线,原则就是保留石头最好的观赏面。然后用笔画好线,用直磨机顺着线条开槽。
石头加工好以后,便和小叶榔榆一起“种”进地里。随着植株的长大,保证它能顺着开好的槽沟生长即可。后期再对植株进行剪枝加工,保证它有更好的观赏性,一个石头与植物共生的盆景就成型了。
流程跑通了,兄弟俩果断在村里租了三亩地就要开干,不料家里亲戚朋友谁都不看好,尤其是俩老婆意见很大……
表嫂回忆起那时候的情形,还是一肚子心酸:“我们妯娌俩在地里帮忙,挖坑、覆苗什么的。春天开始种的,天气冷,那大风呼呼的,人家别人都回家去了,我们俩撅着屁股在地里干活,哎呦,当时心里对他们十分不满。”
最主要的意见还不是辛苦,人家别人种庄稼种菜,当年就能见到钱,甚至种几个月就能收获。种这个小树苗子,半年都不见长多少,得好几年才能变现。而且,投资那么多,到时候能不能卖出去还不一定,毕竟在北方几乎见不到这玩意儿。
总结起来就四个字:辛苦、没谱。
不过,农村人就这样,俩媳妇虽然免不了发牢骚,但该干活的时候还是会下地帮忙。哥儿俩也是铆足了劲儿,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
“石头开槽用什么工具我们都不知道,我俩就从网上开始买各种加工石材的刀头,回来一个一个试,最后试了好多种,才确定用哪种刀头。”
马明表示,一切都是从0开始学的,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包括剪枝,自己没有农林知识,更没有艺术细胞,剪得一塌糊涂。当时就有朋友一边看他剪枝一边笑:“你一个农民,一脑袋高粱花子,玩儿什么艺术?”
不过,兄弟俩心态非常好,反正都是自己的东西,剪成啥样都无所谓,就算剪坏了别人也说不了啥,大不了重新再来,慢慢儿学呗。也正因为如此,正常一个附石盆景3年就可成型,他们兄弟俩搞了5年才做出第一批成品。
赶上移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东风,销售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一些。妯娌俩每天蹲在地里开直播,兄弟俩则全国各地参加展会,双管齐下。
“直播从5月份开始吧,三个月大概卖了11万多。现在腰板觉得挺直了,挺高兴的。”表嫂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牢骚,笑得合不拢嘴。
马明前阵子到山东参加一个葫芦节,现场卖了十四五盆,收入2万多块钱,平均一盆1200-1300元左右。
“我现在有1500多棵,就按1000块钱一棵来算的话,这个价值也得100多万,对吧?说实话,这一棵的价值,就相当于小麦一亩的总产值。”
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亲戚、朋友、同乡的质疑声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赞扬和佩服:想不到初中文化的俩农民,还真就吃上了艺术这碗饭……
回想起五年前的筚路蓝缕,马明感慨地说道:“爱好一个东西,你会心甘情愿地,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查视频,查资料,结合我们自己的一些想法,慢慢地,感觉做得还行。”
山高路险无所惧,
百转千回奈我何。
信念如铁迎难去,
唯求此生作人杰。
现在,兄弟俩又突发奇想,准备给每个盆景都赋诗一首,给每株小叶榔榆都赋予一种精神和喻义。
“搜肠刮肚,胡乱拼凑吧……”马明谦虚地说道。
通过这次创业经历,表哥曹金栓也有自己的心得:“想干什么事情,就放开了去干,哪怕把它干烂,干烂总比不干强。先完成,再完美!”
如今,兄弟俩想让自己这份珍贵的经验造福更多人,如果有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可以联系他们,也可以直接去村里找他们。
“我会心甘情愿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马明这样说道。
无疑,这兄弟俩是幸运的,但他们的幸运不仅仅是成功赚到钱了,更是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做出成绩,并且能继续深耕下去。要知道,做喜欢的工作,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希望他俩的事迹也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放异彩。
敬请点赞,转发,关注。
来源:十九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