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书圣”王羲之的影响力有多大,曾有人把他称为“书法界的孔子”,在他之后的所有书法家,直接或间接的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之所以有“间接”一说,是因为有的人先学羲之书法传人的字,进而追摹“二王”。我们熟知的羲之传人有虞世南、褚遂良、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
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欣寺书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
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书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
大家都知道“书圣”王羲之的影响力有多大,曾有人把他称为“书法界的孔子”,在他之后的所有书法家,直接或间接的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之所以有“间接”一说,是因为有的人先学羲之书法传人的字,进而追摹“二王”。我们熟知的羲之传人有虞世南、褚遂良、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
在羲之本人与这些唐代以后的书法家之间,有一座“桥梁”,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让羲之笔法得以延续并最大程度保持了原貌,此人就是智永。根据《法书要录》我们可知,智永书法学自南朝箫子云,并传给了虞世南,虞世南又传给了欧阳询、褚遂良,进而延续给陆柬之、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人。
所以,智永可以说是唐代所有书法家共同的老师,他创造的“永字八法”,即以'永'字的八个笔划作为典范,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
关于'八法'的起源,有人认为是蔡邕、王羲之首创。但即使是王羲之首创,它的广泛传播也是与智永的努力分不开的。没有智永,'永'字八法很可能失传了。
智永为'永'字八法的流传和发扬,还有《真草千字文》《草书兰亭序》,后人学了1000多年,启功先生尤其看重他的《千字文》,写道:“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烂漫开”。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完全师承了王羲之的草字法规。
王羲之的方折之笔,以及王献之的长形字态和点捺俊美的逸笔,都在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特别是他的楷法,是以草字的笔调来写楷书,和写草书一样,喜欢在每一个字内,加上一二重笔,使字态更为生动活泼,略似'行楷'。
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十分喜爱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尤其是书僧怀素、高闲、贯休、梦龟、文楚等人,都以智永的笔法为楷模。
智永的字的确得王羲之真传,相较于后世的《兰亭序》摹本,他的字笔法更纯正。都穆曾说:“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坮,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也是学魏晋笔法绕不开的名帖。
智永的书艺得到世人普遍好评,在于他继承二王笔法,又有所发展。
拿王羲之《兰亭序》与他的《真草千字文》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永楷书笔法具有《兰亭序》的意趣和动势,特别是用锋的变化。
但仔细欣赏可以发现,他的楷书与二王父子的书法还是有区别的。如清代何绍基所说:'二王楷书,具带八分体势',而智永楷书则'此视之觉渐远于古'。这'远于古'的意思,其实是智永把当时楷书中遗留的古拙之意,即隶意,已全部扫除了。
尤其结体的处理,别具匠心,因势利导地使上下结构偏长,让左右结构偏宽,并有一定的穿插错落,打破了平缓的格局,从而取得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加上他的用笔呼应紧密,笔势相连,牵丝脉络,清晰可见,颇具天真烂漫之趣,形成了'帖学'流美的风格。
智永的书法传人众多,除佛门弟子外,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也曾从他学书,得其真传。虞世南后来成为唐太宗的书法老师。盛唐书名赫赫的张旭,也是智永的后学,可见智永书法艺术影响之大。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
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智永继承了祖辈学书锲而不舍的精神,有“退笔成冢”之说。传说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载,每日深居简出,专心习字。他准备了数个一石多的簏子,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来丢进簏子里。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簏子。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名之曰“退笔冢”。
唐张怀瓘《书断》说智永“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于羊、薄”。
宋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宋米芾《海岳名言》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宋人编的《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
明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坮,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明解缙《春雨杂述》谓:“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
来源:愙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