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逃学、装病?别急着逼他,先搞懂这 5 个深层原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9:00 1

摘要:面对孩子厌学、逃学、装病,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愤怒 + 指责”:骂孩子 “懒惰”“矫情”“不懂事”,要么强行拽着孩子去学校,要么翻倍布置作业 “惩罚”。

“早上喊孩子上学,他说‘肚子疼’;带他去医院检查,啥毛病没有 —— 明明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装病逃学?”

回家问他,他要么沉默,要么吼‘我就是不想上学’——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厌学了?”

面对孩子厌学、逃学、装病,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愤怒 + 指责”:骂孩子 “懒惰”“矫情”“不懂事”,要么强行拽着孩子去学校,要么翻倍布置作业 “惩罚”。

可越逼,孩子越抵触,甚至从“装病” 变成 “真的情绪崩溃”。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不是“故意作对”,而是藏在背后的 “求救信号”—— 他们不是 “不想学”,而是 “遇到了迈不过去的坎,只能用逃避的方式喊救命”。

先搞懂这 5 个深层原因,比急着逼他上学更重要。

一、先停一停:别骂孩子“不懂事”,他的 “逃避” 是在 “求救”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厌学、逃学就是没毅力、不想努力”,却没发现:如果不是真的 “撑不下去”,没有孩子愿意放弃学业、承受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失望。

孩子的每一次“装病”“逃学”,都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很难受,我需要帮助,可我不知道怎么说。”

孩子不会用“我很孤独”“我压力很大” 来表达感受,只能用 “不想上学”“装病”“逃学” 这些 “看得见的行为” 来传递痛苦。

家长先放下“指责”,试着蹲下来问一句 “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办的事了”,才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 “真问题”。

二、深层原因 1:学业压力 “过载”,孩子陷入 “越差越怕” 的恶性循环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厌学是因为不够努力”,却没看到:现在的孩子,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承受的学业压力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 不是 “学不会”,而是 “努力了也没用,只能在挫败里越来越怕”。

具体表现:

•作业堆到凌晨写不完,早上 6 点就要起床,每天睡眠不足 6 小时;

•周测、月考、单元考接连不断,一次考差就被家长骂“你怎么又退步了”,被老师找去谈话;

•看到身边同学轻松考高分,自己却连基础题都要琢磨半天,慢慢觉得“我就是个学渣,再努力也没用”。

这种“高强度 + 高挫败” 的状态,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 “恐惧”:一想到上学要面对 “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就浑身难受,只能用 “装病”“逃学” 来逃避。

三、深层原因 2:人际关系 “卡壳”,孩子在学校 “待得难受”

对孩子来说,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 “社交的场所”。如果在学校里 “没朋友、被欺负、和老师有矛盾”,就算学业压力不大,也会不想上学 —— 毕竟没人愿意待在一个 “让自己难受的地方”。

常见的人际困境:

1.被孤立、没朋友:吃饭时一个人坐,体育课没人组队,课间只能坐在座位上发呆;想融入同学的小圈子,却被拒绝“我们不跟你玩”;

2.遭遇隐性霸凌:被同学起侮辱性的外号,背后议论“他成绩差还爱装”,甚至被故意藏东西、推搡;

3.和老师有矛盾:被老师误会“上课说话” 当众批评,觉得 “老师不喜欢自己”;提问时没答上来,被老师说 “这么简单都不会,上课没听讲”,觉得丢脸又委屈。

这些“人际问题” 对孩子来说,比 “考差” 更难承受 —— 他们害怕去学校面对 “孤独”“委屈”“害怕”,只能用 “逃学”“装病” 来躲着。

四、深层原因 3:自我价值 “缺失”,孩子觉得 “我根本没用”

很多孩子厌学,不是“讨厌学习本身”,而是 “从学习里找不到‘自己有用’的感觉”—— 他们觉得 “我成绩差,我没特长,我在学校里就是个‘多余的人’”,慢慢失去 “待在学校的动力”。

具体场景:

•每次考试都在倒数,家长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连你弟弟都比你强”;

•想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却发现“自己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画画”,只能当观众;

•老师表扬的永远是“成绩好、有特长” 的同学,自己从来没被注意过,慢慢觉得 “我在学校里没存在感,有没有我都一样”。

孩子需要从“被认可、被需要” 中找到自我价值,可如果在学校里 “总是被否定、被忽视”,就会觉得 “上学没意义,还不如在家待着”,进而出现 “厌学、逃学” 的行为。

五、深层原因 4:家庭氛围 “压抑”,孩子把 “上学” 当成 “逃避家庭的借口”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厌学只和学校有关”,却没发现:家里的氛围,也会让孩子 “不想上学”—— 如果家里总是 “吵架、冷战、只谈成绩”,孩子会觉得 “在家待着难受,去学校也没动力”,甚至用 “逃学” 来躲避家庭的压力。

常见的压抑氛围:

•家长总吵架:爸爸和妈妈每天为“钱”“家务” 吵架,甚至摔东西,孩子觉得 “家是个可怕的地方,可去学校也开心不起来”;

•只关注成绩:一回家就问“今天考了多少分”“作业写完了吗”,从来没问过 “你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没有遇到好玩的事”;

•过度控制:孩子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放学后做什么,都要按家长的要求来,孩子觉得“我连自己的事都做不了,上学还有什么意思”。

家庭本该是孩子的“避风港”,可如果家里充满 “压力、争吵、控制”,孩子就会 “既不想在家,也不想去学校”,只能用 “装病”“逃学” 来逃避。

六、深层原因 5:学习 “没意义”,孩子不知道 “为什么要上学”

很多孩子会问家长:“我为什么要上学?学这些数学公式、古文,以后能当饭吃吗?” 如果家长只会说 “不上学你以后只能去搬砖”“别人都上学你就得上”,孩子就会觉得 “学习是为了家长、为了应付考试,不是为了自己”,慢慢失去动力,甚至 “厌学、逃学”。

孩子的困惑:

•觉得“学习是任务”:每天按家长和老师的要求 “上课、写作业、考试”,不知道 “学这些有什么用”;

•看到“不读书也能赚钱” 的例子:刷短视频看到 “有人没读多少书,开直播就赚了很多钱”,觉得 “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去赚钱”;

•对未来没目标: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觉得 “就算考上高中、大学,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不如现在就放弃”。

当孩子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就会觉得 “上学是件‘没意义又辛苦’的事”,自然会想办法逃避。

七、家长该怎么做?先“共情”,再 “解决”,别让孩子独自扛

知道了深层原因,家长不用急着“立刻让孩子回学校”,而是先做好这 3 步,帮孩子 “卸下压力,找回动力”:

1. 先 “共情”,别否定孩子的感受

别再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你就是矫情”,而是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要是我,我也会觉得委屈 / 害怕”;孩子说 “我不想上学”,别骂他,而是问 “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办的事了?愿意跟妈妈说说吗”—— 先让孩子觉得 “我的感受被理解了”,他才愿意打开心门,告诉你真相。

2. 再 “找原因”,和孩子一起 “溯源”

如果孩子愿意说,就认真听他讲“在学校遇到的事”“为什么不想上学”;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可以找老师、孩子的好朋友了解情况,或者带孩子做 “轻松的事”(比如散步、吃好吃的),慢慢引导他说出来 —— 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 “对症下药”。

3. 最后 “一起解决”,别让孩子一个人扛

如果是“学业压力大”,就和孩子一起 “减少作业量、停掉不必要的补习班”,告诉孩子 “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你健康开心才重要”;如果是 “人际问题”,就教孩子 “怎么和同学沟通、怎么向老师求助”,甚至可以陪孩子一起 “找老师聊聊”;如果是 “家庭氛围差”,就先改善家庭环境,少吵架、少谈成绩,多和孩子聊 “开心的事”。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别让孩子觉得“只有我一个人在努力”,让他知道 “爸爸妈妈会陪着你,一起面对”—— 这份支持,才是孩子找回上学动力的关键。

最后想说:孩子厌学、逃学、装病,不是“坏孩子”,是 “需要帮助的孩子”

别再用“懒惰”“矫情”“不懂事” 给孩子贴标签,也别再急着 “逼他回学校”。孩子的每一次逃避,都是在向你 “求救”—— 他可能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可能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先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搞懂他背后的痛苦;再站起来,陪着孩子一起面对,帮他解决问题。当孩子觉得“我很难受,但有人懂我;

我遇到困难,但有人陪我”,他才会慢慢找回 “去学校的勇气”,重新爱上学习。

毕竟,对孩子来说,“被理解、被支持”,比 “考高分、上名校” 更重要 —— 而这份理解和支持,才是你能给孩子最好的 “成长礼物”。

你家孩子有没有过“厌学、装病不想上学” 的情况?你当时是 “批评他” 还是 “先听他说”?最后找到原因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我们一起分享 “帮孩子走出厌学困境的小经验”

来源:育儿经鄂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