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说这时候该做的是“回血”,可他偏要再下一注——把大把美元往太平洋对岸一扔,要干预美国总统大选。
1948年,解放战场如火如荼。
全国解放的曙光已经近在眼前,整个中华大地洋溢着新生的希望。
但另一边的蒋介石,却并不好过。
前线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国统区金圆券贬成手纸、内部桂系在旁边磨刀霍霍......
按说这时候该做的是“回血”,可他偏要再下一注——把大把美元往太平洋对岸一扔,要干预美国总统大选。
此举看似让人费解疑惑,但了解过老蒋和美国大选的情况就会意识到,蒋介石之举并非病急乱投医,而是江山倒塌前的最后一次放手一搏。
干预美国大选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国民政府的外交空间日益收窄。
值此风雨飘摇之际,蒋介石却将一部分注意力转向了大洋彼岸——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
尽管国内局势已万分危急,蒋介石仍调动资源,对共和党候选人托马斯·杜威展开了一系列公开与私下的支持行动。
根据多方资料证实,蒋介石最早在1948年夏季,就作出了支持杜威的决定,而非与自己合作多年的杜鲁门。
当时,美国媒体普遍预测杜威将击败时任总统杜鲁门,这一舆论倾向对蒋介石的判断起到了关键作用。
蒋介石开始采取切实步骤,试图把手伸向大洋彼岸的美国政坛。
首先,蒋介石派遣时任立法院副院长的陈立夫秘密赴美,与杜威阵营建立联系。
据台湾《中国时报》及多家媒体报道,陈立夫此行携带了巨额资金,用于资助杜威的竞选活动。
虽然具体金额尚无官方档案证实,但广泛流传的说法是400万美元。
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足以引起美方注意。
陈立夫在与杜威会面时,明确表达了蒋介石对其竞选的支持,并传达了若杜威当选,将深化中美合作的愿望。
杜威方面对此回应积极,甚至承诺当选后将加大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力度。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在国内组织了多场声援杜威的公开活动。
最典型的是在北平举行的游行。
1948年夏末,国民党方面策划了一场以“支持杜威竞选总统”为主题的游行,地点从神武门出发,途经紫禁城、长安街等地,游行队伍中有人高举杜威画像,还有人牵着象征共和党的大象模型,试图营造热烈氛围。
这些活动被拍摄成照片后,部分送往美国,作为“中国民意支持杜威”的象征材料,意图影响美国公众舆论。
此外,蒋介石还指示驻美使馆及国民政府相关机构,在美国政界展开游说活动。
据考证,国民党方面曾试图通过美籍华人团体、亲蒋媒体以及部分国会议员,传播对杜威有利的舆论,间接打击杜鲁门的选情。
这些活动虽未形成系统性干预,但已构成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外部介入行为。
蒋介石也曾在日记中提到,对美国政局的关注,并指示下属“应积极联络美方有力人士,以为我国未来外交铺路”。
这表明,蒋介石不仅希望通过支持杜威赢得好感,更试图在美方内部建立长期稳定的亲蒋网络,因为此时国内的局势已经如火如荼。
杜鲁门断供
1948年是解放战争的分水岭。
国民党军队在这一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军事挫败。
年初,东北战场上的辽沈战役尚未全面爆发,但长春、沈阳、锦州等战略重镇已被解放军重重包围,国民党精锐部队陷入被动挨打。
5月,济南战役打响,仅数日,济南失守,山东全省基本解放。
此时,攻守之势已然转变。
据国民党军方战后统计,仅在1948年内,国民党军队损失兵力超过150万人,相当于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
更致命的是,这些部队多为美式装备、训练多年的主力部队,一旦覆灭,短期内难以重建。蒋介石在日记中多次提到“部队士气低落,指挥系统混乱”,甚至感叹战局已非人力所能挽回。
战场上不断传来的噩耗,不仅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体系,也动摇了国统区的社会稳定。
很多人开始南逃,城市物价飞涨,法币贬值至几乎无法流通。
蒋介石政府在国内的威信迅速崩塌,甚至连国民党内部也开始出现“换帅”呼声。
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将领公开批评蒋介石“独裁误国”,要求“由党国另择贤能”。
蒋介石的统治基础,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瓦解。
如果说战场上的失败让蒋介石焦头烂额,那么美国的态度转变则让他彻底陷入绝望。
自抗战胜利以来,美国一直是国民党最大的外部支持者。
从1945年到1947年,美国共向其提供了超过20亿美元的军事与经济援助,帮助国民党迅速扩军、接收日占区。
然而,随着内战爆发,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表现越来越失望。
1947年,马歇尔调停失败后,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转向。
杜鲁门认为,国民党腐败无能,军队战斗力低下,即使提供再多援助也难以扭转战局。
1948年初,美国国会虽然通过了《援华法案》,但实际拨款仅为1.25亿美元,远低于国民政府预期的4亿美元。
更令蒋介石难堪的是,这笔援助还附带严苛的监管条件,美方要求设立联合监督小组,确保援助物资不被贪污挪用。
杜鲁门本人对蒋介石的态度也日益冷淡。
他在私下场合多次表示:“蒋介石的军队拿着我们的武器,却打不过共产党,这不是援助的问题,而是政府本身的问题。”
他甚至在一次内阁会议上直言:“我们不能再为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买单。”
于是到了1948年中期,美国国务院内部不得不开始讨论“逐步脱离中国内战”的政策选项,准备承认现实,放弃对国民政府的全面支持。
美国的“断供”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的打击,更是政治上的沉重打击。
蒋介石深知,一旦失去美国的支持,他在国际舞台上将彻底孤立,国内反对派也将借机发难。
他曾对亲信表示:“若无美援,我们连三个月都撑不下去。”
然而,面对美国的冷遇,他又无力改变现状,除了眼睁睁看着援助逐步减少,只能冒险掺和到美国大选中去。
而除了国内战事失利、美国冷淡,蒋介石自身政治地位合法性的焦虑,也是促使他插手美国大选的原因之一。
合法性焦虑
蒋介石的统治合法性,在抗战胜利后曾达到顶峰。
他以“国家统一者”和“抗战领袖”的身份,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承认。
然而,内战爆发后的连续失利,使这一合法性迅速瓦解。
尤其是1947年东北战场失利、1948年济南、锦州相继失守,国民党军队元气大伤,社会各界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滑。
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的反对声音也日益高涨。
除了桂系虎视眈眈,立法院、监察院等体制内机构也开始出现质疑蒋介石领导能力的提案。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的统治不再被视为“天命所归”,而是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失败的军事领袖”。
在国内政治认同崩塌的情况下,蒋介石越来越依赖外部承认来维持其统治的正当性。
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对华政策不仅具有实质性影响,更在象征层面具有极大的政治分量。
蒋介石深知,只要美国继续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他就仍能在国际舞台上维持“国家代表”的身份,从而压制国内反对声音。
因此,美国是否继续支持他,不仅是军事援助的问题,更是其政权合法性的国际通行证。
在这种心理驱动下,蒋介石将美国大选视为一场合法性保卫战。
他认为,如果能让一个更亲蒋的美国总统上台,就能重新获得国际承认的强力背书,从而在国内重新确立“正统”地位。
他并非不知道国内局势危急,也并非不清楚干预外国选举的风险,但他更担心的是:如果连美国都不站在他这边,他还有什么资本翻盘?
这种焦虑促使他做出非常之举:派遣陈立夫赴美、组织国内声援、调动舆论资源支持杜威。所有这些行为,表面上是为了争取援助,实质上是为了争取一个“国际承认”的象征符号。
他需要的不仅是杜威上台后可能提供的军火和贷款,更是杜威在胜选后公开说一句“我们支持蒋介石政府”,这句话本身就足以成为他对内压制反对派的政治资本。
因此,他必须在国际层面寻找一个“再合法化”的机会。
结语
干预美国大选,成为蒋介石在绝境中的一次政治赌博。
他并非不知道其中的风险,但他更清楚,如果不赌这一把,他将彻底失去一切。
战场上的失败已经让他无路可退,而美国的冷漠更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立。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一场遥远的选举,哪怕胜算渺茫,也胜过坐以待毙。
然而,这一系列干预行为最终未能改变选举结果。
1948年11月,杜鲁门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功连任总统。
蒋介石的押注失败,不仅未能获得预期中的政治回报,反而使国民政府与杜鲁门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杜鲁门在胜选后不久,即对蒋介石政权表现出明显冷淡,并在1949年发布《中美关系白皮书》,公开批评国民政府的腐败与无能,正式宣告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向。
陈思.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J].党史博采(上),2021,(01)
汪幸福.蒋介石秘密献金美国政客[J].文史博览,2010,(12)
来源:猫爷的渔场一点号